细数证券市场面临的五大挑战_顶尖财经网

细数证券市场面临的五大挑战

加入日期:2010-12-1 17:54:37

此信息共有3页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导 读:
  高善文:大小盘股估值裂口回到十年前水平
  华 生:证券市场面临五大挑战
  桂浩明:升息预期让股市闪了下腰
  人民日报:中国股市 下一个20年怎么走
  袁 东:全面通胀论言过其实
  央 行:引导货币信贷向常态回归
  黄湘源:国际板作池子是有前提条件的
  大公报:抵御美元水浸 中国须有准备有作为
  上投摩根:股市是流动性的终极归宿
  吴敬琏:新兴产业有几个很有希望
  谢国忠:美国目前政策可能会导致严重灾难
  叶檀:中国不想加息 把不负责任的美联储扔一边


  高善文:大小盘股估值裂口回到十年前水平
  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周三在第八届中小企业融资论坛上表示,现在大盘股和小盘股的估值裂口和估值相对差距,基本上回到了十年前,也就是2000年-2001年期间的水平。
  高善文指出,迄今为止,中小板的指数远远超过2008年历史最高点的水平,并且它的绝对估值水平从历史上来看,已经处在非常惊人的,非常高的水平。但是大量的包括银行、地产、钢铁、石化等在内的大盘蓝筹股,它们的估值从长期的历史来看,始终徘徊在相对很低的水平。


  华生:证券市场面临五大挑战
  在今日召开的第八届中小企业融资论坛上,燕京华侨大学校长、中国侨商联合会常务副会长华生表示,中国证券市场经过二十年发展,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现在也面临着艰巨的挑战。
  他认为目前存在五大挑战:第一,国有股比重过重;这种情况,就不能不影响到中国股市的制度框架,包括它的政策的设定。特别是国有控股的绝对地位,就限制了并购重组的空间,而并购重组本来是证券市场最重要的功能。要降低国有股在中国股市的比重,使得中国股市跟国际上能够更好地接轨起来,这条路还任重道远。第二,中国证券市场从名称上都需要名副其实。现在的股票交易占据了我国整个证券市场交易的最大部分,这造成了中国资本市场一个巨大的短腿。要改变这种状态,需要下决心推动债券市场,特别是公司债市场的发展,从而推动利率的市场化。第三,中国股市现在是以股市为主,它的市场化程度还不够,应该说在某些地方还只是半市场化。如上市公司的退市制度、再融资等没有市场化,一个公司已经上市了,再融资的审批往往要持续一年,而市场早都千变万化了。建议再融资的市场化迅速向国际规范靠拢。第四,中国股市整体上市的改造。大量的企业由于历史的原因都是分拆上市的,那么分拆上市的企业必然关联交易、内幕信息很多,必然不断创造出资产注入的题材,形成了整个市场炒作的温床。这也是中国证券市场面临最大的挑战。最后一个挑战是国际化的挑战,中国经济已经变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了,中国证券市场不可能长期封闭,国际板块的推出不可避免,人民币的自由兑换也将可以看到。对于中国证券市场来说,在监管上都要迎接重大的挑战和冲击。

 

  桂浩明:升息预期让股市闪了下腰
  在经历了上周震荡以后,市场很大程度上已经形成了某种试图企稳的动向,特别是上周末与本周初的格局,让人们感觉到60天线的支撑还是比较有效的,同时成交量的萎缩也显示继续杀跌动能已经不足。这些虽不至于导致行情在短期内的再度强势上涨,但至少会维持一种整体的态势,从而为后市重新走强积蓄力量。
  不过,本周二的行情,打破了人们的这种预期。当天大盘在运行了一个多小时以后,突然大幅跳水,股指迅速跌破2800点,60天均线也无声而破。一时间,原本表现很强的中小板及创业板出现了严重的杀跌走势,空头顿时全面主导了市场。那么,是什么因素导致市场这种逆转呢?客观而言,人们对升息的预期乃至担忧恐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升息预期让股市闪了一下腰。
  今年以来,市场内外围绕关于央行是否会升息的争议一直很大,但是在上半年,人们比较多的还是关注经济是否会两次探底,升息基本上没有被太多提起。但到了下半年,随着CPI的不断走高,人们开始关注通胀,这自然也就引发了对升息的预期。10月份,央行实施了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的首次升息。不过,即便在当时,对于中国是否已经进入升息周期,市场内外仍然有不同的看法,还是有不少人愿意相信,今后一段时间升息未必是一个大概率事件。11月央行两次提高准备金率以后,尽管大家都切身感受到了紧缩的压力,但还是有人认为,既然央行热衷于使用数量手段进行调控,那么是否也表明它暂时不考虑升息呢?毕竟,在海外热钱虎视眈眈图谋进入中国的时候,升息的负面影响也是不能忽视的。可以说,在上周之前,很多投资者对于升息的预期还并不是很强烈。不过,最近几天的情况有所变化,这倒还不仅仅是央行官员表示调控并不局限与数量手段,还包括价格手段,比较明确地暗示了升息的可能。问题还在于,最近央行发行的央票,明显出现利率上升的态势,像一年期央票的利率与同期银行储蓄利率已完全倒挂。在货币市场上,这种现象是很少出现的。但是,一旦出现,就会被解释为是升息的前兆--以往的经验也证明了这一点。显然,在连续发生了这样的事情以后,投资者对于升息的预期不可能不提高。而在外部市场走势不佳,境内通胀压力又还很大的情况下,如果升息,市场自然是更容易对此作出利空的评判。周二股市的大幅度下跌,就是人们升息预期达到一定程度以后在市场上的反映。
  不过,即便真的是升息了,一来它并不是针对股市的,二来它也不可能改变目前市场运行的基本格局。因此,它固然会对当前的行情产生利空作用,但未必会导致股市的直线下滑。从周二下午的盘面来看,有色与煤炭等前期调整幅度比较大的板块,反而逆势出现了上涨,并且拉动大盘反弹,使得股指跌幅明显收窄。应该说,目前市场氛围是偏空的,但是空头的能量又较有限,后市通过一定时间的调整,消化包括升息等在内的各种利空,股指重新企稳并有所反弹,还是很有可能的。投资者现在要做的,是认真分析如果真的升息,市场的理性反应会是什么。显然,忽视升息或者升息预期强烈所产生的影响当然是不对的,但是对升息过于担忧,片面夸大其负面冲击,也是不符合实际的。

 

  人民日报:中国股市 下一个20年怎么走
  20年前的11月26日和12月1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相继挂牌成立,标志着新中国股市开始起步。20年后的今天,中国股市走过了发达国家股市100多年走过的路,成为全球第二大市值市场,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腾飞而受到世界瞩目。
  20年一路走来,中国股市历程并不平坦,可以说是跌宕起伏。它的每一步成长,无不伴随着各种争议和思想认识的解放和突破,无不伴随着市场的阵痛,小到投资者个人,大到国家监管层面都在反思和阵痛中不断成熟。与此同时,中国股市的制度建设日趋完善,为股市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当今中国,股市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在优化资源配置、推进国家创新战略、实现传统产业升级、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实现增长方式转换、丰富全社会融资和投资渠道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尽管取得了很大成就,20年的股市仍然很年轻,中国股市距离公平、公正、公开的规范市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上市公司质量和市场监管水平亟待提高、轻投资功能重融资功能的理念亟待改变、法律法规需要不断健全等,其中核心问题是加快完善投资者保护机制。
  目前中国有约1.5亿股民,股市已走入数亿家庭,投资者涉及各个社会阶层,中国股市的一举一动,牵动数亿人的敏感神经,股市大幅波动不仅对中国经济发展而且也会对社会和谐稳定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坚持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原则,维护市场稳定运行,避免股市大起大落,切实维护好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使股市真正成为增加人民群众财产性收入的重要渠道,是股市健康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股市的市场化、国际化、大众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也对股市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证监会等5部门《关于依法打击和防控资本市场内幕交易的意见》,对打击内幕交易进行了全面部署,在保护投资者利益方面迈出可喜的一步。未来管理层还应在打击谣言扰市、操纵股指等方面加大力度。从目前媒体披露的消息看,导致11·12市场暴跌的深刻背景值得深究,这其中固然有市场本身调整的需要,但上调印花税谣言,以及某国际知名投行向投资者群发卖出中国股票邮件则是大跌的导火索,而在此前不久,正是这家投行发布了积极看好中国股市投资前景的策略报告,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有操纵股指牟利之嫌。对于此类事件,应该追查到底。华尔街的精英们在引发了金融危机后,正在虎视眈眈地窥视着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资本市场,伺机兴风作浪,牟取暴利,我们对此必须有高度的警惕。内地与香港金融监管机构应加强合作,联手打击操纵市场的国际资本大鳄,切实维护股市稳定和广大中小投资者的根本利益。
  在世界历史上,股市在大国崛起过程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也将是如此。展望未来,中国股市任重道远,将肩负实现中国从制造大国、贸易大国向金融大国、经济强国转变的历史重任。股市正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我们有理由对下一个股市20年充满信心。

 

  袁东:全面通胀论言过其实
  经济波动周期变得越来越短了。物价负增长过去还没多久,现在,大家又开始高调热议并担心通胀的爬升了。这没什么大惊小怪的。过去十年,我们不就是这么走过来的吗?
  不要指望一种状态维持过久,更不要将某种经济态势绝对化。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在空前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正在快速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以及社会转型中的中国,不同经济态势频繁交替,实在很正常。由此观之,物价一有上涨,就声称中国会全面进入长期通胀时代,主张将利率一而再大幅度调升的论调,无论冠之什么名号,不是无知,就是太短视。
  估计很少有人不承认货币是通胀的重要因素,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认为通胀单纯就是一种货币现象。否则,在高度计划经济时代的中国,同样是纸币本位的货币制度,发行货币并不比现在难,超发货币也不是没有过,为什么物价没有像某些经济理论所想当然推断的那样大幅波动,反而比较稳定?这说明,物价稳定与否,并不完全是由货币因素使然,肯定还有行政力量等其他因素在起作用。当然,你会说还有体制的差别。没错!但我只是说,就物价变动原因而言,不能否认行政力量是导致物价变动的一个因素。
  是的,现在是市场经济。这注定了货币发行速度和规模相比以前都极大地扩大了,因为市场经济也是货币经济,两者可说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但这并不意味着,市场经济就一定是通胀经济。不能说一段时间内货币发行增加,就一定会引发通胀,或者,不能将通胀完全归于货币现象,对中国这样的大型新兴市场经济体而言,更应特别注意,不能仅从货币政策上寻求物价稳定的措施。
  最近不少学者和媒体渲染:过去30年里,人民币发行增加了多少多少倍,因而中国必将进入全面通胀时期,这有点言过其实,殊不知,简单对比与具体分析是两码事。
  过去30年,中国货币供给量快速增加,主要是基于中国经济全面而快速市场化与货币化的需要。想想看,多少原来没有货币化的领域,如今都成了货币媒介的领地。别的不说,仅就工资涵盖的范围,如今就远不是改革开放之初所能比的,实物分配已被完全货币化所取代。今天35岁以上的人,想必对此都有深刻印象。
  当然,这并不是说,期间没有发生过井喷式物价上涨。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通胀都被有效遏制了。总体上看,过去30多年,中国价格体制改革是成功的,物价总水平也是基本稳定的。否则,就不会有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
  有人说,2009年中国通过增加10万亿元银行信贷刺激经济,一年内的天量货币供给,导致了CPI在今年第三季度末突破警戒线,并据此断言, CPI会继续大幅度上升,甚至会达两位数,出现1993年和1994年的情况。这话只对了三分之一:过去一年大规模货币供给确是CPI上升的原因,但不是全部原因。
  2008年,以美国为首的全球金融经济发生了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危机,被诊断为百年一遇。已完全融入全球化经济体系的中国经济,随即与全球经济掉头向下,CPI连续多个月为负。为了刺激经济,避免陷入通缩和危机泥潭,才有了2009年巨量信贷供给。这是非常时期的非常举措,而非正常时期的非正常举动。
  至于拿现在的情形与1993和1994年对比,更是一叶障目不见森林。上世纪90年代初,我们还处于短缺经济的尾部,那时最为担心的不是产能过剩,而是供给不足。如今,中国已加入WTO多年,贸易额平均每年以超过20%的全球最快速度增长,已无可否认地成了跨国企业制造环节的配置端。全球制造中心和世界工厂的角色,已使中国经济的主要矛盾转化为产能过剩,而非90年代初的不足。
  况且,马克思也好,其他历代大经济学思想家也罢,早就充分论述过,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最大问题是经常性的有效需求不足。在中国已向市场经济深度推进的今天,无论CPI的上涨水平,还是高CPI的延续时间,都很难再现十多年前的情况。更何况,中国宏观经济调控机制与能力已大大改善和提高。
  这当然不是否认眼下的通胀压力,以及货币因素的重要影响,更不意味着不需要采取货币政策措施,笔者只是想表明,在当前和今后可预期的将来,中国不会发生严重的通胀,甚至都不可能再现2007年上半年那样的情形。而物价企稳进而下降的情形,很快又会出现。
  正因如此,有效抑制CPI上涨,就不能仅从货币政策上打主意,还是要各种措施综合运用。即便是货币政策,也不应过于频繁地动用价格与数量工具一再抽紧,否则,就会再次出现2008年那种上半年忙着加息下半年便忙着降息的情形,加重经济波动程度与频率,降低经济增长效率。
  由中央政府已出台16项综合措施可知,事情正在朝好的方向发展。货币政策优先运用调整存款准备金率这样的数量工具,利率调整慎而又慎。如此方略,较为理想的效果可期。

此信息共有3页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以上信息为分析师、合作方、加盟方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10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