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证券市场面临的五大挑战_顶尖财经网

细数证券市场面临的五大挑战

加入日期:2010-12-1 17:54:37

此信息共有3页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谢国忠:美国目前政策可能会导致严重灾难
  美国和欧洲国家的人士又在谈论通缩。
  美联储目前面临重新恢复量化宽松的压力。由于预测美联储将重拾量化宽松的政策,美元汇率迅速从最近的高位下跌10%。美联储调低了对美国经济前景的预估,并决定将其持有抵押债券所获得的大量收益投资买国债。这不能算真正地重拾量化宽松政策,但市场对此却想象无限。
  欧洲最近的经济令人吃惊地看涨。这不足为奇。首先,欧洲短期问题没有美国严重。其次,主权债务危机也仅限于南欧小国希腊。同时,平均预算赤字肯定也比美国低。再者,欧元贬值,刺激出口国经济增长。
  然而,在未来一年内,欧洲的经济情况可能恶化。欧元已经开始反弹,不再有利于扩大出口。欧洲国家紧缩财政,也将对内需造成负面影响。欧洲的就业形势已经很糟糕。
  同样,日本经济形势虽有好转,仍很虚弱。如果日元持续保持坚挺,止跌的名义GDP仍会下滑,还会导致出口下降,就业率将重新下滑。因此,如果经济好转,日本可能会增加消费税,以冲抵财政赤字。此举将阻滞经济增长。日本经济结构从本质上决定了其经济无法健康发展。
  发达国家经济噩耗层出不穷,主要货币的汇率也在其牵引下波动。反观世界的另一半,整个新兴经济体的通胀率平均达到5%,通胀和资产泡沫是目前新兴经济体普遍担忧的问题。
  我的看法是:全球经济发展的主流是通胀,而非通缩。
  目前,全球化已经严重制约了经济刺激政策的有效性。只要有需求,跨国公司在哪里投资都行。这就切断了刺激需求的政策和投资反应之间的地缘联系。投资对就业增长至为关键,唯有就业才能比刺激政策更好地维持需求的增长。从本质上讲,需求来自本地,但供给是全球性的。这就是关于刺激政策的陈旧假设不再成立的原因。
  上述分析对于小型开放经济体屡试不爽。在小型开放经济体,刺激政策外流过多,完全失效;在大型封闭经济体,刺激政策极少外流,因此最有效。真实世界的经济体介乎于两者之间。
  跨国公司引领的全球化使得大型经济体的行为更像理论中的小型开放经济体。如果相信这个道理,那么美联储或欧洲央行努力刺激经济增长的措施,是在加速新兴经济体产生通胀和资产泡沫,而非刺激本国经济增长。
  上世纪90年代,美联储将利率削减为3%,帮助银行业复苏。低利率促使西方国家银行大量放贷给东南亚国家,导致后者的房产泡沫愈演愈烈。后来,美国收紧货币政策,外流资本被抽回,亚洲金融危机由此爆发。
  当今,新兴经济体的规模是发达经济体的两倍,贸易总量比当时的全球贸易总量翻了一番。投资和金融资本在全世界流通更加顺畅。美联储目前的政策可能会导致在全球范围内引发比亚洲金融危机严重得多的灾难。
  想要刺激政策作用于发达经济体,需要大幅提高新兴经济体的成本,高到促使跨国公司回到发达经济体,重新给发达经济体带来生产力的地步。但这不太可能。发达经济体的平均工资是新兴经济体的10倍左右,后者的人口数为前者的5倍。
  美国和其他发达经济体大幅增加货币供给,并未导致通胀,原因有三:一是金融危机严重削弱了这些国家的银行系统,减缓了货币流通速度,相当于短期内收缩货币供给;二是需求疲软迫使供应商无法涨价;三是跨国公司还是投资于新兴经济体。
  前两种因素是暂时的,即使仍然存在,通胀仍会通过新兴经济体发生。尽管全球经济和需求都受到了抑制,但石油价格目前仍突破了每桶80美元,比2008年危机时翻了一番以上。通胀预期可能是关键推力。目前,产油国家不像以前那样愿意开采石油,换成纸币。同等条件下,唯有上调石油价格才能够动员产油国家开采同样数量的石油。但货币政策越宽松,这一目标价格也水涨船高。
  由于新兴经济体过热,劳动力成本随之上升。新兴经济体的劳动力成本支撑价格,新兴经济体出口货物的劳动力成本的总和可能超过货物最终成本的三分之一。如果劳动力成本每年增长20%~30%,这也会成为严重的通胀诱因。经济疲软并不意味着通缩。通胀最终还是货币现象。如果通胀从新兴经济体蔓延至发达经济体,通胀预期也可能成为诱因之一。
  迷信刺激会导致刺激过量,首先将导致新兴经济体出现通胀,产生泡沫。随后,发达经济体也将步其后尘。错误的政策处方会使全球经济陷入不必要的震荡,或使其停滞发展,也可能在新兴经济体下引发新一轮的金融危机。

 

  叶檀:中国不想加息 把不负责任的美联储扔一边
  全球市场掌握于美元手中,被美元控制的市场在痛苦中加息。
  显示美元地位的是,恶性通胀周期居然出现了货币紧缩的现象。美国量化宽松政策QE2出台,市场充斥了对美元的不信任感,但只要美国就业率没有攀升,只要美国房地产坏账没有彻底消灭,QE3、QE4就会源源不断。
  全球货币购买力下降是大势所趋,但在大趋势中有小周期,通过操纵货币可以导致市场上下波动,形成一轮又一轮的市场周期,实力弱小者被扫地出局。其间欧元危机屡屡被拿出来说事,非美货币下挫,美元指数上升,导致全球期货与证券、债券市场出现逆转。美元充分显示了自己的霸主地位,以失信之身却能左右国际市场全局。
  近日A股市场大跌,导火索有几个方面:从资金面看,是加息猜测与明年的资金紧张预期,根据央票利率,市场人士判断年底之前加息窗口已经打开,加上明年货币政策回归常态的预期,市场的流动性事实上已经处于较为紧张的状态;从技术上看,是大资金建仓过程中自然震荡的要求;从宏观经济层面看,则是全球与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必然反应。
  确实,目前处于大通胀周期中,但从短期看,人民币处于双重紧缩的过程当中。在国内是加息预期与明年信贷缩减的预期,而在国际上,由于美元上升导致人民币实际汇率开始上升。
  一次加息与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确凿无误地说明中国央行试图让货币进入紧缩周期。受国际因素牵制,加息并非首选,中国经济处于囚牢之中,四面分别是汇率、利率、财政与房产。如果中国继续采取扩张的财政政策,国际贸易伙伴可以收割羊毛,但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不利;如果中国采取紧缩政策,就会出现人民币对内贬值、对外升值。
  面对节节上升的物价,政策选择是控制信贷与行政抑制价格,我国抑制价格已经进入打击投机倒把的阶段,对各方进行道德整肃以防止恶意哄抬价格。日前,国务院发出了《关于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通知》,强调以经济、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进一步做好市场价格调控监管工作。针对今年以来绿豆、大蒜等农产品价格异常波动,政府有关部门经过缜密调查,依法查处了一批恶意囤积、哄抬价格、串通涨价的典型案件,维护了市场秩序;修订了《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将捏造、散布涨价信息的行为纳入价格监管范围,增强处罚的针对性,加大处罚力度;抓紧出台《政府制定价格成本监审条例》,强化成本监管。这些都属于法律手段。
  在抑制高温之后是回归常态的过程。明年的货币政策将回归常态,但从长期看,货币超发不会改变,未来的长期物价上升可以预期。即使回归常态,我国的货币发行量依然居首,原因是越来越多的外汇占款、境外与民间资金基本处于失控状态以及保增长的需要。就业与民生的压力,会使我国的货币流动性仍然维持在较高的水准,而后通过证券与债券市场稀释,通过国资的不断兑现加以回收。
  如果要维持8%的经济增长,以投资主导的经济模式就需要大量货币加油,我国的货币发行量起码在15%以上,所谓的紧缩在全球范围内仍属扩张之列。如果货币无法真正收缩,那么,所谓抑制资产泡沫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房地产调控将继续遭到投资者的嘲笑。
  什么样的经济发展方式,决定了什么样的货币发放形态。只要坚持以投资与出口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方式,必然出现高通胀与高流动性的双高现象。而在内需主导的经济发展方式下,我国的货币发放以经济增速、就业与CPI为皈依,CPI超过3%就加息,广义货币发行13%足矣。
  最近物价略有下降,使人们对行政手段心生敬畏,但谁知道,这是美元指数上升,全球农产品金融属性下降、现货价格下跌的功劳?一旦全球大宗农产品价格上升,谁知道内部会不会水漫金山?我们理解发改委的行政降火救急之举,不等于可以忍受年年出现油荒,物价逐年高。
  经济要回归常态,更要回归根本。回归根本就是回归内需主导的经济发展方式,回到以CPI与就业主导的货币发放模式,将资金引入实体经济,限制资本项目,把不负责任的美联储扔到一边。


 

此信息共有3页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以上信息为分析师、合作方、加盟方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10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