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证券市场面临的五大挑战_顶尖财经网

细数证券市场面临的五大挑战

加入日期:2010-12-1 17:54:37

此信息共有3页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央行:引导货币信贷向常态回归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杜金富1日表示,央行将进一步提高政策针对性和灵活性,引导货币信贷稳步向常态回归,货币政策调控效果已初步显现。
  他在上海参加上海-巴黎欧洲金融市场论坛时表示,目前中国国民经济稳定健康发展、根据新形势央行将进一步提高政策针对性和灵活性,综合采用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及利率等工具加强宏观调控,引导货币信贷稳步向常态回归。
  10月20日,央行时隔34个月首次加息,并于11月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旨在抑制物价过快增长及带来的通货膨胀预期。杜金富指出,货币政策调控效果已初步显现,但是并未作出进一步解释。
  货币政策从宽松转向稳健渐行渐近。11月30日,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在媒体撰文,建议明确宣布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以削弱通货膨胀预期,向社会各界发出清晰的政策信号。同时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并加快利率市场化步伐,改变存款利率上限管理。记者还从知情人士处获悉,本周末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为未来货币政策定调。
  盛松成表示,当前流动性充裕是物价上涨的重要原因。2009年以来,M2增速一直在17%以上,2009年3月至2010年2月,M2增速连续保持在25%以上。2010年10月末,M1和M2分别增长22.1%和19.3%,分别高于2000年至2008年同期平均水平6.5和3.0个百分点。从货币与经济的关系看,2008年底以来,M2增速高于经济增速与CPI之和13个百分点,比此轮经济周期以来的平均水平扩大了近10个百分点。他认为,衡量币值稳定不仅要看物价,这是短期的,还要看流通中货币量与商品及服务交易量之比,这是长远的、根本的。当前市场对多种资产和商品的轮番炒作,其中也不乏流动性充裕的因素。
  因此,盛松成建议,为了削弱通胀预期,阻断通胀预期向现实通胀的传导渠道,建议中央明确宣布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向社会各界发出清晰的政策信号。1999年至2006年,我国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这是1984年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以来执行时间最长的货币政策取向。现在引导货币信贷回归常态,实际上就是向稳健的货币政策转变。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盛松成本月第二次发表类似观点文章。此前11月15日,他曾以《适时向稳健货币政策转变》为题撰文指出,此次稳健货币政策,与2008年之前实行的稳健货币政策内涵有所不同。2008年之前的稳健货币政策,内涵是随着情况的变化而变化的。而当前所说的稳健,指货币政策介于宽松和从紧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具体讲,它意味着货币政策既要改变宽松的基调,又不能急刹车。
  对此,有知情人士向记者表示,盛松成的先后两次观点愈加明确,事实上代表了央行对于日趋严重的通胀形势的预判。在本周末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央或将为未来稳健的货币政策明确定调。
  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王黔也向记者表示,中国政府将利用一系列政策工具组合以控制通货膨胀:在货币政策方面,他预计决策者将继续采用小步快跑、多线并进的紧缩方法;在宏观层面,因过度流动性和放贷进一步增加通胀压力,政策制订者们一直注重于通过更严格控制资本流入、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冲销及特别针对房地产领域收紧发放信贷的方法来管理国内流动性。
  同时,针对股市随货币政策转变而深度调整,中投证券最新研究报告指出,12月份即将公布的11月份CPI可能继续创出新高,市场对于央行管理通胀预期而采取的紧缩政策仍然会忧虑;对于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也会继续保持高度敏感。但伴随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即将召开,这些负面忧虑将会有所缓解。

 

  黄湘源:国际板作池子是有前提条件的
  有人非要说央行行长周小川的池子是存款准备金率而不是股市。不过,把股市尤其是国际板当作对付国际热钱的理想池子,不仅是必要的,也是有可能的。最近,央行副行长马德伦和证监会副主席姚刚关于国际板的两个谈话,显然支持了后一种看法。在人民币国际化的大背景下,国际板的池子功能和作用想抹杀也抹杀不了。
  不过,国际板作池子也是有前提和条件的。
  首先,不管国际板是单纯的国际企业融资场所,还是与人民币国际化相适应的一个提升人民币购买力、对冲投机性热钱的蓄水池,人民币计价的定位是不可回避的第一个最重要的前提条件。尽管一直就有人认为,人民币计价将导致境外投资者无法参与国际板,进而将真正的跨国公司阻挡于门外,但来自B股的教训告诉我们,外币计价方式非但使B股成为玻璃缸里的金鱼,限制了B股市场的发展空间,而且,也使得B股的走势更容易受到地下资金的冲击,有可能成为便于热钱、黑钱进出的通道。那么,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背景下,今天的国际板如果重蹈B股的覆辙,岂不有沦为为他人做嫁衣裳的美元附庸之嫌?
  在以人民币为交易货币的条件下,国际板在A股募集的人民币才有可能在一定时期内用于该企业在中国境内的投资,在目前的结算体系内较为稳妥地处理货币兑换的问题也才迎刃而解,境外公司在境内的业务拓展也才有可能得以规避外汇风险。就此而言,国际板在提供人民币回流机制的同时,也为包括国内投资者和国际投资者在内的人民币持有者提供更理想的投资渠道,这同成为一个让国际热钱进得来、放得下和在它需要撤退时也出得去的池子,可以说是本质上一致的一而二、二而一的问题。
  要使国际板成为对付热钱的理想池子而不至于成为国际资本疯狂圈钱的老虎机,第二个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就是发行定价的真正市场化。被称之为二次改革的新股发行体制第二阶段改革,没有改出人们所期望的市场约束机制,反而催生出了一个一级市场发行市盈率透支成长性、二级市场交易一开始就是接连三个警示性停牌的疯狂榨菜。这也是人们格外担心国际板会不会成为第二个圈钱超募的创业板,成为国际资本提款机的一个大问题。
  其实,在笔者看来,衡量圈钱不圈钱的标准不是融资额度的大小,而是发行定价是否价有所值。无论是创业板也好,国际板也好,既然讲市场化定价,那么,可取的定价方向和标准就应该同国际市场接轨。例如,像中国香港地区和境外成熟市场那样采用市净率定价方式。如果新股发行定价反映的是价格和净资产的关系,相对于不确定因素较多的市盈率定价方式、尤其是就高不就低的高市盈率定价模式而言,不是更有利于避免超募变破发的产生么?
  国际板新股发行定价应与国际市场相接轨:一是参考这些股票在国外市场的发行价格,二是不仅要参考其当前的价格,还要和半年或一年内的平均价格综合起来考虑;三是也可以考虑定价发行的模式,新股发行的市盈率一般应控制在10倍或15倍以内。也就是说,在国际板推出之前,目前的新股发行体制早晚非来个第三次改革或第三阶段改革不可。
  此外,国际板要成为在很大程度上对冲掉资本异常流动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冲击的池子,它本身的流动性设计当然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基本条件。现在一提国际板,有些人目光就不约而同地盯着中移动之类的红筹股。不过,如果红筹股回归仅仅是为了圈钱,那么,对于国人来说,它们和当初的中石油又有什么区别呢?香港地区的经验告诉我们,能够让市场都赚足了眼球,并且还给投资者提供了高额回报的,不是微软、戴尔等所谓的纳指七雄,而是越南制造、蒙古南戈壁、俄铝、美国友邦等,其十分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仅作为第二上市的国际板与IPO上市的国际板,在流动性上有着相当大的区别。
  流动性决定成败。我们需要的是一个流动性活跃的国际板。国际板固然欢迎全球500强,更应该以积极的姿态欢迎那些对投资中国有兴趣的和有潜力的优秀企业,包括红筹股回归。如果为了照顾红筹股回归,或者为了用全球500强来装点门面,而使国际板只剩下跛脚的CDR功能,或成为一个徒有国际化市场化虚名而成交不活跃的死水微澜,那么,不要说谈不上什么提供人民币回流机制和体现人民币购买力的投资场所,所谓对付国际热钱的池子设想,岂不更是成了空中楼阁?

 

  大公报:抵御美元水浸 中国须有准备有作为
  香港《大公报》27日刊出评论说,世界金融市场格局即将发生巨变,各国利益趋向多元化,美元一统天下的格局已难以维持。美国的量宽政策对全球经济都有负面影响,美元水淹全世界,中国要想在金融上不受制于人,需要在新的国际金融秩序中有所准备、有所作为,还需要主动出击,逐步增强主导全球金融秩序的能力。
  文章摘编如下:
  G20峰会以来,国际社会表现出了日见明显的新特点,各国利益趋向多元化,美国一统天下的格局已难以维持。
  美国为了摆脱经济困境,再次祭起了量化宽松的武器,虽然美国口口声声表示量化宽松将拉动美国经济,最后令世界得益,但是世界上主要的经济体都对这个政策深表疑虑。
  美持续量化宽松
  要研究美国的行动,必须先了解美国的问题和政策目标。美国的问题是什么呢?美国包括欧洲,其经济问题的实质是过度借贷引致的债务危机。其表现形式为:在金融方面,银行因持有大量的低质量衍生产品而导致的破产危机;实体经济方面,房地产市场萎靡不振,失业率长期在高位徘徊,经济恢复增长前景暗淡。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正常的做法是,既然债务过重,那就节衣缩食,过一段时间的苦日子,把债务还清再轻装前进。但是,节衣缩食的苦日子,往往意味政治上的不稳定,在刚刚过去的美国国会中期选举中,略微节衣缩食的选民就已经从众议院把奥巴马总统的民主党选了下去。要想继续让美国人民过苦日子,看来有难度。
  不节衣缩食还要改善就业,那就只有靠扩大政府开支,增加出口,刺激消费,或者剥削全世界。中期选举获胜的共和党控制众议院后,由于共和党的缩减赤字倾向,估计推出扩大政府开支的政策难度更大。剩下的增加出口、刺激消费、剥削全世界,恐怕大部分要靠货币政策。
  美联储的量化宽松政策有可能部分达成美国的目标。首先,量宽政策的实质就是印钞票,大量的钞票供应将压低美元的汇率,而弱美元有助于美国产品的出口,虽然这个过程可能很漫长,但趋势是确定的。其次,在其它选择不多的情况下,刺激消费需要通货膨胀。美联储将利率基本降到了零,但失业率仍然高企,消费仍然低迷。现在要么等待消费自然复苏、经济自然好转,要么就只有靠刺激通货膨胀,逼老百姓消费。但等待自然复苏意味政府的无所作为,在政治上风险极大。而刺激通货膨胀,也依赖大量印钞。第三,美国是全球金融霸主,美联储相当于全球央行,美联储可以通过印钞,让美元流到世界特别是新兴国家市场,制造资产泡沫,然后通过收紧银根刺破泡沫从中图利,剥削全世界。
  靠印钞化解危机
  美国的印钞政策还会给美国带来一些附加利益。比如美元贬值将稀释美国的巨额国债,变相剥夺以中国为首的美债持有人,减轻其债务负担;大量的美元还将带来资金推动型的资本市场牛市,改善金融机构、退休基金、保险公司的财务报表,增强其账面盈利能力,避免潜在的兑付危机;美国金融危机发作的直接原因是房地产市场的崩溃导致了以房贷为基础的衍生品市场的崩溃,虽然美联储通过第一轮的买债计划将相当部分衍生品从银行转移到了美联储,但如果房地产市场不好转,这些资产仍然没什么价值,而美元泛滥带来的资产牛市会帮助房地产市场好转,协助美联储解决危机。因此,美联储的量宽政策带给美国的好处是巨大的,美国有极大的可能不顾全世界的反对将印钞进行到底。
  正如世界上不存在有百利而无一害的的东西一样,美国的印钞政策是以牺牲美元的国际地位为代价的,量宽之后,美元的国际地位将大幅下降,中国需要做好准备。
  美国的量宽政策对全球主要国家经济都有负面影响,美元水淹全世界,中国首当其冲,是美国的一个主要目标。美国引导热钱进入中国,最主要的一手是要求人民币短期大幅度升值,因为这样的升值足以令热钱只靠汇兑差额就可以赚取满意利润;而进入中国的热钱在资本市场和资产市场上炒卖,还可以赚取炒卖利润。
  中国要有所作为
  相对的办法是,首先不让人民币短期大幅度升值;其次用双向波动的形式使热钱流出时有亏损风险,以吓阻热钱;第三是限制热钱的流入,完全有理由、有办法用行政手段对热钱流动加以限制;第四是尽量减少已经进入中国热钱的副作用。
  这些办法都属于被动防御,要想在金融上不受制于人,还需要主动出击,逐步增强主导全球金融秩序的能力:
  首先,应尽量扩大和其它国家双边互换人民币的规模,鼓励在国际贸易中使用人民币,减少对美元的依赖;其次,有意识地联合其它国家,增加在国际合作组织,如G20、国际货币基金、亚洲开发银行等的发言权;第三,强化一些现存组织,如上海合作组织等的功能,增加其金融属性;第四,适时主导建立新的国际金融合作组织,彻底摆脱美国的金融控制。
  世界金融市场格局即将发生巨变,美元地位的下降可能难以避免,中国需要在新的国际金融秩序中有所准备、有所作为。

 

  上投摩根:股市是流动性的终极归宿
  最近两周,A股市场上演了一出看不懂行情。从群情激奋流动性行情,到四散奔逃政策性下跌,仅仅用了两周时间。很多机构和投资者在其中迷失困惑,找不着北。
  不过,对于上投摩根大盘蓝筹拟任基金经理罗建辉来说,未来的行情图谱依然清楚。市场的大格局没有改变,结构性行情会延续。那些新兴产业仍然是目前最好的配置品种,而如果到了明年经济中周期向上的时候,市场风格可能出现重大转换。
  对于近阶段的市场急转直下,市场纷纷归咎紧缩政策的再次出台。而在罗建辉看来,最核心的问题在于流动性的管理。
  罗建辉认为,流动性是客观存在,中国巨量的流动性是短时间内回收不了的。4.4%的通胀水平为什么出来这么快?可能就和9月份政府调控房地产业有关。包括限贷限购令的出台,提高了购房者买房成本和门槛,导致很多准备买房的消费者在短时间内选择了租房,也导致租房价格出现大幅上升。另外,我国多个地方出现了洪涝和暴雨灾害,也导致相关领域的一些价格上涨。
  但在目前情况下,罗建辉又认为,那些觉得通胀会持续暴涨的看法可能有点过头。大家都是按照线性思维,认为3.6跳到4.4,此后也会如此。但罗建辉认为,有些调控措施短期应该会见效,考虑到年末基数效应,他相信11月份的CPI会比预期下降。
  那么对于明年的市场,罗建辉的观点是什么呢?他认为,市场总体来说还是偏乐观的。尽管明年政策紧缩是大概虑事件,但鉴于11月份实体经济数据重新出现向下的拐头,预计明年初政策力度会有可能所减弱,形成一个政策放松契机。
  另外,上一轮经济中期景气高点是在今年一季度,一般中周期三到五个季度可以调整到位,最迟到明年二季度左右经济会出现重新向上的周期,很可能重新进入增幅相对偏缓的上升渠道,到时候,对股市会形成一个基本面的支撑。
  从流动性方面分析,无论是房地产市场,还是保险资金,罗建辉认为最终很可能都会更多考虑流入股市。
  对于未来上投摩根大盘蓝筹基金的投资布局,罗建辉坦言,短期内仍然是结构性行情为主,因此把握住这个行情非常重要。而到明年一、二季度的时候,投资建仓会逐渐转向和经济相关度更高的传统行业里做一些投资。因为如果经济往上走,和经济相关度比较高的传统行业上市公司的利润也会出现快速上升,市场那时候可能会转向传统行业。

 

  吴敬琏:新兴产业有几个很有希望
  正如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指出的,我们要解决长期经济问题,根本问题在于想办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我认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点就在于提高技术、知识、信息这些生产要素在整个经济增长中的地位。
  抓手何在
  转变发展方式要从哪里入手?
  第一,对于主要靠加工工业的发展来支撑高速增长的大部分沿海地区,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要依托现有制造业的产业链尽量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发展服务业,即产业服务化。但是,不是说所有企业一下子就延伸到头了,还需要有做代工的企业。
  第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这和前面一条不是绝然分开的。在传统产业里面,只要在一个技术上突破,就很快会从旧的加工业中脱颖而出。我本来对于我们掌握新技术的能力也没有强烈的信心,但是,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多次到地方调研,发现中国接近世界前沿的技术很多。这不是一个偶然现象。外国人早就发现,虽然中国教育质量有问题,但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人员数量最多。
  根据欧盟一份报告,从2004年开始,中国的研发费用超过日本,列世界第二位,加上改革使得体制机制获得进步,把生产力解放出来,技术上不断进步。但是,令人失望的是,这种新技术往往在产业化过程中比较艰难,大部分企业都没有很好地利用。但是,技术突破的可能性是存在的,特别是2008年出现金融危机以后。根据经验,每一次金融危机过后,市场经济都会有很大的调整,一定会或大或小地出现技术革命。中国既然有一定的技术条件,又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并且有较好的制造业基础,在一些产业面临着革命性发展的时候就会出现一些机会,从而能够构建起自己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兴产业。我们最近调研发现,有几个产业是有希望的,一个是信息通信产业,一个是新能源汽车中的动力电池。
  现在转变发展方式的情况怎么样呢?各省、市、县都采取了新措施,但是效果差别很大。我接触到的一些地方,苏州、无锡、常州十一五早期就开始行动了。但是,他们首先遇到一个问题:当地大多是外资企业,而且研发机构都在境外。当然,技术的溢出效应是不可阻挡的,可是,它首先遇到的困难就是没有承接的项目。而本土企业利用三年时间的发展,逐步进入了研发创新过程,使得产品变得有技术含量、有知识含量。所以,这三个地方在这一次金融危机情况下与别的地方相比更有生机。
  珠江三角洲地区是九五计划以后转变增长方式的,已经初见成效。广东定了几个发展重点,信息通信产业、电动汽车、LED照明。就信息通信产业而言,他们觉得自己有两个短板,一个短板是核心芯片没有,另外一个就是液晶屏问题。为此,它就采取措施把短板补起来,随后取得突破性进展。
  但是,也有一些地方还停留在一般号召上,有些地方出现一哄而起、赶浪头、同构化等值得注意的苗头。不少省级规划、地级市的规划、县级市的规划基本上是将发改委报告改头换面一下,都发展什么战略新兴产业,如新能源等,但这个地方的优势是什么、怎么能够扬长避短?想得很少。很好的设想,如果一哄而上,最后也会出问题,光伏、风电就是这样。有关部门常说有保有压,刚刚是保的产业,过两天就变成压的了。反复出现这类问题,我们就要总结,其中一个关键问题就是,要明确实现产业转型是靠市场的力量来推动的,还是沿袭过去政府主导的老路?
  关键是切实推进改革
  过去走的老路对现在影响很深。如果继续走老路,它就免不了像过去那样,由政府去审核攻关的项目,政府组织力量,政府指定研发单位,政府指定产业化责任机构。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是一个新问题。讲了20多年还是没有转变过来。十一五规划纲要制定之前有一个大讨论,提出症结在于存在体制性障碍。大家讨论的意见归纳起来,主要有四条:第一,政府保持了太多对土地、信贷等重要资源的配置权力。第二,以GDP增长速度为主的政绩考核标准。第三,财政体制缺陷,促使各级官员不能不追求物质生产部门的高速增长。第四,市场没有发挥作用,要素价格扭曲,特别是生产资料的价格扭曲鼓励资源浪费。
  前面讲的是破得不够,在执行十一五规划的时候,我们深切感到立得不够。立什么呢?就是有利于或者是鼓励创新和创业的制度环境还有待建立。30年来,中国人的技术创新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这些先进技术的产业化进程步履维艰,有的技术干脆还没有开始产业化就夭折在摇篮里,有些企业成了小老头树,就是长不大。这就是制度环境不佳导致的结果。现在的技术发展非常快,你不能够做强,人家就超过去了。更糟糕的是碰到了垄断,干脆就把创新扼杀了。因此,不仅是要有一个良好的经济环境,还要有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和社会舆论环境。正如科斯所说:最能激励创新、激励创造性发挥的诀窍就是,他对社会的贡献和他本人所取得的报酬差别越小,作用越大。
  总而言之,不管是破除制度性障碍,还是建立一个有利于创新和创业的环境都有赖于改革。只有坚持改革才能消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体制性障碍,只有推进改革才能建立有利于发挥创新精神的经济社会基础。这两年,有个非常不好的现象是向旧体制回归。对此,我们需要打破阻力,一定要挡住,不开倒车,切实往前推进改革。
  政府如何在转型中正确地发挥作用
  21世纪以来,改革推进得比较慢。不管是改革,还是创造环境,还是推进转型,政府确实是一个关键性因素,如何发挥其作用是一个重大问题。要真正让政府发挥自己在推进转型中的作用,前提是要推进自身改革。目前,中国政府在执行自己职能时,存在着越位、错位和不到位的偏差,各级政府管了许多不该管又管不好的事,而不少应该由政府管理的事却没有管或没有管好。针对这种情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终取决于政府自身改革成效。关键中的关键,乃是转变政府职能,限制政府权力,建设法治下的有限政府,履行政府应有职能,建设有效政府。
  必须明确的一个核心问题是,政府在增长转型上的重要作用是提供公共产品,企业才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中共十三大提出,政府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第一句话还有争议。政府怎么调节市场,含义是什么?第二句话没有争议,企业由市场引导的,不是由政府引导的。
  具体来说,就有一个问题,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应该做什么?现在,中央要求转变发展方式,各级政府都重视起来了,过去许多不作为的地方政府开始作为了,一些地方政府过去受人指责,厂家说政府不作为,但是,现在出现的问题就不是原来的不作为,而是为所不当为。比较普遍的问题有五种。
  第一,指定技术路线。这对产业的实质危险性很大。最大的教训还是日本。当年,日本通产省和日本广播公司在整合高清技术电视的时候,认定了一条可模拟式,结果,美国发明数字式而使得日本大量的资本和研究力量的投入全部泡汤,而且人类进入了数码时代。
  第二,用行政指定、评定的方法去决定哪个是创新企业。
  第三,违法设立行政许可和市场准入。本质上说,从事什么职业,从事什么活动,这是每一个公民的基本权利。如果说为了公共利益需要禁止某一些人进入,那也需要通过立法来规范。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是非禁即入,没有法律明文禁止都可以自行进入。
  第四,利用行政权力垄断市场与民争利。国企本该退出的领域却坚持不退。
  最后,政府习惯于介入竞争后的企业活动,补贴本地企业。
  当然,政府需要有所为。第一,提供良好的法治环境;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提供基本社保、良好的教育体系和科研体系,尤其是基础科研体系;第二,用公私合作的方式提供共性技术和组织竞争前开发;第三,按照外部性大小,用补需方的方式对节能、环保产品提供补贴;第四,做好规划和协调工作。

此信息共有3页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以上信息为分析师、合作方、加盟方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10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