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因素或引来A股中期大顶_顶尖财经网

四大因素或引来A股中期大顶

加入日期:2010-11-9 18:01:44

此信息共有3页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导 读:
  叶 檀:中国最大蓄水池就是股市
  曹仁超:警惕猫狗股炼成妖
  爱尔兰陷入希腊式困境 新一波欧债危机端倪再现
  金岩石:货币政策的量化与中国之谜
  马 骏:未来两年央行仍需四次加息
  每日经济:蓄水池已经成型
  秦 洪:蓝筹正集结 这个时间窗口出大阳
  四大因素或引来A股中期顶
  叶荣添:放下屠刀 半数个股将腰斩
  洗盘过后谁将带领大盘突围

  叶檀:中国最大蓄水池就是股市
  周小川的池子引起大众兴趣,大家想看看池子里究竟有些什么宝贝。
  11月5日,周小川先生在北京表示应对套利资金的两个办法:一是下大力气防止套利交易发生;二是在总量上进行对冲,将短期投资性资金放到池子里,以防泡沫瘟疫传导到实体经济。
  周小川的这一表态是及时而明智的。此论隐含着双重含义:资本项目在全球热钱涌动的情况下绝无可能放开,所谓总量对冲以前指的是发行央票对冲,而现在主要指的是把资金放到池子里,当然,票据对冲与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等办法还会保留。同时,还会扩大内部消费、增加进口、增加对外投资减少经常项目顺差。
  周小川先生之前关于不加息的言论是迷惑了市场,但关于资金池的言论却是在现状下的理性选择:既然无法改变全球货币现状,就最大可能为我所用。
  笔者曾经说过,在房地产资产遭到打压的情况下,中国最大的蓄水池就是股市。大规模的资金流入主板市场,而民间资金流入风险投资、中小板与创业板市场。
  根据近期市场走势以及政策面并购、融资、发行基金等方面的判断,所谓资金池就是指资本市场。市场已经充分领会了意图,走出了坚定的上升行情。11月8日,市场接续上周走势上涨,沪指收盘报3159.51点,上涨0.96%;深成指收盘报13807.30点,上涨0.54%。这说明目前市场的主导趋势已经是货币而不是基本面。
  泰山压顶的解禁股压力没有摧毁市场被通胀吹起来的信心。中国石油的母公司中石油集团持有的1575.22亿股A股限售到期,11月8日开始上市流通,按上周五收盘价11.99元计,涉及市值约1.888万亿元,占本周解禁总量的94.3%。根据Wind统计,在11月8日~12日当周,两市共有包括中国石油在内的29只限售股将解禁上市,按照上周五的收盘价计算,解禁总市值约达到2.0026万亿元,创下单周解禁量的新高。
  证券市场的运行逻辑已经改变。
  有关方面似乎有意对中小板与创业板的疯狂视而不见,社会舆论一直关注中小板和创业板的高管辞职与套现,关注70倍的市盈率,深交所对此做出的反应是,要求各机构限制买入创业板股票 。但几乎同时,发行市盈率高达133.8倍的沃森生物上市,这说明有关方面对中小盘股的疯狂、对于风险投资的高额收益处于无限容忍状态,除了子弟兵获利巨大之外,最大的理由显然基于创新企业的成长。
  截至今年10月下旬,创业板市场共有130家上市公司,IPO筹资947.62亿元,总市值5753亿元。目前正好趁着民资在通胀压力下无处可去的关口,用创业板将资金源源不断地吹向风险投资,吹向创新企业。至于风险,先顾不得了,反正已经有免责声明,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而进入创业板的投资者还在免责声明上签下了自己的大名。
  很明显,明年还会有上百中小企业加入创业板大军,按照证监会对于市场化的理解,增加上市资源就算是市场化了。快速扩容是创业板的首选,只要经济与货币不紧缩,蓄水池会以几何级数增长,总市值万亿轻而易举。事实上,这是有意为之,创业板与中小板是放给民营企业的一条融资通道,也是政府通过零成本民资进行企业技术创新的尝试。
  最大的蓄水池非大盘股莫属。
  截至今年10月25日,主板市场共有485家上市公司,总市值4.58万亿元,今年累计成交10.26万亿元,累计筹资605亿元;中小企业板市场共有490家上市公司,自2004年设立以来累计筹资3572亿元,目前总市值3.11万亿元;主板市场在增速上明显滞后于中小板,国资注入还没有大规模开闸,通过国资注入在证券市场重估后获得上倍的估值,而后继续国有控股地位,继续在高铁、新能源研究方面狂飙突进,应该是大盘股未来最重要的功能。
  有了规模无敌的蓄水池,钱多怕什么呢?所以,新基金发行刷新单周发行纪录,风险投资备受优惠,外资进入也被引导到投资市场。
  最终的结果,是圈死投资者,还是中国证券市场借力形成良性泡沫,造就中国经济发展的根基,有待于效率数据的检验。

 

  曹仁超:警惕猫狗股炼成妖
  1994年美国共和党在中期选举中胜出,但并没有改变克林顿的命运;相信这次亦一样,既无法改变奥巴马的医疗改革方案,亦改不了美国楼价方向。美国60%的债券在未来三年内到期,伯南克有需要在未来三年维持低利率。QE2搞不定,便来个QE3。换言之,美国未来加息机会十分渺茫。
  从1922年至2006年美国中期选举后的未来三个月,道指平均上升8.5%,代表未来三个月美股上升的机会高达86%--美国22次中期选举后,有19次美股上升。
  第三季美国GDP估计升2%,较第二季升1.7%略高,美国经济继续低速复苏。个人消费估计升2.6%,是2006年以来最大单季增幅;但楼价累跌至今,令不景气持续,消费反弹动力仍然不强。
  中国财富管理前景无限
  上月人民币加息证明无碍A股上升,反而有利银行股同保险股的利润增长。内地拥有100万美元或以上现金的人愈来愈多,私人银行业务在内地发展迅速,财富管理业务前景无限。在中国十六个大城市有二十家私人银行中心的招商银行表示,目前它们的客户人数已超过一万,并以每月新增六百个的速度上升,客户手上的资产平均超过2100万元人民币。其它中资银行如工商银行,亦向财富管理市场发展,成为银行未来纯利的新来源。其它业务包括IPO及Pre-IPO基金、PE基金、VC基金等,较复杂的有对冲基金、债券套利基金、商品期货套利基金、期酒投资、艺术投资等私人银行服务。
  1986-1987年日本为对抗日元升值压力,把贴现率由4.4厘降至2.5厘,结果引发房地产及股市狂升。1987年10月起日元进一步狂升,令日本股市及房地产火上加油。1989年6月至1990年6月日本贴现率由2.5厘上升至6厘,日经平均指数则由1990年1月的40000点开始下滑、楼市由1990年6月开始回落,前者至今跌幅最多达75%,后者更达80%。日本失业率由1991年的2.1%上升至2004年的4.7%,为迄今为止的最高点。
  日本第一个量化宽松政策在1992-1995年生效,动用了65.4万亿日元。第二个量化宽松政策1998年推出,减税2万亿日元,开支增加40.6万亿日元。第三个量化宽松政策在1999年推出,共18万亿日元。第四个在2000年推出,增加11万亿日元开支,并成立一个20万亿日元的基金,直接向商业机构贷款。第五个量化宽松政策在2008年推出,动用5240亿美元去收购破产的银行。最近再推出第六个量化宽松政策。至今为止,日本政府负债相当于日本GDP的175%,但经济仍然好不起来。美国经济会否陷入日式衰退?不同的是,1985-1995年日元大幅升值,令日本陷入通缩;2001-2010年美元大幅贬值,令美国出现资产升值。
  猫狗股炒得愈劲
  QE2后,美股进入Uncharted Sea。低利率加上资金泛滥,令投资者继续涌入高风险资产,美汇欲升乏力,香港面对资金涌入亦感到无能为力,情况一如1990-1997年,只有任由泡沫扩大直到爆破。澳大利亚则加息去阻止通胀率高于3%,中国内地也是这么做,加拿大政府则发行大量债券吸收涌入的资金。如何在大风大浪中稳坐钓鱼船?近年债市、股市波幅都不小,人民币自7月起进入另一升值期,代表从今年7月起A股进入牛市第二期,上述看法不会因人民币加息而改变。
  不少在香港上市的内地企业股价已出现爆炸性上升,问题是如何在它们未大升前把它们找出来。每次升市领袖股都不同,理由是上次上升时的领袖股,机构投资者早已持重仓持有,导致在下一轮升市中,上一次的领袖股必定跑输大市,理由就是over-owned!1970年代农产品、黄金及房地产是领袖,1980年代日本、台湾、韩国及泰国股市及房地产是领袖,香港那时陷入1997年主权谈判期,表现时好时坏。1990年代香港股市、地产成为领袖,加上科网股时代来临。2000年进入BRIC时代,矿务股、石油股、商品及内地A股渐成主角。
  2010年起的未来十年又如何?
  去年比亚迪由8港元升上90港元,但今年跌幅接近50%。同样的情况出现在吉利汽车身上,由几角升至4.8港元,之后又回落至2.5港元。由此可见何时买卖十分重要。神威药业由去年10月的4港元升至今年10月的27港元,上升5.7倍;六福由2港元升至22港元,上升10倍;由40港元升至180港元;旺旺由2.5港元升至7港元。今年7月起,大量资金流入香港股市楼市,目前港股同楼价虽然偏高却无法下调,所谓愈是猫狗股愈炒得劲。
  去年3月美国政府首次运用量化宽松政策,令美汇指数由89.62跌到去年11月的74.17,美股则大升至今年4月。
  11月再推出QE2,功效又如何?
  央行往往受制政治因素
  汇率及利率是政府调节当地经济的有效工具,而香港联系汇率制度的缺点则是令政府失去上述两大调节经济的工具。在正常情况下,当经济出现过热,中央银行可把利率推高至消费物价指数升幅2厘或以上,例如1981年8月美元利率曾高出CPI升幅7厘,令经济迅速冷却;反之,中央银行只要将利率压低至CPI升幅之下,产生负利率环境,便可刺激当地经济复苏。汇率方面,如将它压低可引外资流入,刺激当地经济向上;将它提升便可令资金外流,令经济降温。
  不过,政治因素往往左右央行的决定,例如1985年日元偏低引发外资流入,令日本经济过热,正确的做法是央行推高日元汇价减少外资流入,同时将利率提升去对付内部经济过热。但这么做会影响日货出口竞争力,结果央行反其道而行,为减慢日元升值速度而减息,1989年6月经济泡沫化后才急急加息,以及容许日元快速升值,资金由流入转为流出,令经济迅速冷却。到此地步,日元利率即使降至零亦没有用,因为无法产生负利率环境,除非将日元汇价推低,1995年4月日本央行虽曾这样做,但受其它国家反对而收手。于是,日本只有长期面对汇价偏高而经济好不起来的局面。

此信息共有3页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以上信息为分析师、合作方、加盟方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10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