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狂印钞 大宗商品续牛途 A股货币牛市新征程_顶尖财经网

美联储狂印钞 大宗商品续牛途 A股货币牛市新征程

加入日期:2010-11-5 8:07:47

此信息共有3页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导读:
  6000亿美元 淹没全球
  美联储再印6000亿美元 中国等面临资金涌入考验
  美国将再印6000亿钞票中国或为此被迫加息
  美联储开闸放钞 大宗商品再续牛途
  美联储实施宽松货币政策 流动性泛滥格局延续
  资源股或将延续涨势
  美元指数创年内新低 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
  美联储量宽靴子落地 A股货币牛市开启新征程
  量宽添燃料 资源股二级火箭启动
  券商 全球流动性泛滥 A股上行趋势未变

  6000亿美元 淹没全球
  6000亿美元之于美国的经济,到底能发挥怎样的作用?看淡者众。但之于全球资本市场,尤其是新兴经济体,它是汹涌而至的货币供应、恶性通货膨胀、资产价格飞涨的同义词。
  应声而动。资本市场已经做出最直接的反应,美元指数创下新低、大宗商品重拾升势、全球股市一片亢奋……各国严阵以待,日央行提前召开政策会议;欧、英央行维持利率;而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发展中国家,更是提出应竭尽所能挡住跨境热钱流入。
  QE2,挟6000亿美元之势汹涌来袭,流动性撒旦将怎样影响全球金融市场?
  当地时间11月3日,在全球资本市场凝神屏息的关注中,美联储宣布了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QE2):再次印刷6000亿美元钞票。这一规模符合市场预期,靴子终于落地。
  据美联储公布的方案,本轮国债采购项目总额约6000亿美元,将以每月750亿美元的进度持续8个月;同时预计用原有债券收益再投资的额度为2500亿至3000亿美元,总计约为8500亿至9000亿美元,每个月的平均采购额约为1100亿美元。
  不仅是QE2。将定期审视债券购买计划,并准备随时调整以期最大限度促进就业和价格稳定。美联储的会后声明,暗示了QE3,甚至QE4的可能。这令市场预期,如果美国经济复苏情况不理想,美联储会再次追加量化宽松规模。
  尽管预期已久,美元印钞机的正式重启,还是将积弱已久的美元指数再次打至低点。11月4日,美元指数创下年内新低,截至北京时间昨晚10时30分,美元指数已下跌至75.72,逼近2009年11月25日(收盘)的低点74.26,也距2008年4月22日的历史低点71.31不远。
  美元暂积弱难返
  美元指数于11月4日午后15时30分左右 (北京时间)开始急剧下挫。至16时15分左右跌至11个月来低点76.10;到17时14分左右跌破76.00,创年内新低75.94;至17时50分跌至75.8。同日,欧元兑美元短线则大幅冲高,17时34分报1.4241,美元兑日元短线围绕81.00振荡。
  来自华尔街的消息显示,很多外汇交易员在联储量化宽松政策出台后纷纷抛出美元头寸。一位交易员更直截了当地说:还有什么必要过度持有美元仓位?先抛了再说。
  澳新银行认为,从较为长期的时间来看,美联储再度宽松意味着美联储弱势美元政策的延续,他们维持长期看淡美元的观点,认为非美货币中,欧元、澳元和新西兰元将走强,澳元兑美元上周五于1983年澳元自由浮动以来首次突破1的平价,昨日继续走高,至截稿时达到1.0118。大宗商品和农产品(000061)的价格也将得到支撑。
  渤海证券宏观分析师杜征征认为,美元的走势,可以用3句话来概括,即短期看货币政策,中期看经济走势,长期看货币地位。
  他指出,QE2的最终规模在市场预期值的下限边界,且市场对QE2的预期已经在前期消化多半,未来美元指数短期趋于震荡,在市场多空力量还不甚明朗时,市场或将试探美元下一阶段的方向。从技术层面来说,如果美元指数持续下探,有效击穿前期低位76.16,可能向74左右试探,但是大幅下探的可能性也基本上是没有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经济数据持续转好,而欧洲因为财政紧缩带来负面影响,日本经济继续回落,美元或将阶段性走强。
  不过,苏格兰皇家银行全球金融及市场部董事总经理谢汶君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在美国经济没有完全复苏之前,美元会持续疲软。而她预计这个过程可能会再持续1年。
  QE2之惑
  目前,外界对QE2的质疑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引发通胀和资产价格泡沫,二是该政策能否起到刺激经济的作用,美国第三季经济环比年率初值仅为增长2.0%。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为了刺激本国经济增长与就业,美联储推出了定量宽松(QE1)的货币政策。从逻辑上讲,美联储通过定量宽松可以压低长期利率,进而打压美元,减小经常项目逆差的经济的拖累;此外,定量宽松还意味着借贷成本将被降低,刺激私营部门投资和居民消费开支将双双增加,可为美国经济复苏提供动能。
  杜征征认为,从当前的情况来看,QE1刺激经济从低谷回升的目的已部分达到;但是在增加就业与刺激消费方面,定量宽松并未起到之前预期的作用,美国失业率已经在高位徘徊了较长时间,近3个月一直在9.6%左右;消费者支出温和增长,且此前一段时间美国消费支出增长更多的来自于消费优惠刺激政策,而并非QE本身。
  一位分析人士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也指出,失业率反映美国的经济恢复情况,而美国的宽松货币政策未能起到预期效果,是因为其宏观的货币调控太多,而对微观的经济结构调整并未重视,比如银行依然惜贷,无力刺激投资和消费。政府在宏观和微观之间的传导机制没有做好,因此宽松的货币对经济情况改善作用并不明显。
  不过,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在回应关于资产购买能否对美国经济活动产生正面效应的忧虑时表示,通过提振股票和公司债的价格,美联储的资产购买计划能够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促进压低失业率的投资。
  但刚刚结束的中期选举的结果,或许还将令不被看好的QE2前途叵测。有分析称,美联储新一轮的量化宽松若没有其他配合刺激计划将很难达到预期效果。由于中期选举后入主众议院的共和党主张退出政府刺激计划,很难指望政府还能通过新的刺激计划。
  美联储尚留后手
  同在QE2方案宣布当日,外电援引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在 《华盛顿邮报》撰写的评论文章称,通胀太低会给经济带来风险,尤其是当经济处境艰难的时候,在最极端的情况下,通胀过低会演变成通缩,进而导致经济长期迟滞。他认为,即便没有通缩风险,通胀率偏低并不断下降意味着经济存在大量闲置产能,也就是说还有支持就业进一步增长而不引发经济过热的货币政策空间。同时,他重申,如果通胀升速过快,美联储有撤回刺激举措的工具。
  一位分析人士对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在美国经济没有回到顺利复苏的轨道之前,美联储将通过增加流动性将美元一直维持于弱势低位,这将使得市场再度呈现流动性泛滥局面。(.每.日.经.济.新闻)


  美联储再印6000亿美元 中国等面临资金涌入考验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3日公布新一轮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决定在明年6月底前购买6000亿美元的美国长期国债。
  推出定量宽松是美联储近年来做出的最重大决定之一。美联储将此作为推动经济增长、削减美国9.6%失业率的决定性举措。
  由于美元作为全球主要储备货币的特殊地位,美联储新的定量宽松政策会使美元洪水溢出国门。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在相当程度上导致了当前汇率争端的乱局,给国际金融市场带来了不稳定因素,并有可能催生海外新的资产泡沫,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说。
  再祭定量宽松,6000亿美元投市场
  美联储货币政策决策机构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11月2日至3日召开了货币政策决策例会。
  会议发表的声明表示,美联储将逐月实施6000亿美元新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将在明年6月底前,每月购买750亿美元的美国长期国债。
  美联储当天同时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维持在零至0.25%的水平不变。
  美联储当天的声明说,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将根据实时信息,定期审视国债购买速度和总体购买规模,最大限度刺激就业、维持价格稳定。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将继续监控经济前景和财政形势发展,在必要时动用政策工具,保证经济复苏和通胀稳定。
  定量宽松政策即美联储通过买入债券的方式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刺激美国经济复苏提速。市场将美联储此次的宽松货币政策解读为第二轮定量宽松政策,
  前一轮的定量宽松政策是2009年3月开始,美联通过购买1.7万亿美元的中长期国债、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等,力图用这种注入流动性的方式来刺激经济增长。
  美股道指、纳指均创两年多来新高
  受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公布第二轮定量宽松货币政策的刺激,3日纽约股市在尾盘出剧烈变动,道琼斯指数最终收于两年多以来的最高水平。
  纽约股市所有投资者的目光3日均集中在当天午后公布的美联储货币政策会议声明上,早盘市场交易气氛十分谨慎。
  午盘后,美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公布了第二轮定量宽松货币政策的细节。美联储的声明公布后,10年期和30年期美国国债遭受到市场的无情抛售,而主要股指则出现剧烈震荡。到纽约股市收盘时,道琼斯30种工业股票平均价格指数比前一个交易日涨26.41点,收于11215.13点,纳斯达克综合指数涨6.75点,收于2540.27点。道琼斯指数和纳斯达克指数分别收于2008年6月和2008年9月以来的收盘新高。
  美联储再启量化宽松,市场人士普遍认为,将会令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面临更大规模资金流入风险的考验。
  针对亚洲面临的大规模资本流入风险,有专家建议,中国应筑起多道防线去管理流动性,防止信贷过度扩张,并放宽资本流出的管制。
  专家还提醒,弱势美元和流动性泛滥将助涨大宗商品和农产品价格,从而使中国经济面临更为严峻的通胀风险。
  近期出炉的中国10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达到54.7,明显高于市场预期,其中购进价格指数已经连续三月大幅上升,成为对PMI上升推动力最为明显的分类指数。
  不断攀升的购进价格表明,中国制造业正面临日益严峻的成本压力,这种压力会传导至下游的消费者价格。专家提醒说,应警惕大规模资金涌向新兴市场导致的资产价格扭曲,以及由此给实体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 (.钱.江.晚.报)

此信息共有3页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以上信息为分析师、合作方、加盟方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10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