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编制启动(附股)_顶尖财经网

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编制启动(附股)

加入日期:2010-11-4 12:43:25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导读:
  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编制启动
  新疆与西北联网工程投运 西北能源开始大规模外送
  中西部五虎竞合战
  西部大开发力11省区投资路线图(受益股)

  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编制启动
  将主攻地方特色优势产业和发展重点经济区
  ⊙记者 秦菲菲 张牡霞
  记者3日从发改委了解到,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日前正式启动,发改委将对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开发、社会事业发展、区域开发、改革开放等重点任务进行具体规划。
  有关人士向记者透露,根据规划框架,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将重在培育地方特色优势产业,推进重点经济区经济发展。专家们认为,在上述政策支持下,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将接力过去十年政策,带领西部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能源基地建设领衔启动
  作为我国能源富集地区,西部地区未来发展自然离不开重点发展能源。记者了解到,今后10年,西部地区将被打造成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资源深加工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国家能源局牵头制定的十二五能源规划对西部地区的能源基地定位则进行了更详细的描述。据国家能源局人士介绍,按照规划,从十二五开始,我国将逐步形成山西、鄂尔多斯盆地、西南和内蒙古、新疆五个综合能源基地,预计到2030年,西部的五个综合能源基地的一次能源的供应能力将占到新增能力的85%,构成中国一次能源的基本框架与格局。
  记者了解到,作为西部能源基地建设重头戏之一,涉及内蒙古、陕西、甘肃、宁夏四省区的能源化工金三角规划也已经于日前启动编制,并将于明年4月份上报国务院。
  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和改革研究院执行院长于今指出,西部地区应在重视发挥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努力将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能力。具体方式包括:一是围绕西部地区的矿产采掘业、原材料搞好产品深加工和精加工;二是围绕农业搞好农副产品的深加工和精加工,发展特色经济;三是发展新型工业和比较优势产业。
  多个国家级规划还将出台
  根据发改委初步规划,到2015年,西部地区经济生产总值比2008年翻一番。为实现这一目标,政府还将推进重点经济区经济发展。
  发改委宏观院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肖金成认为,有必要在今后西部大开发中选择新的经济增长极,如新疆的喀什和霍尔果斯等。
  事实上,决策层曾明确表示,今后将推进成渝、关中-天水和广西北部湾等经济区发展,支持呼和浩特、包头、银川,新疆天山北坡,兰州、西宁、格尔木,陕甘宁等经济区发展,培育滇中、黔中、西江上游、宁夏沿黄、西藏一江三河等经济区。(上证)


  新疆与西北联网工程投运 西北能源开始大规模外送
  ⊙记者 叶勇 ○编辑 王晓华
  11月3日,新疆与西北750千伏联网工程、甘肃千万千瓦级风电一期外送工程建成投运。该工程是2010年国家确定的西部大开发23项重点工程之一。标志着西北能源大规模外送的序幕拉开。
  该工程投运以后,将实现新疆电网与西北电网的联网,对促进新疆能源资源开发、实现疆电外送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为甘肃酒泉一期516万千瓦风电提供了外送通道,有利于在更大范围内消纳西北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的绿色清洁能源。
  据介绍,工程起于新疆750千伏乌北变电站,止于甘肃750千伏永登变电站,由7个变电站和12条线路组成,全长2×1780公里,变电容量1290万千伏安,总投资近160亿元。
  据国网公司预计,到2015年末,全疆电力装机规模将达到6000万千瓦,其中,内用3400万千瓦,外送2600万千瓦,外送比例由十一五末的零上升至43%。2020年,西北电力外送能力将达到1亿千瓦以上。其中,西北地区风能和光伏发电装机预计可达7000万千瓦以上。
  据介绍,今年年底,随着新疆与西北主网实现联网,覆盖西北五省(自治区)的750千伏同一电网将初步建成,达到26站61线的规模,变电总容量5320万千伏安,线路总长度10152千米。
  而750千伏送端电网快速发展也带动了西北地区能源开发的热潮,陕北、宁东、哈密三大大型煤电基地以及黄河大型上游水电基地建设热火朝天。2009年年底,西北电网统调装机已达到 67280万千瓦,是1999年的3.6倍,2009年全网新增装机1075万千瓦,增速超过了20%。(上证)


  中西部五虎竞合战
  第一财经日报报道,现在财政体制下,财政分配格局很不平衡,而且财权事权不对等,你是一方官员,你怎么做?武汉市社科院长江流域研究所所长李典军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时,把这个问题抛给了记者。
  在近年来我国区域规划密集出台、西部大开发迎来新十年的背景下,广大中西部龙头城市摩拳擦掌,试图抢夺新增长点。
  用李典军的话来说就是在目前条件下,城市之间的竞争是不可避免的,不竞争的才是傻瓜。
  而对于诸如中西部争霸之类的表述,良性竞合应该是不变的方向,并且是引导成都、重庆、武汉和西安这些中西部大城市自我提升转型,做大做强的指路牌。
  抢占第四极
  西三角呼之欲出
  10月29日,联想集团与成都市政府举行签约仪式,宣布在成都设立联想(西部)产业基地。根据协议,联想将在成都建设包括生产、研发、销售运营三个中心为一体的联想(西部)产业基地。
  就在这两个月,成都陆续与仁宝、戴尔、富士康和联想等企业签订投资协议。
  此前,重庆市已经签订惠普、富士康、广达、英业达等企业,提出笔记本年产能要在3~5年内达到8000万~1亿台,形成亚洲最大笔记本电脑基地。
  两地IT领域的竞争不可谓不激烈。
  成都市相关领导就在一次会议上坦承,现在要加快新兴产业的发展,不然未来还得落后,而传统产业也要奋力去追。
  在区域竞争中,招商引资的竞争表现得颇为明显。
  根据各地的统计年鉴可以看出,近年来,中西部城市在吸引外资方面的数据大幅增长。
  2009年,成都吸引外资28亿美元、重庆40.16亿美元、西安12.19亿美元、昆明7.3亿美元、武汉29.35亿美元。而2005年,这个指标还分别只是5.5亿美元、7.04亿美元、5.71亿美元和17.4亿美元。
  西南交通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四川省区域经济研究会副会长戴宾表示,当前,中西部这些城市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在各个方面都有所体现,尤其是在争取国家政策支持方面更是不遗余力。
  成渝两地于2007年获批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后,武汉也获得国家两型社会综合改革试验区。在还在编制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的之际,西安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区域规划也已经获得批准。
  继中国经济增长前三极--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特大城市群浮出水面后,在以中西部城市为主的八个大城市群中,谁将率先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第四极?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上月发布的《中国发展报告2010》确立了今后重点发展的8个大城市群:哈长(黑龙江的哈大齐和吉林的长吉)、闽东南、江淮、中原、长江中游(长株潭、武汉城市圈、昌九)、关中平原、成渝和北部湾。此外,明确了环渤海(京津冀、辽中南和胶东半岛)、长三角、珠三角等3个特大城市群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三极。
  湖北省社科院长江流域经济研究所所长彭智敏认为,中国希望培育一个新的城市群为经济增长第四极的动机已十分明显。
  西部学者认为,十二五期间,若以西安、重庆、成都三大城市群为主体,构建西三角经济区,将强力推进西部大开发,并有可能形成我国经济的第四增长极。
  争夺产业转移
  重庆武汉能否成深沪
  从一些规划目标上看,各地的定位也相当接近。四川提出要打造西部经济发展高地,而重庆提出要成为内陆开放高地。
  10月23日在成都举行的第一届中国西部金融论坛上,成都市市长葛红林就感叹:现在大家都讲要建中心,有时候也怕提了。
  中金公司此前发布的报告认为,以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为分界点,中国经济沿海第一梯队将失去领跑地位,而产业转移催生的七小龙、八小虎等第二、第三梯队将引领中国经济成长。
  政策红利增加了这些城市的底气。
  国务院9月发布《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指出要依托中西部地区产业基础和劳动力、资源等优势,推动重点产业承接发展。
  重庆和武汉能否成为中西部的深圳和上海?
  近日,《四川日报》刊登的文章援引新加坡总理公署部长林瑞生的话表示,四川是中国西部之心、成都是中国西部的上海。
  武汉、西安等地也纷纷给自己确立一个响当当的地位。比如西安就根据国务院批复表述为国际化大都市。
  不可避免,区域竞争中将呈现出谁高谁低的攀比意识,但戴宾认为,比照中西部的这几个城市,它们在自然地理条件、区位条件、资源禀赋、既有的产业基础、人才集聚的规模与水平、交通基础设施条件、腹地范围大小、所在区域的城市体系与发展水平等方面都各有特色,因而其城市发展目标、功能定位、产业结构、空间形态以及由此决定的战略发展方向、战略重点都会有所不同。
  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这是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要求。
  一位业内专家在接受本报采访时曾表示,目前很多区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同质化竞争,比如成渝地区等,而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国家在制定相关规划过程中以及区域之间的合作过程中,共同摸索出一套能够协调发展、错位发展的解决方式。
  戴宾举例说,重庆、武汉在其所在区域的城市中发展较好,昆明在我国与东南亚的国际合作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门户角色,西安、成都科技实力超群,重庆制造业实力雄厚。关键在于结合城市自身的特点、发展阶段,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和发展目标。以成都为例,与中西部其他几个城市相比,成都所在区域城市的群聚性非常突出,城市数量多、规模大、密度高。
  区域发展的前景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中央政府的支持。
  重庆市市长黄奇帆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表示,重庆最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得益于中央的政策支持。梳理重庆近些年的发展,不难发现,综合保税区、两江新区等对重庆发展都是极大的利好。
  李典军表示,直辖市与中央的财政分成比例是省辖市没法比的。假设重庆和武汉拥有一样的GDP和一样的财政收入,那么可供支配的财力重庆比武汉要多1/3。我研究过上海和广州的数据,上海去年的GDP是1.3万亿元,广州是9000多亿元,财政总量差不多,但是上海比广州的可支配财力要多1/3。这主要体现在增值税的分配上。
  当然,戴宾强调,支撑城市长远发展和竞争力提升的动力源(600405)泉还是来自于城市自身,包括产业的结构与水平、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创新能力、人力资源、腹地范围的大小与整体发展水平等。
  面临共同难题
  城市化工业化如何转型
  不过,在被寄予厚望的卧虎藏龙们,在美好前景下却面临很多难题。
  虽然西部城市发展迅速,但是与东部沿海城市仍然有很大差距,这不仅表现在一些经济指标上,而且出现一些新现象。四川省社科院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四川省社科院西部大开发研究中心秘书长刘世庆表示。
  比如在快速通道上,东部沿海的高铁已经达到通勤的程度,而且形成了网络,沿海地区还建设跨海大桥,形成了一小时城市群。而西部已经慢了一步。
  这些城市面临的问题也有共通之处:一是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尤其是面临特大城市如何建立起以服务经济为主的经济结构的挑战;二是在城市急速扩张过程和外来人口大量集聚所引发的城市拥挤、交通阻塞、基础设施承载不足、生态环境形势更加严峻、城市管理难度加大等;三是如何处理好与周边地区的关系,加强区域合作和一体化发展进程,形成合理的分工关系。
  按照目前的城市化数据来看,各地仍然处于城市化和工业化的中期。从2009年的数据来看,成都、重庆、西安和武汉GDP分别是4502亿元、6528亿元、2719亿元、4620亿元。就其经济总量上与东部沿海还有很大差距,以成都、武汉这两个副省级城市为例,其经济总量还不如广东的东莞、佛山等地。
  中西部城市的发展模式仍然面临很大问题。其经济增长模式还是依赖投资拉动。从2009年的数据来看,成都、重庆、西安和武汉在固定资产投资的数据分别为4025亿元、5317亿元、2500亿元、3001亿元,占GDP的比重颇高。
  对于目前的竞争,李勇认为,目前的竞争还是良性的,各地根据自己的资源禀赋、发展条件而制定本地区的产业。现在这种竞争大致是错位的,互补的,虽然有些地方是粗放的竞争,但是会有这样一个过程。沿海当年也是这样走过来,而且竞争能推动中西部地区向沿海靠拢。
  其实,对于西安、重庆和成都等西部城市争建区域金融中心的规划,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就表示,在发展过程中,历史实际会作出选择,但是这种努力还是有必要的。
  抱团区域规划
  防止谷底竞赛效应
  事实上,东部一些沿海地区的发展模式曾经就引起了很多学者的担忧,被称为race to bottom(谷底竞争),即以牺牲资源环境、员工福利等模式来吸引外资。在向中西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不光是要防止污染产业的转移,还应该防止谷底竞赛模式向西部转移。
  竞争并合作着,这应该成为各地城市建设的注脚。
  一种区域整合的潮流已经蓬勃而出。各自为战的战略已经难以在未来的竞争中获得优势。成渝经济区建设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虽然历经波折,但是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即将破茧而出。而从去年国务院批准10多个区域规划就可以看出,区域竞合如火如荼。
  四川当地的区域经济学者林凌表示,过去的经济发展是一个省一个省,一个市一个市,现在是一个经济区、一个经济区,这种模式将很快在全国成长起来。
  另外,在成渝经济区的基础上,重庆方面又提出将西安纳入,形成拥有成渝经济区和关中-天水经济区的西三角,并将成为中国经济的第四极。
  戴宾认为,近两年来,中西部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开始凸显,周边地区逐步被纳入到与中心城市一体化发展的轨迹,区域合作进程加快,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体开始形成,如武汉都市圈、重庆都市圈、成都经济圈、关中-天水经济区等,形成更大规模的产业集聚,成为引领和带动中西部发展的核心增长极,从而也将在未来中国经济发展格局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以成都为例,戴宾表示,随着成都与其所在区域经济社会联系的日趋频繁和稳定,尤其是交通轴线体系的不断完善和现代交通工具所带来的时空关系的变化,成都与周边地区呈现出一体化发展的趋势,最有条件率先形成一个更大规模的城市空间系统--城市群。所以成都的一个重要发展战略思路就是加强成都经济圈区域合作,使其成为中西部地区城镇最密集、产业集聚规模最大、一体化程度最高的现代城市群,成为四川参与全国和全球竞争的龙头和主体。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以上信息为分析师、合作方、加盟方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10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