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岩石:人民币升值压力何在
人民币升值的速度加快,舆论一边倒的说法是美国政府施压人民币升值,中国政府会如此软弱吗?我们还是应该跳出国际政治和武侠小说的思路来探索人民币升值趋势的内在经济原因。
过去20余年,中国的经济增长有三驾马车:投资、出口、消费。三驾马车驱动经济增长似乎缺一不可,所以出口创汇一直是非常重要的经济考核指标,但在2009年,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是负的40%以上,为了实现保8%的经济增长目标,中国以超额货币驱动政府投资,投资对2009年经济增长的贡献度高达90%以上。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负数,中国的外汇储备依然在加速增长。这个事实说明:出口创汇未必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外汇储备的增长也未必是中国经济的实际需求。
出口导向型的世界工厂模式使中国制造走向世界,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时至今日,世界工厂的模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资源,利润和环境相继成为中国外向型工业体系的刚性约束。如果外汇储备的增长并非必然推动经济增长,那就要主动抑制出口创汇的体制惯性,人民币升值就会成为抑制企业出口创汇的经济杠杆。因此,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并非来自于坊间流传的货币战争,而是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政策选择。 过去5年,人民币对欧元、日元和英镑等主要货币的升值幅度远高于对美元的升值,人们并没有给予很高的关注。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变动趋势之所以更加重要,是因为中美两国的经济关系悬系全球经济的稳定,一个是全球最大的消费国,一个是全球最大的出口国。两国经济之间形成了一种畸形的分工:美国人消费,中国人生产;美国人举债,中国人储蓄;美国人印纸,中国人干活。
不久前,一位美国家庭主妇写了一本畅销书,书名是《没有中国制造的日子》,用自己的亲身体验说明了美国社会对中国制造产品的依赖性。美国的国际收支长期失衡,最大的贸易赤字来自于对华贸易,因此,中美双方都应努力解决国际收支的失衡,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就成为化解国际收支失衡的关键。 若把中美两国的国际收支相对平衡作为人民币汇率调整的背景,人民币兑美元的合理汇率就不是以购买力平价为标准,而要以双方国际收支的相对平衡为标准,这就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均衡汇率。均衡汇率以中美国际收支相对平衡为基准,汇率调整的宏观决策以中美战略对话机制为平台,在多层次的双边经济往来中追求国际收支的相对平衡,若非要用汇率操纵这个名词的话,那就是中美两国要共同操纵汇率达到均衡点。
人民币兑美元的均衡汇率区间将在哪里呢?从2005年6月人民币脱离盯住美元之后,至2010年6月的5年累计升幅为1.4856,即17.95%,平均每年升值3.59%。未来5年,人民币兑美元若保持这个升值的速度,至2015年人民币兑换美元的汇率将升到1:5.57, 至2020年达到1:4.57。预计在这个汇率水平上,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增长率下降,进口购买力上升,中国的企业和家庭在美国的各类投资也势必增加,从而使中美两国的国际收支接近平衡。以人民币升值为杠杆,中国的沿海工业带将从两外(原料供给在外,销售市场在外)向两内(生产基地内迁,内地消费升级)转移,现在的沿海工业带将逐步升级为中国消费带,沿海先富起来的地区就会从外向型的制造业生产基地升级为消费市场和金融中心。
钮文新:过早紧货币将使中国经济坠入深渊
2日有媒体报道,某位不具姓名的高参说: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基调明年将变成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同时说:明年的货币、信贷、利率、汇率一起紧缩,货币供应量(M2)将被定在15%或16%。
还说,中国的宏观政策与西方不同,他们是宽货币、紧财政,这是因为他们债务水平过高所致;另外说:热钱来中国不是为了利差、汇差而来,而是奔着资产泡沫来的。
我不赞同这样的观点。我们不妨一点一点地分析。
第一,西方的确是宽货币、紧财政,但这仅仅是因为其财政能力有限所致吗?我认为,这仅仅是部分原因,甚至是次要因素。西方发达国家要恢复经济,必须以拉动民间投资和消费为手段。所以,宽货币、紧财政的政策意图是政府退出,但必须确保拉动民间投资和消费。所有国家的政策首先需要考量的一定是政策导向,然后才是考量实施政策的能力。至少二者统筹兼顾,这是制定政策的基本常识。
反过来看我们,宽财政、紧货币的政府意图到底是什么?在我看,宽财政、紧货币的政策,势必挤出民间投资。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必须协调,这同样是制定政策的基本常识。所以,我的理解,稳健的货币政策最多是中性货币政策---既不有意放松,也不刻意收紧,这样才对。
第二,关于货币、信贷、利率、汇率一起紧。他说:利率、汇率一起走高,只要压住资产泡沫,热钱就不会进来。这说法更不对。中国可以采取无所不用其极的政策、高不可测的政策成本压住价格,压住资产泡沫。但这只能逞一时之快,因为当所有新兴经济体的泡沫全部飞起来的时候,中国将变成价格洼地。中国的股票最便宜,中国的房子最便宜,结果会是什么?
关于15%至16%的M2增长率。如果真是这样的货币增长,那绝不是稳健的货币政策,而是相当大的紧缩政策。试想,2007年到2008年,中国执行的就是从紧的货币政策,那个时候的M2增长率都是17%,为什么现在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却要15%至16%的货币增量?
第三,15%至16%的货币增长意味着什么?首先,明年的物价形势非常不好。在美元贬值无所顾忌的前提下,输入型通胀或成本推动型通胀可能非常严重,可以说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严重。
其实,明年通胀率达到5%是很有可能的。按照央行的经验公式,15%至16%的货币供应量增速,将把GDP增长率打压到7%附近。这不是在开玩笑吧?在全球经济风险巨大,加之中国经济转型风险巨大的前提下,再加入中国经济增长失速的风险,这会是什么结局?
我认为,中国执行中性货币政策是对的,但绝不能现在就收紧。那种逆国际经济潮流而动的做法搞不好会使中国经济坠入深渊。
水皮:金融股的压力在年底有望消除
2010年股市的跌宕起伏永远都出乎投资者的预料,而受到很多政策影响的金融股的情况更是让很多人望而止步,11月3日,在由《华夏时报》社联手北京银行共同举办的银行业领头羊现象高端理财论坛上,著名的股市评论家水皮先生就当前金融股的情况发表了讲话,他表示,当前金融股存在很大的融资压力,但是在年底的时候,这种压力基本上能够消退。
水皮认为,和其他投资品种相比,股市当前的估值是比较低的,只有最高点时的一半。这主要是受到政策,尤其是货币政策的影响。水皮表示,货币政策并不像央行多次强调的那样是一个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目前的存款准备金率已经提高到2008年以来的最高点17.5,近期央行又启动了一次加息,这一系列的政策很难真正让货币政策保持适度宽松。这种政策上的纠结对资本市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主要就体现在银行融资和再融资方面的压力上。
水皮指出,当前市场已经逐渐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的情况中。市场越低迷,银行融资的压力就越大,银行的定价也越低,这又会进一步加重市场的压力。此前农业银行在2.68元的低价位依然坚持上市,就是由于补充资本金方面的需求非常强烈,一直到现在,对市场的负面影响都还没有完全消除。今年,其他四大行也有再融资的需求。目前金融股一方面面临着流动性过剩,另一方面又有着很大的融资压力。
他表示,今年的市场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过的两极分化状态。一方面,金融股正处在价值洼地,处在历史上低估区间,只有1600多点,就是10倍市盈率。另一方面,创业板则高高在上,估值被严重高估,存在着很大的泡沫。
水皮预测,金融股的融资压力在今年底就能够基本消退,与此同时,随着带给金融股附带压力基本上消除,以及房地产政策的日趋明朗化,市场对金融股环境会有所好传金融股的情况应该能够有所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