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调控将实施更有针对性措施_顶尖财经网

央行:调控将实施更有针对性措施

加入日期:2010-11-29 18:03:54

此信息共有3页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谢国忠:通胀时代的维稳
  虽然物价管制措施暂时可以平复大众的通胀恐惧,但如果无法达到既定目标,恐惧会再次猛烈袭来
  通胀已对社会稳定构成威胁。政府随之以紧缩货币和管控价格结合相应对。虽然这些措施暂时可以平复大众的通胀恐惧,但如果无法达到既定目标,恐惧可能会再次猛烈袭来。
  中国已进入通胀时代。今后五年,平均通胀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过去十年货币扩张的情况。现在试图阻止通胀为时已晚,需要做的,是保障通胀时代的稳定。
  从通缩到通胀
  中国经济易于发生通胀。一个发展中的大经济体对货币的需求是无处不在的,而经济体系往往通过货币扩张满足这种需要。这就是为何中国高通胀频现。
  正如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所说,通胀终究是货币现象。长期来看,这句话是对的。而在短期,通胀和货币的关系会变得错综复杂。在不同情况下,货币扩张对通胀的影响有所不同,经济学家通常认为,货币流通速度是一个参变量。在现实中,这不仅与货币流通的快慢有关。货币流通或倾向于与CPI相关的产品和服务。
  1996年-2004年间,中国经历了罕见的通缩。原因是劳动力过剩和自然资源(特别是石油)价格偏低。国有部门改革将数百万下岗员工推向市场。上世纪50年代-70年代的婴儿潮也持续冲击着劳动力市场。农村部门生产率的提高则使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和产业部门。
  尽管劳动生产率快速增长,但剩余劳动力却使工资保持停滞,于是,国内外制造业产品价格普遍下降。沃尔玛公司的成功,是这个时代最突出的代表。
  然而,那时中国制造业的扩张并未带来通胀,这要归功于国际市场上低廉且不断降价的自然资源。主要原因是在苏联解体后的15年内,中东欧、俄罗斯和中亚等苏联阵营经济体的资源需求不断萎缩,抵消了中国需求的增加。
  如果一个经济体正走向通缩,货币扩张短期内不会导致通胀。因为如前所述,在这一经济体内,货币流通缓慢。而且,这一时期内的货币一边倒地流向房产业,并没有进入与CPI相关的商品和服务领域。
  2004年-2005年左右,情况发生了变化。中国劳动力市场逐渐平衡。部分行业,特别是出口行业,出现劳动力短缺。由于俄罗斯和其他前苏联阵营的经济体的需求开始抬头,原材料价格开始猛涨。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的市场条件开始偏向通胀,即货币扩张很可能导致CPI通胀。这就是为何中国在2007年遭遇严重的通胀问题。政府提高利率,恢复价格管制,以遏制通胀。
  全球金融危机打断了中国的通胀趋势。
  许多分析家希望借此阐明,通胀从来就不是什么久治不愈的问题,由于产能过剩,中国仍处于通缩阶段。这种想法导致三年内货币供应量大幅增加了78%。但是,金融危机的震荡只是暂时降低了自然资源的价格,减轻了中国的通胀程度。2009年,全球局势刚一稳定,自然资源和劳动力价格就继续上涨。
  由于中国对通胀的经济投入了大量货币,目前的通胀问题比2007年更严重,需要多年才能化解。
  内生还是外生
  目前对通胀是外生还是内生的问题仍争论不休。
  通胀形成并非一日之寒。有人认为,是美联储最近实施的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诱发了中国的通胀。这种解释太天真。美联储的政策还来不及引发中国现在的通胀问题。还有人说,从中国的粮食价格就可看出,国际价格和中国的通胀有明显关联。这种解释也不准确。中国的大豆进口量比去年增加25%,这才是大豆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
  所以,不能将中国商品价格上涨归咎于国际市场,但如果说,中国的需求导致国际市场价格上涨,这种判断是合理的。
  重要的是要对与通胀斗争的目标有明确认识。在通缩环境下,资产投机吸引了巨大的货币增量。
  即使环境已经开始变为通胀,这种投机势头仍在不断吸收货币。但由于通胀最终会带来紧缩的预期,货币将不可避免地逃离资产市场,从而推动CPI上涨。虽然可以推测货币会如何被回笼,实际上,自1930年以来,没有哪个主要的经济体能够收缩货币供给。此外,由于过去的货币增长催生了许多投资项目,需要持续的货币增长来维持这些项目的运营。因此,通胀似乎无法避免,而且可能会连续数年居高不下。
  五大对策
  通胀并不意味着不稳定。许多经济体都经历了较高的通胀,但经济并未停止增长。维稳的必要条件,是在今后数年内将利率上调至与预期通胀相若的水平。今后五年内,中国的CPI平均通胀率很可能高于5%。将存款利率,至少是短期存款利率,尽快提升至这一水平,十分关键。
  否则,储户可以取出存款,囤积消费品。这将导致通胀危机。保持通胀稳定的首要工作,即是让储户愿意继续在银行里存款。
  如果所有物价一同上涨,无人能够幸免。但是,通胀很少以这种方式发展。承受通胀之苦的往往是固定收入人群,例如靠养老金生活的退休人群。通胀也通常反映了政府的财政压力,使所承担债务(包括退休金负债及银行存款)缩水,往往是其不言而喻的目标。这就是为什么通胀往往伴随着社会不稳定。但是,中国政府的财政能力相当强大。公共部门的收入占GDP的比例在所有主要经济体是最高的。中国的财政压力来自投资的强烈愿望。只要政府能限制或减缓投资,将退休金和其他固定支付和通胀维持在同一水平,不存在财政困难。
  市场力量将使工资,特别是蓝领工人工资的上涨速度大大超过名义GDP。但是,地方政府往往会利用行政权力,与企业联手抑制工资上涨。这是个巨大的错误,因为工资上涨是重新平衡中国经济,使其转向消费、远离投资的最佳途径。
  中国的个人所得税一直很高。这导致企业,特别是私有企业,普遍尽可能地增加可抵税开支,降低计税工资。由于企业所得税为25%,而最高边际个人所得税为45%,这使得部分人的个人所得税不高于25%。但大公司的员工通常要支付最高税率,在通胀压力下涨工资,大型企业的负担将不成比例地增长。此外,通胀大大降低了高税率的准入门槛。通胀侵入个人所得税结构,加剧了通胀的负面影响。政府应将最高边际税率降至25%,和企业所得税率持平,同时根据通胀提高每档所得税率的门槛。
  反对提高利率的人士认为,这样会吸引热钱。我认为不会。利率不是吸引热钱的惟一因素,可能也不是主要因素,新兴经济体尤其如此。十年前,东亚新兴经济体实行高利率,吸引外国资本,但没有成功。过去几年,同样的经济体实行低利率而且并不需要外国资本,但热钱仍如潮水般涌入。印度的利率水平接近10%,却没有中国吸引的热钱多。热钱根本不应该成为中国加息的约束。
  美国的货币政策,以及国内资产市场条件是吸引热钱的最重要因素。一旦投机者投资于新兴市场,他们希望几年内就能有100%的巨额收益。这种回报只能出现在泡沫环境中。美国宽松的货币条件,是新兴市场产生泡沫的必要条件,热钱则使之成为现实。但前提是,新兴经济体在泡沫游戏中必须很敏感。
  只要政府有决心打击泡沫,无论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多么宽松,无论投机者多么热情,这种情况就不会发生。当某个新兴经济通过提高利率表现出挤压泡沫的决心,热钱将纷纷撤离。正如上次中国意外提高利率,人民币离岸NDF市场就出现下跌。
  我不是说中国的汇率就是固定不变的,或者不应改变。但是,对于处理目前的通胀来说,调整汇率没那么重要。有人主张提高汇率,而不是提高利率,以遏制通胀。这种说法貌似正确,但绝不会成功。进口在中国消费中所占份额最小。反竞争规则已经使得进口商品的国内价格高企,以至于任何可行的汇率调整都不会产生任何影响。例如,进口车的价格已经是欧洲或美国市场的2倍到3倍。如果货币升值5%,价格会受影响吗?货币小幅升值的观点,其实是打算继续让热钱游戏维持资产泡沫。这只会令通胀问题更加恶化。
  中国现在的通胀问题,和1994年的情形相似:都是长期货币扩张积累而成,而且扩张趋势尚无法停止,因为所有投资项目必须有始有终。
  现在需要采取的措施也和过去很像,维稳的必要政策是:(1)今后五年内将利率升至预计平均通胀水平;(2)对靠固定收入生活的人群(如退休人员和学生)增加津贴;(3)允许市场力量决定工资涨幅;(4)降低个人所得税。(《.新.世.纪》-.财.新.网)


  叶檀:房地产在娱乐中消亡
  在生存中娱乐、在娱乐中疯狂、在疯狂中死亡,是中国房地产泡沫的活写照。事关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重大经济话题,房地产变革,正在娱乐中逐渐死亡。
  房地产价格的猜谜游戏正在向赌博游戏发展,参与这场游戏的有开发商、市场分析人士、学者,以及各级政府。最近的谜底来自于人民大学经济学院,该学院课题组近日发布的《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报告》在一定的前提假设下经模型测算得出,2011年房价有20%的跌幅。
  虽然从道义发出,从中国经济长期的健康发展出发,房价应该下降也必须下降,但道义从来不是房价下降的理由,市场的长期健康难以抵挡土地暴利、投资获利的疯狂欲望。可见,市场的利益分配才是左右房价大局的关键。
  报告的主笔刘元春先生大概不是利益中人,怀揣房地产市场健康成长的善意,没有发出一大堆大涨大跌的雷人之语。但这不能印证相关的预测是正确的,20%的房价降幅让人惊诧,既不符合投资规律,也不符合供需规律,不太像严肃的经济学家所为。
  房价下跌有两类。
  一是货币紧缩导致投资者大规模撤退,房地产泡沫崩溃房价大幅下跌。环顾全球房地产市场,从1837年的芝加哥到2008年的房地产次贷危机,20%从来大底,日本等经济体在泡沫破灭后房价下跌70%以上,美国次贷危机之后底特律等城市1元别墅比比皆是,20%不太可能是投资属性撤出的正常幅度。
  与投资泡沫崩溃相呼应,投资性需求会使市场疯狂上升,目前香港的房地产在天量货币与通胀的压力下,豪宅价格已经超过了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前的高位。
  二是刚性需求减少导致供需关系失衡,使房价下跌。
  要强调的是,供需关系从来不是解释中国房地产市场价格的武器,以海南人均每月2000元不到的收入如何支配数万元的城市高房价?以北京、上海的居民人均收入,怎么支撑每平方米2万元以上的房价?
  人大的报告以房地产市场的货币流动性作为主要考量指标,抓住了房地产市场金融杠杆的要害。其主要依据是,明年房地产企业将进入还贷高峰期,房地产贷款条件提高、上市公司增发困难、票据融资难度大、资金来源恶化,高息的房地产信贷已被银监会重点关注。开发商资金紧张,房价下跌还会远吗?
  房地产是鸦片,上瘾容易戒瘾难,中国经济已经形成了鸦片依赖体质。从笔者了解的情况看,银行仍然看好房地产,对目前的抑制政策抱怨不绝,只要政策稍有松动房贷就会大幅上升;地方政府的态度是,调控者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他调控他的,我继续高价卖我的地;在通胀预期下,投资者对房地产抱有浓厚的兴趣,他们等待调控的结果是为了让政府替他们砸出一个可以抄的大底,一旦耐心失去,就会大批入市。投资性的耐心越来越少,只要三四个月,房地产最严厉的调控政策就会失效,成交量止跌回升。
  政府真的想让房价下降吗?到目前为止,取消预售与销售款专户等政政策并未实施、土地增值税如镜花水月,公开处理闲置地变成了温柔的个别督导。调控者是在害怕什么,还是在强大的游说力量前乱了方寸,或者被投资下行经济增速下降的可怕前景吓瘫?政策的不确定与货币的不确定是中国房地产市场最大的变量,正是这个最重要的变量,完全无法预测。
  5万亿元人民币以上的灰色收入以及民间高达2万亿美元的热钱,是中国房地产市场最大的噩梦。房地产分析师杜丽虹曾经以房价收入比数据,论证中国房价可能跌20%,各个城市根据资金流入、收入情况,跌幅有所不同。细致的研究,恐怕还是低估了流入的热钱数量,以及全国汇聚到大城市的资金。就如中国以贫富差距之大荣膺全球奢侈品消费第一大国一样,房地产同样是中国高收入阶层的奢侈品加保值品。
  以刚性需求反驳刘元春副院长的人,在玩弄两套逻辑证明高房价的道德合法性:他们一方面以中国的人口红利与城市化印证目前的高房价是有理的,另一方面又认为目前的市场由刚性的供求关系主导。中国城市化进程进入城市的大部分将是低收入群体,刚性需求的结果是回到房价收入比等基础数据,大多数城市房价将下跌三分之一左右。赚钱就赚了,不要再玩弄刚性需求的概念,摆出为民请命的脸。
  目前中国的房价就是由超发货币、不公平的分配体制以及部分群体的超前奢侈化,催生出的一个怪胎。控制房地产贷款、缩短房地产杠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财政与不公平的分配体制,惟一的结果是实力不强、得不到银行青睐的中小开发商、踮起脚尖勒紧裤带向银行贷款买房的人,被淘汰出局。
  注:住建部部长仇保兴坦言,我们国家房地产调控十八般武艺都试了。
  1998年是刺激住房消费,2002年控制住房供给,2005年是遏制需求,到了2008年时刺激需求,2010年是增加供给。(.中.新.网)


 

此信息共有3页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以上信息为分析师、合作方、加盟方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10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