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来,成思危每每在关键时刻会对股市发表评论,而谈得最多的是如何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让股市恢复本色”。
因为他头上那一连串耀眼光环: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会主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管理科学部主任,著名经济学家、管理学家、软科学专家、化工专家,特聘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他的这些言论具有很不一般的分量。
只是,他本人始终保持学者本色。面对媒体,他恳切希望记者把他当作一个学者、一个普通人来采访,欢迎大家穷追猛打。在他这样地位的前辈,这似乎是个特例。他总说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这个身份开始于1998年,而学者身份则要早十几年,而且这个学者身份是永恒的。所以,他最喜欢的称呼是同志,叫官衔,总让他觉得有点生疏。
事实上因为对股市的直率言论,因为非常“爱说”,他在网上被严厉批评甚至痛骂,这在国家领导人这个层面来说可能是绝无仅有的,可成思危并不介意。他说他欢迎批评,学者只需说实话,不同的意见里头反而能吸取更多的养份,建言献策就是知识分子的责任,是知识分子报效国家的方式。而他也自信,这些年有关资本市场建设的言论可以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记者 卢晓平○编辑 沈飞昊 于勇
总让中小投资者赔钱,不是公平的股市
在沪深股市,大部分人都是中小投资者。如何能让他们形成多赢局面?成思危一再提醒监管部门要注意保证市场的公平。他一贯主张,市场应该给所有的投资者一个健康的投资环境,使所有投资者得到总体上说高于债券的回报。炒股肯定有风险,说所有人都赚钱不可能,但是多数投资者,平均总体上来说,所得红利,加上分红、企业的增值,应该高于债券的回报,如果那样的话,这个股市就是健康的。所以现在最要注意的是,不要让股市里某一部分人赚了大钱,而让某一部分人赔了大钱。有人说股市是你赚我的,我赚你的,因为国家并没有投钱,不能说这就没有道理,有赔有赚,但不能说让大投资者赚,让中小投资者赔,这就不是一个公平的股市。
2003年初,成思危写过一篇影响极大的文章“让股市恢复本色”,主要观点可以用两句话概括:要让股市成为有效的融资和投资的场所,成为适度投机的场所。3年后,他又以“有效投融资与适度投机”来定位股市的基本功能。
2000年他被广为传诵的名言“只要不是借来的钱,可以适当谨慎投资股市……”十年来不时在各类场合被引用。而为了市场的健康发展,他某些时候的谈话又被认为很不合时宜。
比如沪深股市经历了四年熊市之后,上证指数于2005年7月11日从最低点1011.5点开始攀升,到2007年8月底已达到了5218.83点。2007年11月2日,成思危发表谈话说,中国股市防止暴跌就应当防止暴涨。
但他在心里记挂着中小投资者群体。前两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他语重心长地希望大家要做理性的投资者,“希望大家都能做到心明、眼亮、不贪、手快。就是我们要在游泳中去学会游泳,在股市的拼搏中来逐渐增长才干”。他曾送给股民一句股市名言:当你兴高采烈的时候你要卖出,当你痛哭流涕的时候要买进。
他更用自己的乐观心态感召着中小投资者群体:“我对股市是一个审慎的乐观主义者”。他最新的观点是:现在市场正处于小熊阶段。如果今年调整工作做得好,随着“十二五”规划的开局,明年应该可以逐步摆脱熊市进入牛市。
“风险投资之父”
十多年来,成思危几乎成为中国风险投资的代名词,因而被尊称为中国风险投资之父。但他先后两次公开声明辞谢媒体给他的这顶桂冠。
成思危是在1981年到1984年在美国进修并攻读MBA学位的时候,接触到风险投资的。由于他长期从事科研和科研管理,敏锐地感觉到这是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的非常重要的手段,深深意识到风险投资对于高科技产业化和美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因此,回国以后,他在多个场合一再呼吁要发展中国的风险投资事业。但是由于客观条件不够成熟,所以一直到1997年党的“十五大”首次肯定“非公经济”后,他才下定决心,在次年的全国政协九届一次会议上,代表民建中央提交了《关于尽快发展我国风险投资事业的提案》,成为媒体聚焦的一号提案。随后,有关风险投资的研讨会频频召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科技部都安排了风险投资的重点研究项目,还提出了很多有关风险投资立法、管理、金融支持等方面的建议。北京、上海、深圳率先宣布了推进风险投资的政策和措施,一些国内高科技企业开始纷纷寻求风险投资的支持。2000年4月,民建中央发起组建了由民建会员企业家参股、以民间资本为主体的中国风险投资公司。接着,各地风险投资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兴起。
面对快速崛起的中国风险投资事业,成思危转而又冷静了下来。他意识到,风险投资在中国还十分年轻,需要从理论政策等全方位深入研讨不断完善。他认为风险投资家应具备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现在突出的一个方面是帮助农民提高抗风险能力。为此,他在繁忙的公务之余著书立说,探寻风险投资在中国的发展路径。2008年3月出版的《成思危论风险投资》,清晰地记载着中国风险投资事业的历史发展脚步以及成思危对风险投资认识逐渐深化的过程。
创业板之果
人们都以为,力推中国风险投资事业步入快速发展轨道的成思危,推动创业板理该最为积极,然而成思危却一再强调,推出创业板要等到时机成熟。他说,风险投资不是简单地给钱,不能将风险转嫁给广大公众投资者。否则,在相关立法不规范的时候推出将后患无穷。
2000年左右,我国资本市场开始紧锣密鼓筹备开设创业板。而在许多人眼里,创业板简直就是一夜造富的神奇土壤。成思危回忆说,当时他曾到一些地方调研,看到争抢创业板上市资源的“虚火”不小。由于担心风险投资家将应承担的风险转移给公众,他给决策层写了一封信,要求先推出科技板块,不要匆忙开创业板。当时的外部环境也的确不容乐观。美国网络股泡沫破灭创业板神话破灭,纳斯达克指数急转直下,从5000多点一直跌至了1000多点,全球创业板市场一片萧索。2001年11月6日,正在文莱出席东盟高峰会的朱镕基总理公开表示,把主板整顿好之后,才能推出创业板。
以求真务实为立身之本的成思危,此时将目光更多地放在资本市场全面发展和制度建设不断完善的战略高度上。2002年3月,接受三大证券报记者采访时,他就证券市场的五大关系发表了看法,其中之一就是创业板与证券市场的关系。一年半后,成思危在媒体上公开表示,创业板建设可分三步走,在条件成熟时建立创业板。2004年6月,深圳中小企业板正式开盘,迈出了“三步走”战略中的一步。
2005年2月28日,他公开谈到证券市场的制度建设的完善,强调要让一些差的上市公司摘牌退市,同时让一些优秀的公司入市。2007年,针对中央提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成思危认为建立创业板市场的条件已经具备。2008年,他指出中国风险投资的目的绝不仅仅是提供一种直接投资的工具,更重要的是激发创新活力,实现高技术的产业化;2009年3月,中国证监会正式发布了创业板上市管理办法,酝酿十年之久的创业板终于瓜熟蒂落。
声明:转载上述内容,不表明证实其描述,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