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三大畅想
2010年12月初中国经济工作会议将于北京召开,在面临通胀压力增大及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复杂的情况下,市场异常关注此次中国经济工作会议。
据悉,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酝酿调高2011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调控目标至4%;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经济增长保八目标不变,在防通胀、调结构的要求下更加注重均衡发展,发生重大转向可能性较小,新增信贷规模下降虽已成定局,但幅度将小于市场预期。
市场分析人士预计,防通胀将成明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此外会议可能在明年的信贷规模、投资项目的分配以及更多的紧缩政策的出台方面有新的举措。
酝酿调高2011年通胀目标
随着货币信贷的高速增长,同时美国实施第二次量化宽松政策(QE2),国内通胀压力不断攀升,在此背景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可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明年的通胀控制目标。
11月11日,中国国际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10月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CPI)同比上升4.4%,增速明显高于9月的3.6%。10月CPI同比涨幅创出25个月新高。
市场人士认为,防通胀将成为2011年经济工作的主基调,货币政策趋向于收紧,财政政策却有望继续保持扩张性。
业内人士认为,CPI目标可能会调至4%左右。目前讨论2011年的CPI调控目标,基本确定需要进行一些上调,这要看两个因素,一是到今年年底这两个月会有什么表现,或者是一直到3月份两会召开时CPI会到什么水平;二是看控制目标需要提高到什么水平。
经济刺激措施逐步退出
在通胀压力逐渐加大的背景下,防通胀将成为明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货币政策趋向于收紧,财政政策则有望继续保持积极。
近日中国央行召开的货币信贷工作座谈会中表示,我国将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加大收紧流动性力度,引导货币信贷稳步向常态回归。
分析人士称,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基调将适度偏紧,促内需、调结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预计会对促进消费出台更多的措施,因为投资增长拉动和出口拉动有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或是环境允许或是不可持续,因此对消费鼓励将会更加明确和细化。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最引投资者关注的是对十二五规划中各种投资方向和规模的细节公布。对此,观察人士认为,在国家四万亿投资项目陆续完工之后,经济如何找到新的增长点,是政府需要考虑的。在这种背景下,明年财政政策可能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目前多家机构预计,明年至少还有一次到两次的加息。经济学家认为,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会就反危机政策作出评估,如果确认经济增长已回到常态,那么刺激计划中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将会有所微调。同时,在目前通胀预期比较高的情况下,更要求货币政策常态化。
保八仍是经济增长目标
据权威人士透露,2010年中国经济增长目标依然是保八。这说明中国经济的基础没有问题,外部风险不会在明年进一步放大。
专家认为,虽然欧洲债务危机带来的财政、信贷紧缩可能会影响部分国家复苏进程,但欧洲地区经济分化明显,新兴市场强劲复苏和法、德等发达国家经济持续回升将支撑中国对欧出口实现较快增长。
同时,政府投资的高企也将为经济增长提供保障。权威人士透露,积极的财政政策还将成为明年宏观调控的基调。
专家认为,8%的增速意味着中国经济还将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为中国调结构、转方式提供保障。
业内人士认为,在宏观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背景下,明年应该重点关注结构性的投资机会,可以预期新兴产业、区域振兴等主题性投资仍将保持一定热度。(.汇.通.网)
热战通胀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如何部署?
【主持人】秋冬交替时节,棉、油、蛋、奶等农副产品价格上涨此起彼伏,再次撩拨人们已然紧绷的通胀神经。预期不断高涨的危机下,最终出炉4.4%的官方数据更是冷冰冰地证实,温和通胀已经不是山雨欲来。学界业界不断剖析此轮通胀的幕后推手,农产品局部欠收、游资轮番炒作、全球流动性过剩、央行货币超发,种种因素纠缠叠加在一起,千丝万缕,钩钩绊绊,形成了蔚为壮观的通胀成因图。在通胀之热的格局下,我们也许该冷静下来,首先看看这轮物价上涨究竟由何而起。
【解说】11月11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10月份CPI涨幅达4.4%,距公认的5%恶性通胀仅咫尺之遥。惊醒的人们开始回顾CPI的历史曲线图。4月,CPI从2009年底的负增长率爬到2.8%,大宗商品价格蠢蠢欲动。7月,3.3%,大宗产品价格开始年内第二次发力,同时全国36个城市中近7成食用农产品在涨价。9月,3.6%,创下23个月新高。十一过后,凶猛物价仍旧高歌猛进。价格普涨的状况下,年内突破3%的政府预期调控目标已无悬念。
【同期】中国社科院亚太研究所所长 李向阳
全面的通货膨胀还没有发生,我们看到很多工业品还没有完全涨上来,之所以工业品价格还没有涨上来,是因为我们大多数工业产品的产能存在过剩,但是这并不表明未来没有发生全面通货膨胀的风险。
【解说】面对目前的态势,业内较为一致的说法是:物价上涨压力较大,但通胀形势可控。而对于引发新一轮通胀的成因则分析各异。在10月份CPI上涨,食品价格贡献率为74%的背景下,国家发改委官员表态称,价格上涨结构上主要由农产品带动,造成包括大宗原材料在内的物价整体上涨。随后,农业部官员予以否认,认为农产品涨价实为成本推动。另一方面,今年8月以来,美元超发形成的贬值撬动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则成为输入性通胀的理由。但更多业内专家则强调,通货膨胀归根到底是货币过量发行的结果。
【同期】中国社科院亚太研究所所长 李向阳
一些投机因素,为什么会对农产品进行投机,因为农产品包括大宗商品,它有一个特性,就是它不是短期内供给能够改变的,所以在流动性过剩的情况下,这些多余的资金必然要找地方投资,从这个现象后面我们要看出来,就是说真正的问题还是货币问题。
【解说】矛头指向央行,也确有数据支撑:央行报告显示,今年9月末,中国M2增速达到19%,与GDP的比重达到200%。全球第一、超过10万亿美元的货币存量带来潜在的资产泡沫、流动性过剩便不再是空穴来风。
【同期】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张铁刚
8月份的灾害,9月份对人民币预期升值的导致的热钱的进入,国际性的大宗商品的价格上升,但是不管怎样,主要的还是近六七年来一直采取的比较宽松的货币政策,确实使价格上涨有了一定货币性的背景。
【主持人】远虑近忧叠加效应之下,通胀推手呈令人眼花缭乱之势。时至今日,学界依旧在为本轮通胀的原因排序争论不休。不过主流观点在种种激辩过后已经呈现出来,于是球还是被踢回到央行手中。原因之复杂,预示着决策应对手段的选择之难。中央接连出招,打出政策组合拳,行政限价、加息、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是依次启动,通胀和防通胀的博弈就此正式展开。
【解说】面对不断攀升的物价,11月1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指出,必要时对重要的生活必需品和生产资料实行价格临时干预措施。11月20日,国务院正式发布遏制物价上涨、稳定物价的16项具体化措施。次日,农产品期货应声下跌。截至11月22日,公开消息提到的出手遏制物价的国家部委,已达7个之多。(板子 国家发改委:检查督导价格涨幅较大地区;财政部:调整城乡低保、发放补助;铁道部:保障煤炭等重点物资运输;农业部:增加越冬蔬菜供应;商务部:对蔬菜价格实行每日监测、及时抛储;工商总局:打击农产品哄抬价格;国家粮食局:加大政策性粮食市场投放力度)
【同期】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张铁刚
国家有很强大的物质力量,有足够的储备来抑制价格的波动,甚至极端的时候我们还有那么多的外汇,必要的时候我们可以从国际市场采购紧缺的商品,包括物价上涨,过多的商品然后平抑价格,这都是可能的,所以对国家的力量不必担心。担心的是过度的干预。如果价格控制老路,最后放开价格肯定涨价,所以最后还是涨价,所以我觉得这个都是长期是不行。
【同期】中国社科院亚太研究所所长 李向阳
从中长期来看,要应对物价上涨还得从货币政策入手,也就是从金融市场入手,才能从根本上来遏制通货膨胀跟资产价格上涨的压力。
【解说】防控物价上涨,央行确已有动向。9月29日,央行发布第三季度货币政策委员会例会公告,把管理通胀预期提到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之前。10月20日,央行宣布加息,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11月,央行又两度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目前已至18%的历史高位。而眼下,通胀预期还在蔓延,更多的期望仍在央行。
【主持人】货币老虎越养越大,政策要不要调整已经没有疑问,有待商榷的是怎么把这只老虎关进笼子的具体操作环节。于是所有的眼睛都盯准了12月初将会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按照惯例会议将会判断当前经济形势和定调2011年宏观经济政策。内忧外患之下,货币政策要在众多两难抉择中应对腾挪,既要管理通胀预期,又要防止热钱流入;既要防止经济过热,又要保证增长速度;既要实现短期目标,又要兼顾长期转型。较之欧美决策要么一心紧缩赤字,要么一意量化宽松,中国局势难免蛇鼠两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如何部署,宏观调控操盘者怎样拿捏,首先必须平衡刚才提到的三对矛盾。
【解说】当率先走出危机的中国被动加快人民币升值步伐,进而加息管理通胀预期时,来自美国的消息令局势雪上加霜。11月4日凌晨,美联储宣布推出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决定到2011年6月底前购买6000亿美元美国长期国债。同时,将联邦基金利率维持在0-0.25%水平不变。
【同期】中国社科院亚太研究所所长 李向阳
主要发达国家,美日欧利率都还维持在一个非常低的水平情况下,如果我们一步到位,就是退出原来的低利率政策,迅速的把利率提上去,就有可能出现利差的扩大,就是说中国的利率跟国际间的利率利差扩大,从而诱发我们的热钱的流入。同时还有一个风险,就是现在国际社会都在热炒人民币汇率升值,所以人民币有未来升值的预期,加上你有加息的这种预期,利差扩大的预期,对中国国内通货膨胀实际上起到一个出现抵消的作用。本来我们想治理通货膨胀,结果热钱的流入,使我们的通货膨胀压力更大。
【解说】应对入境热钱,央行行长周小川表态称将以池子抵御冲击。堤坝虽然高筑,热钱仍然虎视眈眈。据媒体报道,大约有6500亿港币的热钱现已囤在香港,等待进驻内地。更有境外媒体说,有73亿美金的热钱在内地进行非法外汇交易。
【同期】中国社科院亚太研究所所长 李向阳
中国没有一个万全之策。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新兴市场经济体,包括中国在内,正在为率先复苏,不得不支付代价,这是我们必须要支付的一种代价。
【解说】另一方面,在管理通胀预期成为工作重心的情况下,如果武断将本国货币与美元明显脱钩,大幅升值、加息或增加资本管控,又会为国内就业以及经济周期带来下行风险。2008年,为提振经济,中国推出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时至今日项目已陆续完工。面对投资银行认为4万亿计划结束后将新增3000万失业大军的预期,防通胀的当下,如何保障经济运行活力,控制失业率也成为政策调控两难。
【同期】中国社科院亚太研究所所长 李向阳
我们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之间的矛盾,协调问题,因为你要是把通胀放在最重要的或者是唯一的一个目标,那么必然可能会影响到我们未来的或者下一阶段的经济增长。
【同期】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张铁刚
经济增长的背后更重要的还有一个充分就业。如何能够提高货币政策的针对性,使得调整既能够实现宏观经济稳定的目标,又不影响微观层面的经济活跃,我觉得这个是对央行提出比较高的要求。
【解说】也许正是在管理通胀预期的同时,央行力图规避经济周期的下行风险,此番央行的调整动作中以调整准备金率多见,目前年内调整已达5次。而加息则成为最后的无奈之选。
【同期】中国社科院亚太研究所所长 李向阳
我们不敢直接加息的一个考虑,一个顾虑,因为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短期内不会增加借款者的债务负担,但是加息就不一样了,加息等于所有经济部门都要承受融资成本的上升,那么可能会影响到经济的增长速度,所以现在既要保增长,又要控制物价,就是处在一个小步的调整准备金这个阶段,那么一旦反过来我们确定了,就是未来全面通货膨胀压力非常大,那么就不得不转向加息的这种轨道上去。
【解说】相对于应对恶性通胀的种种举措,防通胀、保增长背后,更严峻的考验则集中于中国经济已经开始的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十二五规划已经提出,下一个五年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如何协调短期通胀、增长与中长期经济结构调整,目前仍然是未知。
【同期】中国社科院亚太研究所所长 李向阳
调结构本身需要可能很多产业将面临的阵痛,那么经济增长就要降下来,那么相应的物价或者是对于遏制物价诸如此类的短期经济目标可能就不能放在重中之重的这种位置上,所以这就涉及到一个平衡问题。从经济学一般的规律来看,或者是从历史上的经济周期的这种发展进程来看,经济周期阶段应该是调结构的一个最好的时机,通过经济的衰退,淘汰落后的产能,消除过剩的产能,进而为下一轮的经济复苏创造条件。但是这一轮我们看到全球的主要大国都是在危机阶段采取了前所未有的国家干预,那么在结构调整方面做的工作不能说没有,但是很少,这就为未来的中长期经济可持续增长实际上设置了一个新的障碍。
【主持人】如何在当务之急防通胀、短期经济增长、中长期结构调整之中平衡协调,我们有待即将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给出处方。不过此次应对通胀的艰辛复杂局面再次表明,中国经济的多重命题,难毕其功于一役。通胀折射出的是长久以来留存在中国经济健康持续发展道路中的种种妥协。高歌猛进固然理想,但如果一味攀高,恐怕摔下来的疼痛将比一时之痛更让人难以承受。十二五的总基调已经定下来,危机的权宜之策也渐渐淡出,战通胀不容回避,而也许这只是一个新战役的序幕而已。好,本周的财经周刊就到这里。感谢您的收看。再会。(.财.经.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