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读:
市场还有哪些利空有待消化?
沃尔夫:中国崛起对世界意味着什么
上海证券:2600-2800点或成为阶段性底部
基 金:在市场震荡中寻宝 大消费未来仍有大机会
人民日报:稳定物价我们有信心
任志强:房价稳中降 大跌无可能
谢百三:搞活股市 让牛市来化解通胀
金岩石:股指将在3-5年内再创历史新高
市场还有哪些利空有待消化?
昨日市场用震荡化解了准备金上调带来的冲击。那么,短期市场还有哪些利空有待消化呢?
五部委严打内幕交易 会否影响投机资金操作热情
利空一
证监会、公安部、监察部、国资委和预防腐败局五部委,自11月18日起,联手打击和防控市场内幕交易。昨日,市场传出消息,昔日的明星基金经理李旭利被证监会审查。消息传出,立即在市场引发了巨大的震动。
上周四,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依法打击和防控资本市场内幕交易的意见》至证监会、公安部、监察部、国资委、预防腐败局,要求多部委联合出手依法打击和防控资本市场内幕交易。业内人士认为,严打内幕交易,这些年证监会一直都在提,但此次由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五部门联手打击和防控内幕交易,还是头一次,震慑力巨大。
昨日,有媒体报道昔日的明星基金经理李旭利被证监会审查,如果上述涉嫌查实,李旭利很可能是本次五部门联手打击内幕交易的第一个典型。而这位明星基金经理将可能成为继唐建、王黎敏、张野等之后,近年来第七起被查处的老鼠仓,而李旭利无论在级别、投资能力以及大众名声上都远在其他6人之上。
影响:年终岁末,五部委掀起严打内幕交易的新一轮高潮,这波严打甚至被市场人士称之为史上力度最大的一次。从性质来说,严打内幕交易并不是利空,甚至是长期的利好。尤其是对于中小投资者而言,将使得市场更加公平公正和透明。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对此认为,这对股市是利好消息,有利于中国股市进一步走向规范。不过,短期来看,严打内幕交易将对市场形成一些负面影响,尤其是,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市场人气。
工行周三复牌补跌会否拖累银行股再下台阶
利空二
在经历了存款准备金上调的考验后,周三股市又要面临工行复牌的考验。公开信息显示,工行从11月16日起因为配股停牌,将于本周三复牌。按照其5元的收盘价格以及2.99元的配股价格,以及10股配0.45股的比例,其除权价格应为4.91元。工行停牌前,该股大涨6.64%,当日多数银行股仅小涨,停牌前涨势惊人已让其具备了复牌补跌的可能;同时,停牌后其他银行股连续下跌则让工行补跌成为必然。以大盘银行股建行为例,该股截至昨日下跌8.43%,中行在这段时间内也有4.65%的下跌。
倍新咨询认为,工行周三复牌补跌可能性很大,市场整体市况会受到一定影响。更为悲观的分析机构认为不排除工行复牌后盘中冲跌停的可能。
影响:银行股近期持续下跌,不少股价已经接近10月上涨前的低点。如中行昨日最低下探3.25元,该股9月16日的调整低点是3.21元;招行昨日最低跌至12.51元,距离前期低点13.18元也比较接近;民生银行、交通银行等情况也类似。银行股板块联动性较强,如果周三工行大幅补跌,会否造成银行板块再下一城呢?分析人士认为实际情况可能不会很悲观,银行股近期的持续下跌,实际上已经部分体现了利空预期。不排除周三工行复牌后大跌促成银行股利空出尽低开高走的走势。如果该板块企稳回升对冲工行的负面影响,大盘也会因此真正走稳。
加息预期影响年末做多热情的悬顶之剑
利空三
在提升存款准备金率后,市场预期年末央行最终还是会以加息来对冲流动性。瑞信亚洲区首席经济分析师陶冬认为,上周五公布调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0.5%,属市场预期之内,估计今年年底前不会再上调准备金,但预计今年年底将再加息。
国内多家机构也预测年内仍有继续上调准备金率的可能;在下月公布11月CPI数据时,或有可能再加息0.25%;本轮加息周期将持续至明年底,在5至6次加息后,1年期定存基准利率将达3.75%至4%。
影响:可能性极大的加息对市场有什么影响?广州万隆认为,一方面加息会收缩流动性,制约整个市场的参与热情,可能成为年末市场的重大压力;但另一方面,如果中国加息,预示着在美国持续量化宽松的情况下,中美利差进一步扩大,国际游资逐利本性将驱使其更大规模的资金进入中国内地,大批资金可能会涌入股市和大宗商品,从而推升资本市场上升。因此加息对市场的压力会在加息前体现,实际加息后对市场并无太大压力。
昨日盘面
面对利空大盘低开高走
上周五晚间,央行宣布再度上调准备金率。这是10天内央行再度上调准备金率。超强力度的调控,对于A股而言无疑是巨大的利空。但就是这样的利空,并没有让昨日市场上演跳水一幕。
昨日,上证指数以2861.61点开盘,低开近30点,但9点53分,指数就成功翻红。不过,准备金的上调还是对银行股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在市场开始反弹之时,银行股依旧处于全线下跌当中,华夏银行、建设银行、中信银行、招商银行、宁波银行、交通银行和北京银行等跌幅都超过2%。此外,石化双雄也双双下跌。在这些权重股走软的背景下,指数自然难以冲高。最终,上证指数下跌4.20点,收于2884.37点。两市成交3312亿元,深市成交再度超过了沪市。两市合计净流出资金34.42亿元,其中,银行业抛压最重,净流出6.28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银行股的全面下跌并没有在市场引起恐慌,个股反而亮点颇多。苹果概念股继续火热,一度超过10只电子信息股涨停;高价股也表现活跃,两市第一高价股洋河股份强势涨停,股价开始向300元整数关发起冲击。个股的活跃,指数的低开高走,是昨日市场对于利空的最终回应。
利空有利夯实底部
上周五央行再次提高0.5%准备金率,使得不少投资者周末都过得不清净,心里始终惦记着周一市场的表现。但昨日大盘表现不错,并未出现想象中的大跌,大部分股票反而出现了上涨,这让投资者紧张心情舒缓了不少。其实,在经历上周暴风骤雨式下跌之后,当投资者皆成惊弓之鸟的时候,出利空反而利于市场构筑底部。
或许有人对利空夯实底部这一说法不甚理解。在经历短短六个交易日、A股下跌超过10%,众多投资者皆成惊弓之鸟的时候,市场不但不出利好反而出利空消息,这是值得投资者思考的。因为如此猛烈的下跌,无论是中小散户还是机构,都一起被套在股市了。一旦市场遭遇利好消息刺激,肯定会出现大幅反弹,可是真面对这种反弹,大部分中小散户不会出局,甚至还会加仓介入市场,因为它会导致分析能力不强的中小散户认为市道改变了,逢低介入的时机到了。但众多中小散户的进入,反而给了大资金大机构绝佳的出逃时机,最终,大盘很可能出现绵绵不断的阴跌。反之,若是出利空的话,机构散户同样都出不来,但是会给本已悲观的中小散户再次当头一击,从而导致他们在地板上割肉出局。一旦这种状况出现,机构就不得不加大仓位,接走中小散户割肉出局的筹码,这就会导致市场不会再下跌,就为其后的上涨奠定了基础。当然面对利空市场不再大跌,至少反映出A股再往下大跌的可能性大幅减小。即使未来有可能出现下挫,甚至创出比2806点更低的低点,但这都已经属于底部区域了,大盘要涨起来且超出之前高点3186点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了。(成都日报)
沃尔夫:中国崛起对世界意味着什么
英国《金融时报》发表马丁沃尔夫的文章,题为中国的崛起将是和平的吗?。文章摘要如下。
我正在中国古都西安撰写此文。这里是著名的兵马俑的发现之地,他们默默地见证着古代中国之规模、资源和组织力量。西安地处中国中部,有800万人口。从机场到市区,沿途满是在建的高楼大厦,体现着近年来西安工程建设的繁荣。经济转变是切实可见的--在这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处处都是如此。
中国是个新兴的超级大国。根据大企业联合会发布的一个令人惊叹的统计数字,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2009年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为美国的80%。在1978年,中国人均GDP仅为美国的3%;到2009年,这一比例已接近20%。
按照当前两国的相对增长速度,以购买力平价计算,到2014年,中国经济的绝对规模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国。就算按市场价格计算,中国的GDP在本十年内似乎也几乎肯定会超过美国--部分是因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总之,不管以什么方法衡量,中国不久都将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从大约1890年以来,美国就一直把持着这个位置。就此看来,这一转变的速度之快,甚至超过了高盛在其著名的首份金砖四国(BRIC,包括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报告中所做的预测。
此外,中国已经是世界最大的商品出口国(按总量计算),大概也是世界最大的净债权国,尽管相关资产几乎全都投资于低收益率的发达国家政府债务,尤其是美国国债。
我在此想要探讨的问题是,这一划时代的转变对世界将意味着什么?
先来说说不会意味着什么。在相当长时期内,中国仍将是中等收入国家,平均生产率远低于美国及其它领先的高收入国家。
美国在今后几十年也必将保持世界科技领先地位,尽管由于其现行的教育、科技和移民等政策,这种优势的持久性已无法保障。另一方面,中国在科技领域最终能否赶上美国,仍然值得商榷。
由于技术差距等因素,中国的军力(就全球势力范围和技术能力而言)在未来几十年内仍将落后于美国。至于这是否会成为中国的一大障碍,有些人可能看法不同,但我的个人观点是:美国当前大量的军事开支不仅仅是浪费资源,也会诱人干蠢事。
此外,中国今后在政治、知识和文化方面所能施加的影响力,似乎不太可能赶上过去60年的美国。美国的流行文化仍具有非凡的吸引力。
我仍然相信这一点,尽管我承认美国在现实中的做法与其理想经常相去甚远。酷刑总统小布什(George W. Bush)在任期内对美国的影响力和声望造成大规模破坏时,我就是这么想的。金融危机更有甚之。美国过去享有至少知道如何管理现代资本主义的声誉。如今这份声誉已随着2008年吹过华尔街的寒流而逝去。但我是个乐观主义者,所以希望美国总有一天会走出当前的政治和经济泥潭。
简言之,至少在未来几十年内,中国不会成为美国那样占据着绝对主导地位的强国。
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必须认清中国崛起的明显意义。
首先,我们不仅正在目睹美国自诩为唯一超级大国的短暂时期的结束,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我们也正目睹延续多个世纪的西方主导地位的终结。今后几十年内,相对衰落的西方将不得不与世界其它地区合作。这是好事,但也将带来许多重大挑战。
其次,中国不仅是非西方的,也具有截然不同的历史、文化和政治体制。后者或许是最重要的一点。和一个政府不信任本国人民的国家维持信任关系是很困难的,和一个不能接受法治基本原则的政府达成具有约束力的协议同样困难--根据法治的基本原则,人民对政府,具有和政府对人民一样的约束。
第三,我们必须认识到,权力更替总会引起重大摩擦。老牌大国试图维护它们所认为的自然秩序,而新兴大国则不满它们不断上升的实力和地位总是迟迟得不到承认。
但我们也必须理解,当前正在进行的转变的潜在好处。全世界人民--在运气好并且具备远见卓识的情况下--可以共享繁荣,为构建一个更美好的共同未来献策献力。
照此下去,结局会怎样呢?我设想了三种可能的结果:
第一,正和观点胜出。假如各方意识到,相互之间并不存在任何深刻的意识形态冲突,彼此经济上互为依赖,大家必须共同面对这个星球的命运,在核时代不可能爆发战争,那么就有望促成可观的全球合作。要实现这种局面,各方也必须作出深刻的合作承诺。但近期在气候变化、全球失衡等领域看不到这种势头。
第二,负和观点得胜。权力是相对的。老牌大国和新兴大国竞逐主导地位。资源同样是有限的。在这个世界上,经济混乱和对稀缺资源的争夺将导致全球化倒退,而均势政治将主导国际关系。或许会出现一个以制衡中国为宗旨的联盟,成员至少包括美国、欧洲、印度和日本,其它国家也有可能加入。
第三,我们姑且设想一种混合了上述两种情景的结局:全球化和一定程度的全球合作幸存下来,但随着中国对自身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变得更加自信,典型的均势政治将变得更加重要。这大体上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局势--可不是一个鼓舞人心的先例。
这些不过是关于我们这个时代必将面临的一个根本挑战的初步想法。我们如何应对所有其它挑战,都将取决于这个根本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