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又到岁末。与往年一样,ST股行情见涨。与往年不一样的,是证监会明确从明年开始公司借壳上市将趋同于IPO以及房产融资新规。前者提高了ST公司重组的难度,确保了重组的质量。后者显示,在房地产调控压力不减的背景下,证监会年内重启受理与审批房地产企业并购重组的可能性并不大。房地产企业轻而易举便能通过资本市场圈钱的好日子正在远去。此背景下,今年的ST重组值得关注。
■本报记者 屈一平
又到岁末,又见ST股“贺岁档”大片上演。
上周,ST春兰(600854)一字涨停、ST天一直线拉升、ST石岘纹丝不动,值大盘低位震荡,ST板块“这边风景独好”。
与往年相似,围绕亏损上市企业的重组消息和传言在最近两个月不绝于耳,“生死保卫战”和“护壳行情”也再次成为年末灰色A股市场一抹亮丽的红色。
记者查阅近五年来的数据发现,2006年四季度至2010年一季度,四期岁末年初的“ST盛宴”行情中,ST股的平均走势全部强于市场平均水平。从2010年三季报披露来看,ST类个股中有41只受到基金、券商等机构的青睐。
谁在导演这场ST岁末“贺岁片”?散户的票房收入又将几何?
国资委全力主导
“任大盘波涛汹涌,我自岿然不动。”有投资者这样形容在此轮暴跌中“如入无人之境”的ST石岘。
除去12日当天受大盘整体跌幅影响,截至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发稿前的连续7个交易日该股一路上扬。
值得注意的是,ST石岘股价连续上涨之时,大股东套现不已。从基本面来看,已经连续两年大幅亏损的ST石岘今年前三季度的业绩并未好转,继续亏损的业绩显然不支持股价的连续上涨。
“地方政府声称年内必须重组,它当然不会跌。”广州投资理财讲师张雪奎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市场对ST石岘再次资产重组的预期可能是股价上涨的原因。在延边州国资委倡导下,各方正在积极酝酿“保壳大行动”,ST石岘重组预期十分明显。
该公司大股东最近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已经接连发布6次减持公告,合计减持ST石岘2060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5.02%,似乎在配合重组方入主控股。
近几个月以来,证监会、上交所、深交所等监管部门轮番出台了一系列资本市场支持并购重组的重要文件。其中,规范和暂缓审批房地产企业并购重组、发布借壳上市新规,执行借壳与IPO标准趋同、统筹协调退市机制和ST制度改革等新的举措,成为当前市场关注的一大焦点。
“目前经营困难、所属行业周期空间有限、包袱较重的ST公司来说,绝对是个好时机。”华龙证券分析师牛阳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可以预期的是,受益于经济结构调整的地方国资整合概念股,央企整合与地方国资整合提速,以及市场预期的升温,将会阶段内推升并购重组板块的预期。他表示,国资整合板块,尤其是业绩较差的国企、央企ST品种,资产整合注入的预期大幅升温,导致ST板块整体走强。
机构倾情出演
ST股的年终贺岁,向来离不开基金等机构的倾情出演。
从三季报情况来看,机构集中换仓的动作较大。据巨灵金融服务平台数据,机构三季度共减持了10.07亿股ST股,以区间成交均价计算,撤出资金达10.14亿元。
WIND数据显示,根据三季报,ST股中有6家公司的机构持股比例达到10%以上,筹码较为集中。这6只个股9月中旬以来的平均涨幅达10.02%。其中ST钒钛和ST鑫新的机构持股比例超20%,两家公司前三季度净利润增长也分别达19.77%和115.18%。
记者查阅资料发现,ST钒钛三季度末前十大流通股东中有4家信托、1家基金和1家券商;ST鑫新三季度末前十大流通股东中有8家基金,其中1家为社保基金。
与此同时,在股市震荡的一片减持声中,18只ST股获得了机构的增持,其中,SST华塑为机构加码最多的个股,中报显示机构持有该股750万股,到三季度末已增加至9723万股,增持市值达1025万元。此外,SST恒立获得机构首次加码7085万股,在增持个股中仅次于SST华塑。另外ST山焦、ST皇台、ST国药、ST香梨这四只股票为机构在三季度首次买入。
“机构投资者多关注业绩呈现增长的ST公司。”张雪奎建议投资者要关注四季度出现重组预期并有望带来业绩上升的ST个股,也需注意机构持股时点和筹码变动所带来的风险。”
散户连续潜伏
自刘芳之后,A股中出现了一批“ST“牛户,比较出名的有吴鸣霄和陈庆桃。
记者粗略统计发现,吴鸣霄基本上是“非ST不买”。三季报显示,三季报显示,有9家上市公司的前十大流通股股东名单中,吴鸣霄独占8席,分别是ST东海A、ST夏新、ST天方、ST昌鱼、ST筑信、ST北生、ST厦华、ST中房。
“11月至次年2月是ST最后的疯狂时间。”北京一位于姓阳光私募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这段时间连续下跌,来年将暂停上市的ST一般会最后疯狂,短线操作手要快,根据曲线可以挑选出3月和4月具有投资价值的ST。
“对于一些重组成功的ST个股,投资者可通过分析注入资产对公司的业绩贡献以及其未来增长潜能,来判定其‘投资’价值。“上述分析人士提醒投资者,追逐那些尚未进行实质重组股价却已过度飙升的ST股,无疑是一种盲目的‘投机’,其中蕴藏的风险不容忽视。而提前布局可能摘帽的品种,并选择年报披露前介入,是有效时机。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担心,随着“不死鸟”创业板深入推行,ST公司的壳价值今非昔比,ST板块年终大戏是否赚得票房大卖令人担忧。
(责任编辑:陈然)
声明:本频道资讯内容系转引自合作媒体及合作机构,不代表自身观点与立场,建议投资者对此资讯谨慎判断,据此入市,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