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在即 明年防通胀决策引关注_顶尖财经网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在即 明年防通胀决策引关注

加入日期:2010-11-22 8:01:58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核心提示】参考往年惯例,预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在两周内召开。分析人士预计,在通胀压力逐渐加大的背景下,防通胀将成为明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货币政策趋向于收紧,财政政策则有望继续保持积极。

  导读: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或近期召开 紧货币松财政成看点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在即 明年防通胀决策引关注
  决战通胀 政策酝酿全面转向
  平抑物价全国总动员:国务院16项 各地跟进
  控物价启规划稳复苏将成明年宏调核心
  央行准备金率半月内再上调 池子越做越大
  九天两调准备金率 年内是否加息现分歧
  央行顾问称明年应进一步收紧货币政策
  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存款准备金率仍有上调空间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或近期召开 紧货币松财政成看点
  参考往年惯例,预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在两周内召开。分析人士预计,在通胀压力逐渐加大的背景下,防通胀将成为明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货币政策趋向于收紧,财政政策则有望继续保持积极。
  货币政策可能正式转向
  从往年情况看,多在11月27日前后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分析研究明年经济工作。届时第二年的经济政策方向将大致清晰。此后一周内召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07年以来的三次会议,召开时间均在12月初。2009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于12月5~7日召开,预计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将于两周内召开。
  每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最高级别的经济形势分析和决策会议,总结当年经济工作,确定并部署明年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及其他宏观调控政策的走向。分析人士认为,如果说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10年的定调是延续2008年以来的政策取向,保持宏观经济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那么针对近期国内外经济形势出现的新变化,2010年的政策基调将作出显著调整。
  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纷繁复杂,从国际上来看,美国于本月初宣布推出第二轮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引发全球金融市场动荡,热钱涌向新兴经济体,资产价格泡沫膨胀,部分经济体货币与贸易摩擦频发;从国内来看,最突出的矛盾是CPI连续数月走高,物价上涨压力十分严峻,流动性收紧预期强烈。
  分析人士认为,央行10月份加息和本月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一些大型金融机构的准备金率达18.5%的历史最高水平,事实上宣告了货币政策由适度宽松走向稳健。而必要时将实行价格临时干预措施,说明当前通胀形势已十分严峻,防通胀将成为接下来一段时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
  出于保增长的需要,在货币政策趋向收紧的情况下,考虑到我国国债余额和赤字占GDP的比例依然可控,财政政策具备更大的用武之地。因此松财政和紧货币的政策搭配有望成为201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一大看点。
  调结构以收入分配为中心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因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于明确2011年如何铺开十二五规划的主线也至关重要。
  分析人士认为,2011年经济工作在防通胀的同时也将围绕着扩大内需、加快城镇化建设、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来展开。
  扩大内需的关键在于收入分配结构调整。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贺铿日前表示,要实现转型,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国民收入分配的比例,增加居民收入所占比重,同时缩小城乡差距。令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同步的政策,应该在2011年有所体现。
  城镇化建设有望成为2011年政府投资的主导方向。十二五时期,我国城镇化率将超过50%,这意味着有一半以上人口将工作和生活在城镇。大规模城镇化建设的初期,必将以政府投资为主导,引导和带动社会投资。2011年作为十二五的布局之年,在分类管理的区域政策上也应有所细化。
  对于已经明确的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的新兴战略产业,2011年中央仍然会积极鼓励和大力支持。从近期财政部宣布的对部分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给予税收支持等政策可以看出,中央正调动资金、人才、技术等资源向新兴战略产业集聚。相关政策将贯穿2011年、十二五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中.国.证.券.报)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在即 明年防通胀决策引关注
  在接下来不到10天的时间内,将是各地物价调控的攻坚期。
  按照上周末国十六条(《国务院关于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通知》)的部署,各地区、各部门要在11月底前将贯彻落实通知的情况报告国务院。国务院将组织督察组赴各地调查了解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和市场物价情况。
  而按照惯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于此后不久的12月召开。
  如何应对并管理好当前乃至明年的通胀预期,将成为各界聚焦之所在。
  国务院密集部署物价维稳
  物价调控成为当前宏观经济调控的一大关键词。
  上周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包括必要时对重要的生活必需品和生产资料实行价格临时干预措施。
  这一部署让市场注意到了物价调控的严峻性。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0月CPI同比上涨4.4%。上一次CPI破4是在两年前,当年2月的同比涨幅更是高达8.7%。此前不久,国家发改委就发布了《关于对部分重要商品及服务实行临时价格干预措施的实施办法》,明确方便面、食用植物油等品种直接向国家发改委提价申报。随着物价的回落,当年12月临时价格干预被解除。
  2008年全年,CPI上涨5.9%。
  近日,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表示,估计今年的物价指数比3要稍微高一点。
  短期来看,国家已经将防通胀放在宏观调控的主要位置上。中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告诉记者。
  切实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这是国十六条所明确的。
  菜价维稳正成为物价调控的一大抓手。因为按照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提供的信息,10月份CPI同比上涨中,食品价格贡献率为74%,其中蔬菜价格涨了31%。
  国务院常务会议在8月即部署了稳定菜价国六条,而在上月部署四季度经济工作所提出的要求时,继续采取措施稳定市场价格位置靠前,这显示,应对通胀压力、保障民生在政府工作序列中仍保持着首要地位。
  从目前官方表态来看,保民生作为十二五期间国家的重要决策,将在下一步维护物价稳定的过程中起到更加关键的作用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近日在中国宏观经济论坛上指出,由于蔬菜价格上涨的惯性系数比较小,一般蔬菜价格周期为两个月,之后很容易平抑。而粮食价格的系数就比较大,一般要8个月才能完全平抑。
  考验货币政策抉择
  有市场预期认为,即将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会对明年的宏观调控政策定调有所调整,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再次成为可能的搭配。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货币理论与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杨涛告诉记者,当前的物价上涨形势和前两年还不完全一致,所以宏观调控目标不能完全以防通胀为主,一方面,我国还并未发生严重的通胀,另一方面,当前经济运行也并没有出现过热,所以宏观调控目标在防通胀的同时也要兼顾保增长。
  杨涛认为,明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不会有太大方向性的改变。
  曹远征则认为,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会就反危机政策作出评估,如果确认经济增长已经回到常态,那么刺激计划中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将会有所微调。同时,在目前通胀预期比较高的情况下,更要求货币政策常态化。
  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发布的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提出,继续引导货币条件逐步回归常态水平。
  也有观点认为,考虑到2011年是十二五的第一年,再加上四万亿项目还需要资金投入,预计仍会保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对此,中国社科院财贸所财政研究室主任杨志勇认为,在国家四万亿投资项目陆续完工之后,经济如何找到新的增长点,是政府需要考虑的。在这种背景下,明年财政政策有可能仍将延续今年财政政策思路,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但外部因素不容忽略。由于国际货币泛滥和国内流动性难以快速收紧,物价上涨压力仍然很大。如何把物价涨幅控制在居民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同样考验着货币政策抉择的艺术。
  距上一次宣布上调存款准备金率9天之后,中国人民银行19日晚间发布消息,决定自11月29日起,再次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第.一.财.经.日.报)


  决战通胀 政策酝酿全面转向
  面对物价不断上涨的势头,11月17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出台四项稳定物价措施,并明确表示,把握好政府管理价格的调整时机、节奏和力度;且必要时对重要的生活必需品和生产资料实行价格临时干预措施。
  此前,市场也早有传闻国家发改委正在酝酿诸项价格调控举措,在不少地区,当地政府也早已祭出了行政干预物价的手段。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透露出的信息更是明确预示了中央政府采取全面价格行政干预来应对通胀的准备。
  相比管理层通过抛售储备粮、油、糖等大宗农产品来平抑物价,以及通过加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货币政策的紧缩,中央政府对价格上涨的行政干预势必将这场对抗通胀的战斗迅速推向决战。因为一旦行政干预失败,物价难免恢复全面报复性上涨。
  《投资者报》记者近日进行了一系列调查,试图探究这场战事升级如此之快的原因,发现其根源一方面来自增长尚不确定时物价的快速上涨给生产生活带来的诸多困境,另一方面则是在避免误伤经济的顾虑下,寻找应对通胀的有效解决之道实在不是易事。
  中小企业难捱通胀
  快死掉了!当《投资者报》记者向淄博江龙工业陶瓷有限公司董事长宋志镔询问近来企业的经营状况时,他不假思索地说道。
  宋志镔以前从事科研工作,自己开始搞企业有近七个年头了,他的公司目前员工已经超过了50人。现在我们面临的是三涨一跌--原材料涨、能源涨、员工工资涨、产品价格跌,你说这不是死路一条吗?宋志镔反问记者。
  宋志镔介绍,近两个月里,自己公司生产所需的原材料价格上涨了20%左右、常用的相关能源价格上涨了18%、人员工资上涨20%~25%,产品价格却是微跌。民营企业议价能力太小,不敢涨价呀,一涨客户就走,就连一口饭都没有了。宋志镔感叹。
  不仅如此,节能减排更是让其面临的经营环境复杂了起来,本来因为产品价格没涨多了些订单,想薄利多销吧,又遇上限电生产不出来,只好自己弄发电机赶工,可这样一来又要烧油,看看现在的柴油价格,再这么涨下去,就还不如不生产了。宋志镔坦言自己遇上了搞企业以来从未有过的困境,下辈子再也不想干企业了。当记者问及他有什么打算时,宋志镔只恨恨地说了这一句话。
  据了解,一般而言,通胀环境下,像油气、矿开采业、煤炭、农业等上游资源能源行业都有较强的成本传导能力,属于受益行业;像基础化工、钢铁、水泥、造纸等中游原材料行业,在经济增长景气度高、供求关系良好的情况下也可以具备一定的转嫁能力,而大多数下游制造业,一旦没有技术和商业模式的竞争优势,其利润率都将受损于通胀。
  但此次通胀来临恰逢经济从危机中刚刚恢复,除了增长尚未夯实,还有增长方式转型等诸多经济内生问题亟待解决,因此采访中记者发现,涨价不仅成为下游行业的紧箍咒,即使在农业、食品等本应受益的行业中,抱怨利润被挤压的声音也不绝于耳。
  现在拿着钱也收不到粮食,加上运费、人工等各种成本这两个月上升大约有5%。黑龙江双城市五斗福杂粮种植专业合作社总经理曲建柱向记者诉苦。都说这次搞农业的受益大,可向我们这种中端企业一点也没有感觉到粮食价格上涨的好处。 曲建柱坦言。他的合作社目前有30多人,因为到手的粮价本来就已很高,所以他也不敢过多储存。现在这粮价炒作因素大,存货太多万一跌了赔不起。他说。
  而安徽蚌埠杰威食品土特产有限公司的刘丽夫妻俩,近来一直在为什么时候开始给自己出厂的产品提价而纠结。因为我们网店的销量很大,价格都标上去了,提价客户肯定不满意。刘丽说。据其介绍,他们生产的主要是当地特产--梨膏糖,而作为原材料的糖和相关中药材近来涨了有一倍,接着连快递费也开始涨,虽说他们雇人不多没有涉及工资涨价但已经有些吃不消了。虽然不想流失客户,但利润已经压缩了一半多,现在已经是底线了,成本再涨我们也得提价了。刘丽表示。
  行政抑涨价遭质疑
  面对超出预期的价格上涨而进退失据的不仅是这些抗压能力不强的中小企业,管理层亦招架吃力,仅观察蔬菜价格一例便可见一斑。
  针对蔬菜价格涨幅过大,9月初,国务院便下发了《关于进一步促进蔬菜生产保障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的通知》称,近年来部分大城市蔬菜自给率过低、蔬菜价格大起大落、农民卖菜难和居民买菜贵并存等问题日益突出,为此,国务院提出了7 项具体措施以促进蔬菜生产,保障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
  但随后市场出现的情况却丝毫没有给这一指令留面子,根据商务部日前通报数据,11 月上旬,全国36个大中城市18 种主要蔬菜平均批发价格达每公斤3.9 元,比年初上涨11.3%,比去年同期上涨62.4%。持续上涨的鲜菜、鲜果价格成为推动CPI 上涨的重要原因。蔬菜价格的涨幅超过了CPI 项下的所有分类。
  而CPI也从市场预期的7、8月份涨幅年内最高,到9月份连创新高,再到10月份的预计再创新高,不断地超出人们的预想。绷不住的一些地方政府只好祭出了行政武器。
  11月中旬,福州、昆明均出台稳定菜价的措施。福州在全国首发蔬菜限价令,开始对大白菜、上海青、豆芽菜、空心菜等4种主要蔬菜实施限价,成为国内第一个政府干预、控制菜价的城市。福州6家主要超市的80家门店全部将菜价调至政府指导价之下。
  与此同时,全国范围的全面行政干预似乎也已经箭在弦上,但对这种行政干预菜价有效性的质疑也应声而至,不少分析者对照以往出现的情景判断,行政手段控制物价可能不会奏效。
  据了解,中国在2008年年初采取类似的物价管制措施,要求大型生产企业在涨价之前必须逐项获得许可,但在采取管制措施之后的数个月内,食品价格上涨没有减缓,反倒加剧了。
  不仅无效,行政手段干预物价还有可能给经济带来害处。一旦出现全面行政价格管制,生产企业不管是否可以增加出口,从更高的海外价格中获利,或者限制中期内的产量,其结果都会造成国内关键产品短缺,这种害处可以说更甚于通货膨胀。
  政府出手行政干预,短期会让价格涨势稍缓,但随后涨价还会卷土重来,政府会更加被动。招商银行宏观与策略分析师徐彪分析道。
  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农超对接、价格补贴、价格行政管制等手段可以解决或部分解决城市蔬菜自给率低、流通渠道过长、终端暴利等问题。但在流动性泛滥、劳动力紧缺的大背景下,农资价格的上涨、用地成本和劳动力成本等问题,却是难以通过此类手段可以解决的问题,而这些才是蔬菜价格上涨的深层次问题。以邵宇为代表的宏源证券分析师团队针对蔬菜价格做了专门调研之后得出这样的结论。
  其实对于农产品价格全面的行政干预,政府目前还是很谨慎的。国家发改委中国投资协会会长张汉亚坦言,因为如果从农村的角度来看,农产品涨价也正是农民脱贫的好机会,而对城市人来说,只要对最低收入者给予补贴,也不会有问题。
  据张汉亚回忆,蔬菜、粮食等农产品在1994、1995年也有过一次大幅上涨,当时出于保护农民的想法政府并没有大力控制,农村人口脱贫速度很快,到1998年农村贫困线以下的只有大约2000万人,随后农产品一直下跌,而近期的数据显示农村的贫困人口又变成4000多万人,而农村这一现状也成为政府严厉干预农产品价格的忌惮之处。事实上,价格上涨调控难度增大的原因在于政府出手过于迟缓,今年5、6月份苗头已经有了,那时候如果措施力度大一些就可能不会有现在的局面。张汉亚称。
  相比管理部门的反应迟缓,记者采访中同时发现,一些企业因为提早准备而成为与通胀共舞的赢家。通胀对我们来说正好是扩大市场份额的好机会。吉林坤芝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黄向臣对《投资者报》记者表示。据黄向臣介绍,从2009年年初开始,他们就意识到必须逐步适应随时可能发生的通胀,为此他们采取的措施就是分别向上、下游延长生产链条,把原材料出产、产品开发和加工、销售渠道铺设这三大环节全部尽力自己控制。
  拿人参来说,去年价格平稳,今年价格翻了一倍,我们既有生产基地也有库存,可以做到别人涨价我不涨,等把市场份额抢过来以后,人们也已经适应新价格了,我们再把价格调成和其他厂家一样客户也不会流失。黄向臣表示,类似的策略他们还有许多,已经形成了一种应对通胀的体系,因此在不少人眼中是噩梦的通胀,对他们来说却成了发展的机遇。
  政策短期酝酿转向
  众所周知,通胀自始至终就是货币现象,这是任何形式都无法遮掩的。事实上,货币、信贷的超预期,正是通胀压力增大的内因之一。根据央行公布的数据:10 月末,广义货币余额69.98 万亿元,同比增长19.3%,增幅比上月高0.3 个百分点,M2 增长超预期,全年17.5%的调控目标实现有困难;狭义货币余额25.33 万亿元,同比增长22.1%,增幅比上月高1.2 个百分点;10 月份新增贷款5877 亿元,信贷投放规模超出市场预期,前10 个月新增贷款投放已达6887.7亿元,全年7.5 万亿的目标面临挑战。
  在目前庞大的流动性支持下,结合国际输入性通胀压力,瑞银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汪涛预计明年国内通胀形势已经不容乐观。
  11月CPI可能会进一步攀升至4.5~5%,12月份将会因去年较高基数而回落至4%以下。接下来几个月,食品价格仍然是关键,但快速上涨的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和急剧膨胀的国内流动性也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外汇流入带来的流动性增加得不到充分对冲,这些可能会加大通胀预期。汪涛表示。
  按照我们的判断,2011 年的通胀形势将更加严峻,甚至有可能会出现本轮通胀的高点。就现有统计体系而言,我们预计2011 年的CPI 水平将超过4%,食品价格上涨仍将是CPI 指标上涨的主要推手。宏源证券宏观分析团队这样判断道。
  不过,如果以明年的时点作为参展,目前诸多政策动向显示,管理层正在吸取先前应对不及的教训,开始未雨绸缪。
  这种动向首先表现在央行对流动性回收力度的加速提升。
  11月10日,央行宣布,自11月16日起上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自10月11日上调六家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之后一个月内的第二次上调。也是今年年内的第四次上调银行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后,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以及中国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将上调至18%,成为自1987年公布该数据以来的最高水平。
  但据测算,这次从银行间市场可收回的流动性为3500亿人民币,由于7天的回购利率仍处在今年的最低点附近,所以此次上调依然不能显著改变银行间流动性充斥的现状。
  因此,瑞银证券预测,今年年底前央行可能会再加息一次,并将有更多的对冲措施。比如,接下来很有可能采取加速人民币升值步伐;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及增发央票的手段加大对冲力度;进一步升息等。瑞银预测未来12个月累计加息75个基点;同时,2011年继续控制信贷投放,信贷额度有望压缩至7万亿。
  在不少市场人士眼中,人民币升值、加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以及资本管制等一系列政策将形成接下来政策步入紧缩周期的组合拳。
  在流动性增加和通胀预期的背景下,货币政策还应该收得更紧一些--加息幅度应该更大,信贷额度应该设得更低--才可以有效控制通胀。 瑞银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汪涛这样分析。
  当前控制居民通胀预期的难度仍然很大,因此我们认为货币政策继续收紧的必要性仍然很强。只有持续出台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居民通胀预期再次抬头的问题。莫尼塔投资有限公司的研究团队在研报中表示。
  据悉,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即将于12月召开,会议将确定2011年的经济大方向,届时,紧缩政策是否成为未来的主基调将有定论。(刘敏 投资者报)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以上信息为分析师、合作方、加盟方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10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