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读:
李大霄VS黎仕禹:暴涨似浮云 暴跌有余波
夏 斌:滥用美元主导地位才是危机根源
华 生:股市仍处大调整周期
陶 冬:本轮通胀将超市场当前预期
券 商:明年通胀前高后低 政策偏向中性
年内突破3478点的希望渺茫
李大霄VS黎仕禹:暴涨似浮云 暴跌有余波
一位是60后资深证券投资专家--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大霄,一位是80后却有着十年股票投资经验的阳光私募基金经理黎仕禹(笔名:小黎飞刀),时代背景不同的两位投资人,大跌之下,他们对后市的观点是否一致,他们的投资理念是否相通
记者日前采访了这两位投资人,曾在8月份提出小牛市已经到来的李大霄认为市场仍在1664点以来的小牛市行情中,目前是正常的回调,适合持股。黎仕禹表示市场下跌至2800点左右,将迎来更好的建仓机会。
记者:市场从3186点一路暴跌,是什么原因导致本轮大跌?您怎么看待后市行情?
李大霄:大盘下挫,主要还是获利盘的原因。这些获利盘跟随大盘从2600点涨到3186点,在非常短的时间里有个非常大的涨幅,获利盘获利太过丰厚,它必然要有一个调整,但目前还是小牛市行情中。从市场方面来看,第一大市场是房地产市场,大概有90万亿的市值;第二大市场是股票市场,有至少30万亿的市值;第三是债券市场,大概为股票市场50%-70%的市值;第四是储蓄存款市场,大概也有超过20万亿的市值。受调控影响,房地产市场里的资金有可能会往其它的市场转移;债券市场因为有加息的预期,有可能会受到制约;储蓄市场的利率水平还是处于低位,在通胀压力之下,也不断受到侵蚀。从基本面情况来看,几大市场目前确实是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约。
黎仕禹:调整的根本原因并不是上周五年内再次加息和上调印花税的利空传闻。市场调整的实质原因是:一、国庆节之后的疯狂上涨累积了短期的巨大泡沫,为暴跌埋下了隐患。二、通胀的超预期引发市场对货币紧缩政策的超预期担忧。在此背景下,机构资金担忧未来流动性是否还能够支持当前的估值和泡沫,市场流动性预期出现变化,这才是下跌的根本原因之一。三、机构在部分个股上的丰厚获利促使其有高位减仓套现的冲动和欲望。同时,由于大部分公募基金的仓位已经达到峰值,无法推动股价上涨了,其自购基金也到期了。因此,公募基金需要减仓获利以应对赎回,这些综合因素发生在一起就演变成了压垮市场短期泡沫的最后一根稻草,暴跌也就顺其自然地发生了。
从技术分析面上看,我认为市场的下跌在2800点左右,也就是市场会在回踩年线之后,略微还会有一个假摔跌至60日均线的过程。究其真正的技术原因,那是因为上证综指遇到月线系统里的48月线压力所导致的技术性回调下跌,同时也因为之前市场突破年线的时候没有回抽确认,而现在是回抽确认年线的突破有效性。但是,从市场行情的构成以及推动力来看,目前的行情并未判断真正结束。牛市的第一阶段洗盘也稍微强了一点,但在市场的狂风骤雨洗盘过后,市场必将再度迎来风和日丽的温和修复性慢牛市上涨!
记者:历史上,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大幅上涨后,股市就要经历下跌调整。这次调整也出现类似情况,上周五石化双雄拉升,沪指下跌5.16%,创14个月以来最大单日跌幅。你怎么看待这个现象?
黎仕禹:中石油和中石化的大幅拉升,其实是机构在出货时常用的一种拉抬指数掩护其它个股出货的普遍手法!此手法特别能欺骗那些股市新手和迷惑那些对股市还不是特别熟悉的股民。当机构主力拉抬权重股时,指数并没有下跌,这就造成了一种假象--大盘没事,而那些习惯了看指数炒股的股民则在此时会失去警惕心,机构就趁机在其它个股上大幅度出货。
李大霄:很多人有个误区,认为中石油中石化就不能涨,认定它们一涨就是蓝筹出货。这个思维可能在某些特定的阶段是对的,但我觉得用于解释这次周五的情况不一定对。拉升中石油中石化的原因可能是一些市场行为,不排除一些市场行为加上一些想聚集人气的目的。中石油经过3年的下跌,从48.6元跌到9元多,大部分的泡沫已经被挤掉了。现在不能说它绝对低估,但确实是一个较为合理的价格。这个合理价格相对于当时48.6来说,泡沫程度就大幅减少。这个时候表现出来,不一定就是个拉高出货。也许因为它的泡沫量大幅减少,正好有些外界信息,比如柴油荒等信息让它的地位显得重要起来,市场就容易形成一个合力。
记者:物价不断上涨,房价总是降不下,您怎么看待现在的通胀形势,年内是否有二次加息的可能?随着国内货币政策进入紧缩周期,您怎么看未来市场的流动性?
李大霄:加息是一把双刃剑,控制通胀的同时,也会加速热钱的流入。西方主要经济体目前利率都很低,甚至许多都是零利率水平,在人民币升值预期的背景下,会让热钱流入中国的动力慢慢加大。从这个角度看,有加息压力,但是不一定会马上实现。但是面对通胀,也许可能还有其它手段,就如一副多方剂的中药,不仅仅是加息这一味中药,比如还有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收缩贷款的总量,统计局也可能修改CPI的参数等,或者用行政手段,用充裕的供应来控制物价。对中国市场来说,可能不会像预期中,某个药用得特别大而带来猛烈的冲击。这是一个综合的,缓慢的过程。
黎仕禹:近两个月CPI上涨主要与食品类价格快速上涨有关。其中,有些上涨行为可能是短期行为,比如由于气候和季节性因素影响下的上涨,但这些干扰并不妨碍我们看清现在的通胀形势。事实上,市场最大的冲击还是来自于货币的冲击。目前国内流行超发货币之说,庞大的货币发行量对物价的全面上涨造成巨大的压力。现在很难用过去那种供给和需求之间简单的关系来解释通胀形势。
市场由之前的局部通胀已经过渡到全面通胀的时代,也就是全球性的通胀时代已经到来,这种周期可能很长,中间也会因为宏观经济调控等政策因素而导致的物价下降,使得全面通胀短期内会受到抑制,但是物价总体的上涨趋势是不会轻易改变的。就短期来说,物价上涨压力可能会持续到2011年的第一季度,届时物价的上涨压力到达阶段性顶部后会进入阶段性的下跌通道。就这样看来,年内还是存在着二次加息的很大可能。
货币政策或许已经进入了事实上的拐点。货币供给超发和负利率事实将对资产价格上涨产生巨大推动力。在当前的信贷控制力度下,很容易滋生资产价格的泡沫。我们认为,经济下行风险已经被消化,通胀和资产价格的泡沫才是市场未来最大的危机源所在。货币政策还会继续紧缩,但短期来说,流动性依然比较宽裕,货币政策的效果不一定会立竿见影,需要一个过程才能体现出来。
记者:目前您以什么样的投资思路来进行操作?下跌的行情中,能否找到一些跌出来的投资机会?
李大霄:我的投资思路是非常简单明了,1664点需要勇气,3000点需要坚持。1664点是指这个区域附近,是低位的意思。3000点这个位置,现在是一个平衡点,综合来说不会非常贵也不会便宜,这个时候适合持股,不适合买入和卖出。用一个通俗的比喻,1664点附近的低区域,我们是播下种子,现在已经长成小树苗了。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的发展,大量公司会慢慢成长,在这个过程里就有可能长成大树。过若干长时间,公司成长了,回过头看目前的这个价位它就不贵了。
我第一个关注的是H股,第二个关注点是B股,第三个关注点是封闭式基金,第四个关注点才是A股。越便宜的地方,我越关注。现在来说,3000点上不便宜,不适合买入。非要这个时候买呢,可以买一点,但是要有心理准备,投资的期限要延长,品种要特别特别的小心。品种上,目前可以考虑配置封闭式基金。
黎仕禹:在通胀和人民币升值的背景下,我们应该要中长期关注通胀受益的板块如资源股、农业股、酒类个股等,以及人民币升值受益的航空、造纸等。但是,由于短期内这些个股上涨偏高了,我们后期需要耐心地等待它们回探到重要的技术支撑位才可以去买它们。前期市场涨幅最大最强势的个股,在经历了市场的暴跌之后,只要市场出现反弹,那么这些个股也是反弹力度最强的个股之一。
同时,我们还需要关注,在经历了这次市场的暴跌之后,有些趁机完成洗盘的二三线个股,会在后期市场触底反弹之后,启动行情的上涨主升浪,如果大家能抓住这些个股,也许后市会获得波段暴利!这些个股的主要技术特征就是,前期涨幅不大,而这次市场暴跌跌幅不多或者甚至不跌还出现逆市上涨的。这些个股唯一的风险就是,担心它们会补跌,所以,如果大家要操作这些个股,必须要提前做好止损的安全准备。否则,不要随便操作这类逆市上涨的妖股!而之前那些回调到位的,有良好成长性支持的蓝筹股,在经过了这次市场的暴跌洗盘之后,估计会迎来更加好的建仓机会,建议大家好好把握住这些能持续地走赢大盘的优质蓝筹股!
夏 斌:滥用美元主导地位才是危机根源
在上一篇《中国金融战略思考:充分市场化和有限全球化》一文中,笔者概述了中国未来金融战略的主思路。从本篇开始,笔者将对中国未来金融战略问题展开论述,并在多个领域提出行动战略。
正确认识当今全球正讨论的宏观审慎管理问题,是中国金融战略理论研究和具体战略措施制定中不能忽视的另一个重要问题。
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后经国际清算银行行长安德鲁·克罗克特(Andrew Crockett)在2002年9月首次界定的宏观审慎管理概念,时下正成为危机后时代全球热门的话题。
什么是宏观审慎管理?目前体现全球大多数国家共识的《巴塞尔协议Ⅲ》,核心是通过进一步上调资本充足率、增设留存缓冲资本和反周期缓冲资本等指标,以降低银行扩张信用的杠杆,维护银行的稳定运行。美国议会新通过的《多德-弗兰克法案》,也设计了系统性风险防范、消费和投资者保护、高管薪酬限制、监管体制完善等广泛内容。但在核心的系统性风险防范方面,不管是沃尔克法则,还是衍生品监管改革、信用证券化产品风险留存的要求和提高银行资本标准等内容,如果一一仔细琢磨,也是通过各种措施,防范信用膨胀与银行风险。因此总体上说,新近各国的改革方案,基本上都是落脚于微观监管,落脚于微观金融企业的杠杆限制,从而解决顺周期等问题。
难道这就是从美国金融危机中应吸取的最大教训?这涉及到对美国金融危机根本原因的判断是什么。对此,时下全球还在争论,不同的利益者也许永远不会统一在相同的观点上。自2008年底来,笔者反复强调,监管不力是危机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并曾几次提出,若日本、德国、中国监管不力,能惹出这样百年一遇的世界大危机?显然不可能。那又为什么?有人又说,原因是全球经济失衡。笔者认为,那也只是经济现象、是各国政策的结果。
究其根本原因,是美国政府错误判断(或说利用)这一轮全球化形势,长期推行低利率政策,刺激了信用膨胀。其他劳动力便宜、资源等出口主导国家,在享有全球化收益中客观上不自觉地助推了美国错误政策的执行。而美国此错误政策之所以能推行,客观的、深层的制度基础,是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制度。即这场危机与世界上许多次金融危机一样,本质是货币现象。因此仅仅抓住监管不力的教训,远不能避免今后世界不再发生类似的危机。
所以,西方迄今关于宏观审慎监管的理论框架,是不彻底的、不全面的。只要世界对美元等主要国际货币的发行形不成一定的约束(这又谈何容易),就会出现如西方一些有识之士感叹的:再一次危机仍不可避免!因为目前出现的系统性风险,不是单个国家的风险,而是现存国际货币制度下的全球性风险。
何况,美国还只是提出系统性风险问题,对于具体如何识别、防范,新通过的法案,还并不清晰。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迈克尔·斯彭斯(Michael Spence)指出:将监管放在识别和遏制系统性风险上是徒劳的。由于我们缺乏完善的风险动态模型,且全球金融系统时刻处于复杂的变化中,因此,察觉风险要么不可能,要么错误百出。
面对上述状况,发展中国家、非主要储备货币国家,特别是正在制定金融战略的中国,应采取的态度只能是:
第一,基本赞同危机后全球金融治理的制度框架;
第二,不能满足于监管层面的治理,而是应以更积极的姿态,呼吁并参与改善国际货币体系的一系列行动,寻求大国货币间的汇率稳定机制;
第三,在认识到目前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不全面的情况下,如果一国势单力薄,只能好自为之,尽可能处理好对外经济政策,继续去努力构筑防范外部冲击的防火墙。
必须认识到,目前关于全球金融治理的制度框架,是权威的,但未必是全面的,是针对自己国家所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