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缓解物价上涨需要两拳出击
●成本上升成为物价上涨推手
●货币超发致内外流动性夹击
●热钱涌入推动资产价格上涨
●缓解通胀压力需要内外并举
国家统计局近日公布我国10月宏观经济数据,居民消费指数同比上涨4.4%,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10.1%,蔬菜价格涨了31%,创两年来的新高。由于受国际和国内市场的多重因素影响,防控通货膨胀可能是我国当前宏观经济调控面临的最大问题。在流动性充裕和通胀预期较强背景下,要加强通货膨胀预期的管理,通过内外并举,两拳出击,切实缓解物价持续上涨的问题。
我国居民消费指数持续向上是一种内外夹击的多因综合症,既有国内市场成本上升推动和货币超发的影响,也有来自国际市场输入型通胀的作用。
首先,成本上升是推进物价上涨的重要推手。我国当前已经进入高成本时代,劳动力供给逐步从无限供给向局部短缺转变,促使劳动力成本上升。今年以来全国有24个省、区、市调整了最低工资标准。有调查表明:受访的珠三角企业中有97%的中小企业表示用工成本上升,广东企业用工成本普遍提高20%左右。原材料进价也在上升,企业原材料购进成本普遍增长10%,钢材、塑料等主要原材料价格同比上涨20%以上,造成部分企业增收不增利甚至增收减利。
同时,企业资金成本高涨。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的调查显示,2010年上半年, 63%的民营企业在银行贷款的利率要高于基准利率。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综合融资成本高达10%-12%。再加上汇率风险加剧,以及土地、资源环境等成本上升,多重因素共同推动成本上涨,进而带动产业链相关产品和服务价格上升。
其次,货币超发引起人民币内贬外升,导致内外流动性夹击,推动我国物价上涨。近年来,由于经济快速发展引致货币需求的扩大,以及大量外汇流入,央行不断增加货币供应量。
有关统计表明,2000年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与GDP的比例为1.5∶1,2009年为1.8∶1,到今年9月已上升到2.6∶1。货币供应速度远远超过GDP增长速度,流动性过剩现象明显,进一步加大国内通胀压力。
最后,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引导美元贬值,削弱了美元资产对短期国际资本的吸引力,导致大量短期国际资本涌入收益率较高的中国,加剧国内市场流动性过剩问题,进一步推动资产价格上涨。
另外,我国由于对铁矿石、石油等国际大宗商品高度依赖,面临国际市场输入型通货膨胀的风险加大。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会通过进口的途径传导至国内,引起国内商品价格上涨,加剧国内通胀预期。
治理当前的通货膨胀,需要内外并举,双管齐下,两只拳头出击。
一方面,我国要增强宏观调控的主动性、有效性和针对性,应对不同环境下的外部冲击,缓解外部输入型通胀的压力。要充分利用G20国际平台积极推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实现全球经济再平衡,避免一些国家以邻为壑引起国际金融振荡。要增强我国在国际市场上对能源商品、基础原材料、大宗农产品的谈判能力和定价话语权,扩大国际影响力。要严格防范跨境资本流动带来的金融风险,加大对超速资本流动性环境的治理力度,创新流动性管理工具,减缓热钱流入所引起的通货膨胀压力。要探索如何利用高额的外汇储备支持企业海外拓展,实现藏汇于国到藏汇于民、藏汇于企的转变,既解决企业海外投资融资难的问题,又减轻外汇占款所引起的通胀压力。
另一方面,要有针对性地采取多项措施,从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两方面双管齐下,缓解国内致使物价上涨的多重压力,提升政府治理通胀的驾驭能力。要全面认识货币政策、汇率政策和资本流动三者的内在联系,统筹处理银行利率调整与汇率改革间的关系,在引导国内资本合理流动的同时,也要防止国外短期投机资本大量流入引起的流动性过剩风险。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收入分配制度、资源能源价格机制等改革要采取渐进方式,减缓叠加效应。要引导企业转型和产业升级,增强消化高成本的能力,防止生产成本的大幅上升所造成的物价过快上升。当前,要拓宽民间投资渠道,引导大量富余的社会资本和新增信贷流向实体经济,缓解潜在的通胀压力。政府要合理引导通货膨胀的心理预期,防止搭车涨价和乱收费推高通货膨胀,避免物价高涨引起经济剧烈振荡和心理恐慌。(辜胜阻 作者为民建中央副主席、著名经济学家) (人民日报海外版)
发改委:不会草率实施价格管制措施
11月16日晚间,国家发改委相关司局官员对经济观察网表示,尽管目前物价涨幅上涨有些超出预期,但是短期内来看,不会草率实施更为严厉的价格管制措施。
上述官员称,国家发改委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一直都很关心物价问题,也已经开始研究部署防范通胀和管理通胀预期的相关措施,但这些措施需要更清楚的判断价格上涨形势和原因来有针对性的采取。而不是马上采取严格的价格管制,即便是对某些存在炒作投机等行为的商品实行价格管制,也会根据价格法来。
该官员同时还说,即便是以目前的物价水平,全年来看,CPI仍可以控制在3%左右,因为今年年初的CPI水平是比较低的。
国家发改委官员还对本网表示,最近两天内,并没有专门召开有关加强价格干预和管制的会议,但的确在考虑防止通胀的相关措施。
工业和信息化部相关司局官员也对本网称,目前没有听说要采取价格管制,从目前情况看,短期内,也不会在原材料和最终消费品领域采取政府强行干预市场价格的行为。
商务部市场运行调控专家洪涛说,今年以来,粮食领域主要存在减产的是小麦和棉花,但是国家有足够的库存和储备来保证供给。造成农产品价格轮番上涨的因素有很多,需要区别对待。
洪涛同时称,农产品价格的上涨,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从这一角度说,这是一件好事。他说,中国目前还没有达到货币发行量过大、物价水平连续6个月恶性上涨等通胀标准。由于国家粮食储备充裕,农产品价格目前的上涨态势还在可控范围之内。(.经.济.参.考.报)
商务部开四药方维稳物价
从单月CPI(消费者物价指数)4.4%的增幅,到居民惜别一元菜的感受,物价上涨已经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
16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在月度例行发布会上表示,除柴油等个别商品外,国内各主要商品的市场供应都是充足的,商务部下一步将积极配合有关部门,采取多项措施控制物价过快上涨。
输入性通胀添油
10月份CPI同比涨幅高达4.4%,创25个月以来新高。其中,食品类的价格涨幅则超过10%。
商务部数据显示,10月份蔬菜环比上涨10.1%,猪肉上涨1.5%。与此同时,豆油、油菜籽、鸡蛋等价格也处在高点。进入11月以来,物价的涨势仍在延续。国家统计局15日发布数据显示,11月上旬,全国50个城市29种调查食品中,超7成食品涨价。商务部监测数据也显示,上周36个大中城市,18个品种的蔬菜同比上涨了33%。
分析此轮物价上涨的原因,姚坚表示,季节性消费需求增长,化肥和人工等生产流通成本上升,自然灾害以及输入性通胀因素是造成近期国内农产品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
保证菜篮子是首要职责
保证农副产品和蔬菜市场的供应是商务部的首要职责。姚坚说。他表示,下一步商务部将重点从四个方面保证市场供应以稳定价格。一是开展今冬明春蔬菜市场的产销衔接。二是落实国务院的有关通知,商务部进行系统内的工作部署。主要包括:进一步完善储备体系,有效强化多层级储备制度;进一步发挥大型批发市场的作用;及时满足进口的需求;对100个大型批发市场的价格监控,。三是及时进行储备的投放。四是进一步完善流通体系建设的长效机制。
对于具体品种的价格上涨,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副司长周望军表示,政府通过储备调剂、进出口、发补贴等一系列措施,还是能够应对的。(上证)
消费者信心指数5个季度来首次回落 居民强烈担忧物价涨
据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今天(17日)与尼尔森公司联合发布2010年第三季度中国消费者信心调查主要结果。
最新调查显示,2010年三季度中国消费者信心指数为104,比二季度下降了5点,在连续上升5个季度后首次出现回落。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消费者信心指数回落主要原因是消费者意愿下降,不过整体信心水平仍然处于乐观区间,大多数消费者对国民经济运行状况表示满意,对未来走势表示乐观。从地区分布来看,中部地区消费者信心跃居首位,就业形势持续乐观是造成中部地区消费者信心充足的主要原因。其次分别为东部地区和东北部地区。
本次中国消费者信心指数揭示,城市消费者信心指数平稳。其中一线城市与二线二季度持平,二、三线城市小幅上升,四线城市有所回落。在信心水平持续五个季度保持上升态势之后,农村消费者信心指数首次出现回落下降至106。按收入水平来看,收入水平越高的消费者其信心指数也较高,三季度只有高收入家庭的消费者信心指数有所上升,而中等收入和低收入消费者信心分别比二季度下降了5和8点,为195和96。与三季度的调查相比,中国消费者现在最关注的事项仍然没有发生变化,收入保障始终是消费者的焦点所在。
另外,食品价格的关注度进一步提升。根据统计报告,消费者对未来12个月内价格总水平走势持上涨态度的人比重明显增加,这与食品价格上涨关系密切。76%的消费者认为将会上升,比二季度显著上升6个百分点;19%的人认为保持不变,只有5%的人认为物价将降低。其中农村地区和一线城市消费者对于物价上涨的担忧最为强烈。 (中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