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抗通胀 多部委联手修理农产品
温家宝总理表态 多部委已开始热身
物价高企尽显民生百态 高层密集表态拟抑制通胀
农产品成房地产第二 中国全方位调控山雨欲来
经济学家:缓解物价上涨需要两拳出击
消费者信心指数5个季度来首次回落 居民强烈担忧物价涨
《瞭望》文章:财富增长驱动中国式通胀
抗通胀 多部委联手修理农产品
专家称难点在于既要不明显增加消费者负担,又能促进农民增收
抗通胀正在成为一场全民之战。在C PI中占有很大比重的农产品价格,由于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而成为了抗通胀的前沿阵地。
由于农产品价格面临成本上升、游资炒作、通胀预期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今年价格调控的难度加大,粮食收购等领域的调控甚至出现两难困境。有关专家指出,农产品价格影响到居民生活,短期内可以使用行政化手段,但长期来看还是要形成市场机制。调控的目标是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上涨,不明显增加消费者负担,又能促进农民增收。
抗通胀矛头指向农产品
通胀来袭,政府对物价的调控日渐加码。据媒体报道,国家发改委等部委及各地政府可能跟进出台一揽子控制物价上涨的措施,具体可能包括限价、菜篮子市长负责制、价格补贴以及严惩囤积居奇等,尤其加大对炒作棉花和玉米行为的惩罚力度。
最近,商务部对蔬菜和猪肉采取了一系列调控措施。为满足群众肉类消费需求、稳定猪肉市场价格,商务部会同财政部等有关单位将于近期向全国市场投放第二批中央储备冻猪肉。此外,商务部还联手农业部推动今冬明春的蔬菜产销衔接,安排专项资金支持蔬菜的紧急调运,对一部分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交易费、运输费给予适当补贴。《经济参考报》记者从农业部也了解到,农业部正在对农产品价格调控进行调研。
粮食方面,有关部门加强了对秋粮收购的监管,多主体收购推高粮价的情况将得到控制。国家粮食局副局长曾丽瑛9日表示,有关中央粮食企业要充分认识做好今年秋粮收购工作的重要意义,带头维护粮食市场稳定,确保秋粮收购工作平稳有序进行。
农产品价格调控难度加大
天气灾害、成本上升、通胀预期、游资炒作、国际价格传导,多重因素让今年的农产品价格调控面临着异常大的难度。
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分析师宋亮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政府可用的调控手段并不多,当前蔬菜调控的重点还是在流通环节,保证中间环节畅通,使得市场对供求变化的反应更加迅速。农产品储备制度是政府调控价格的重要手段,在农产品价格高企的时候,政府可以通过抛储来平抑价格。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副司长周望军日前表示,虽然蔬菜等大部分生活必需品价格最近上涨较快,但是,国家重要物资储备充分,防止通货膨胀有充足的物质基础和手段保障。只要粮食、生猪等农产品和基本的消费品供应能够保障,应对通货膨胀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除了猪肉将于近期抛储,黑龙江省也可能于近日抛储24.6万吨地方储备大豆。不过宋亮认为,在整体物价平衡的时候,某个品种价格上涨,通过抛储来平抑价格的效果会比较明显,但今年农产品市场出现涟漪效应,各个品种相互推动上涨,抛储的作用将非常有限。
在国家调控能力较强的粮食领域,价格调控的难度同样不小。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说,难点在于国家在什么时候收购,以什么价格收购。如果以最低价格收购,农民会有失落感,影响种粮积极性,如果抬高价格进行收购,又会形成新的涨价预期。
农民希望政府手下留情
对于农民来说,农产品价格上涨赶不上生产成本的增长幅度。黑龙江种粮大户单玉恒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说,他希望政府在稳定粮价时能手下留情。物价总体都在上涨,种粮成本提高了,农民都想依靠种粮多赚点钱。现在粳稻的市场价是每斤1 .4元,而农民预期的价位是1 .45元至1 .5元。多增加一毛钱,农民就能够增加不少收入。
根本上还是要增加居民收入,这是抵御通胀的最好手段。现在通胀之所以导致社会恐慌,主要是因为大部分居民承受不了农产品价格的上涨,收入没有和经济增长同步。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前三季度G D P同比增长10.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0.5%。如果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只有7.5%。
由于收入增长跑不赢物价上涨,消费者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已经明显感受到涨价对生活带来的压力,钱不值钱了成为了很 多 人 的 直 观 感 受 。 周 望 军 认为,要对低收入群体予以适当的补贴,包括城乡低收入群体、在校家庭贫困学生等,通过财政的渠道进行适当的补贴,使他们生活不因为物价上涨而降低。
一头连着消费者,农产品涨价的另一头则连着农民。李国祥认为,农产品调控的基本目标是使得农产品价格合理上涨,不明显增加消费者负担,又能促进农民增收,这也是调控农产品价格的难点所在。(.经.济.参.考.报)
温家宝总理表态 多部委已开始热身
山雨欲来风满楼。种种迹象显示,一场针对通胀的阻击战已经打响,货币、财政、行政调控等政策组合拳正箭在弦上。
中国政府网昨晚(11月16日)发布消息,11月11日晚,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考察位于广州市区繁华闹市的百佳超市时表示,国务院正在拟定措施抑制价格过快上涨。他同时表示,市场供求和物价关系群众的切身利益,叮嘱地方有关负责人要千方百计保持供货渠道畅通,保证市场供应。
在10月CPI增速创出4.4%的新高后,抗通胀成为我国宏观调控的重心。昨日有消息传出,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工信部等几大部委酝酿联手出台物价调控措施。《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权威人士处获悉,多个部委是否联手管控物价的关键取决于对物价持续走高的判断。而有关专家表示,2008年曾使用过的临时价格干预措施或将再度登台。
多部委已开始热身
昨日,国家发改委价格司一位工作人员向《每日经济新闻》表示,市场关于多部委联手控制物价的传闻有失实之处,但他强调将会通过多种手段对持续走高的物价进行管控。
事实上,为控通胀,各部委已经在热身。
此前在多个场合,发改委价格司副司长周望军都强调只要粮食、生猪等农产品和基本的消费品供应能够保障,应对通货膨胀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昨日透露,商务部将利用省、地、县和中央多层级的储备制度,发挥储备调控作用,同时做好市场监测。而工信部则对受工业原材料价格上涨危害的行业进行政策补贴。
与此同时,各地各级物价部门与各级地方政府配合,平抑当地价格高企的商品并使低收入群体获得相应补贴。
记者昨日从接近发改委决策层人士处获悉,多个部委是否联手管控物价的关键在于对物价持续走高的判断,因为一旦全方位对通胀发动阻击战,就要确保成功。
近日部分地区价格监测部门公布的信息显示:江苏省粮油价格继续上扬,肉禽蛋价格小幅攀升,蔬菜价格涨跌互现,食糖价格涨幅回落;广东东莞不少蔬菜价格与上月相比有些许回落,但部分涨幅仍颇高;四川各类农产品目前涨幅已不大。
专家:行政手段或最有效
2008年1月,国家发改委曾宣布对部分重要商品及服务实行临时价格干预措施,干预的品种均为老百姓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当年,临时价格干预起到了有效平抑价格的作用,不到半年,物价应声回落。
对此,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代表处高级经济学家庄健认为,与2008年价格上涨过快源于经济过热相比,当前国内物价上涨因素更加复杂。
找准调控着力点相当重要,他表示,货币的流动性过大和输入性因素是此番物价上涨过快的主谋。对此,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张永军也持相似看法。
庄健认为,2008年国家有关部门曾使用的九大手段是目前控制通胀最为行之有效的办法,特别是行政手段--临时价格干预。
总体来说增加供给总数量是重点和难点,这就需要大力发展生产,特别要加强粮食、食用植物油、肉类等基本生活必需品和其他紧缺商品的生产。庄健进一步分析道。
此外,他还表示,改进和完善储备调节和进出口调节方式、适当增加国内紧缺重要消费品进口;健全大宗农产品、初级产品供求和价格变动的监测预警制度;落实对低收入群众的补助;打击串通涨价、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等违法行为,开展监督检查;各地公布零售参考价;以及防止出现轮番涨价等宏调配套手段应该全部上阵。(每日经济新闻 宛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