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日已开闸放水 格林斯潘警告_顶尖财经网

美日已开闸放水 格林斯潘警告

加入日期:2010-11-16 18:41:00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导 读:
  金岩石:经济周期符合自然法则 处变不惊
  格林斯潘警告:债券危机或引发双底衰退
  陆前进:美日已开闸放水 中国宜堵疏并举
  李 巍:滥发货币的美国为何不通胀
  约翰-加普:金融改革不能走回头路
  苗迎春:量化宽松政策 美国货币倾销新形式
  李大霄:证券市场将渐渐反映经济的快速发展


  金岩石:经济周期符合自然法则 处变不惊
  0月20日的专栏文章讲卧虎也疯狂,提醒大家注意两市合计的核心成交量已接近5000亿,一两个月内将在疯狂中回落。实际上从2004年以来,股市在疯狂与绝望的情绪面转换中周而复始,在地量50-60亿之时,天量300多亿,之后是100亿到500亿,200亿到1000亿 ……今年六月的地量是1000-1200亿,天量则为5000亿之上。由此推论,中国股市情绪性底部的地量将逐渐提高,天量也将随之上升,上升的幅度应该与流通市值的增长之间存在可量化的关系。
  股市的驱动力有些类似于力学定理,但只能用模糊数学的量化标准来观测。我常想到美国道琼斯指数的创始人之一道先生讲的:趋势如潮汐,周期如海浪,人的力量不过是水中的浪花。所以我们观察股市的波动,一看趋势,二看周期,三看人气。易经风水的道理很多,我最喜欢的就是一句话:藏风聚气水为上。股市中,趋势如水,周期如风,人气聚散,由此看来,股市波动中若没有趋势的逆转或周期的变形,面对人气聚散而形成的起落,投资人应处变不惊。
  趋势不变的判断来自于经济周期理论,目前正处于经济复苏的上升阶段,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把经济周期分为四个阶段:危机萧条复苏繁荣。金融危机期间,各国政府的宏观调控把危机与萧条两个阶段合二而一,缩短了危机到萧条的时间,提前启动了经济复苏,所以今后3-5年的中国经济趋势为从复苏走向繁荣。以这个判断为前提看股市,股市目前正处于牛市的早期阶段,震荡上行的主基调难以改变。通俗地讲,未来股市的基本形态是:进两步退一步,低点逐渐抬高,高点逐渐提升。所以前期高点回落10%就应提高持股的仓位,长期投资则可将短期波动忽略不计。
  股市的核心价值是交易价值,交易价值就是人与货币的互动关系,这是现代投资学的起点。在现代社会,人这个动物与货币的关系最密切,中国文化耻于言利,中国教师多半很穷,所以中国人对货币缺乏系统性的理论解读。现代商道的主流是犹太文化,早在公元前586年,犹太国被巴比伦王国剿灭之后,巴比伦人把犹太富豪们囚禁在监狱里,史称巴比伦之囚。犹太富豪们聚在一起写书,以希伯来语完成了《塔木德》,也被称为巴比伦富豪的理财圣经。在此引用几句:《圣经》送阳光,金钱送温暖;身体依心灵而存,心灵依金钱而在。后人的研究发现,人这个动物一碰到金钱,若没有制度和道德的约束,必然会发呆,发傻,发疯,所以在财富效应的驱动下,股市的短期波动或暴涨暴跌,直接原因总是群体性冲动,也就是群体行为的发傻与发疯。长期投资人不疯不傻,所以长期投资的行为就可以比喻为群体性的发呆。
  股市的交易量是群体行为与货币流动的量化指标,所以被定义为情绪面的分析工具之一,暴涨暴跌的市场一定会有市场交易量的突然放大。人们可以有许多原因来解读市场动态,只要没有趋势性的逆转,所有能够预测的理由都不过是引发市场情绪面变化的导火线而已,值得一提的是,趋势性的变化就像潮汐运动的原因一样,往往是超出人们预期范围的,几乎不可预测,这就是股市投资的风险和魅力之所在。人们对不可预测的力量总会产生莫名的恐惧,所以在股市上升之时,不断有人落袋为安,不断有人趋利入市。暴涨相对较少,升如抽丝;但是在股市暴跌之时,无论是机构还是个人,对突如其来的风险放大会产生莫名的恐惧,因此跌如急雨。股市涨跌永远离不开人性的贪欲和恐惧。升如抽丝,跌如急雨,所以暴跌后如雨后天晴,但疑惧难消,股市情绪很难迅速修复,所以今年卧虎之势已经确认,经济从复苏走向繁荣的趋势将在明后两年通过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相互印证而逐渐提升股市的流通市值。

 

  格林斯潘警告:债券危机或引发双底衰退
  美联储前任主席阿兰·格林斯潘11月14日表示,美国联邦政府及国会需对旨在平抑财政赤字积累的行动予以支持,以避免美国陷入债券危机、甚至遭遇双底衰退的情况发生。
  格林斯潘是在接受CNBC电视台采访时做出上述表态的。他强调,美国必须采取措施解决庞大的财政赤字,因该问题的风险已然显现,即在2010财年赤字规模必将超过1.3万亿美元,或将导致美国债券市场长期利率迅速上升,从而引发双底衰退。
  根据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今年9月发布的数据,2010财政年度的前11个月中,美国联邦政府的财政赤字为1.3万亿美元。以此推算,该财年全年美国联邦政府赤字水平将突破1.4万亿美元。
  针对这一状况,部分美国国会议员曾出台多份通过调整税收和支出的议案,但均在国会审议环节遭到冷遇。
  对此,格林斯潘表示,旨在降低美国联邦政府赤字水平的提议终将得到国会批准,唯一的问题是这将发生在债券市场危机之前还是过后。
  美国总统奥巴马13日曾表示,他将在本周开始与共和党议员就其前任小布什政府减税政策的前景展开探讨。美国媒体认为,美国政府减赤的问题将会在此番探讨中被反复提及,并成为相关政策未来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陆前进:美日已开闸放水 中国宜堵疏并举
  全球性流动性过剩是投机资本膨胀的温床,我国早已成为投机资本觊觎的对象,笔者认为我国防范热钱需设置两道防护网:第一道屏障是加强对短期资本流动的管理,第二道屏障是用池子圈钱。
  全球性流动性过剩热钱涌动
  目前,美国和日本先后启动第二轮的量化宽松政策,其它主要发达国家利率保持较低水平,过多的流动性在全球涌动,寻求更高的收益。而一些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成为热钱瞄准的对象,因为这些国家受到金融危机影响的程度相对较轻,经济复苏快,币值坚挺,资产价格上涨,热钱主要是流向这些国家套汇或套利。热钱流入无外乎是追求更高的回报,一是追求该国货币升值获得汇兑收益;二是追求资产价格上涨获得的投资收益。
  全球性流动性过剩是投机资本膨胀的温床。目前美元大量发行,美国经常账户与财政收支双赤字导致投资者看跌美元,投资者就将资产转移到亚洲及其他新兴市场国家,如中国、巴西、韩国、香港等国或地区。热钱流入会导致本国货币升值压力上升,同时本国的外汇占款投放也会增加,一旦热钱流出还会导致本国金融市场的大起大落,这些都对宏观经济产生较大的冲击。
  防范热钱需设两道防护网
  我国早已成为投机资本觊觎的对象,在贸易账户与资本账户双顺差下,人民币升值预期仍然存在;国内资本市场上涨,投资回报率高,国外投机资金更是蠢蠢欲动。尽管汇改以后,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弹性有所增加,汇率双向变动更加频繁,增加了汇率变动的不确定性,但是人民币仍然保持升值趋势。只要人民币保持一定的升值幅度,就阻止不了国际热钱,反而会让国际热钱更加放心大胆地涌入。如果每年人民币升值5%,对外资来说,它至少可以有这5%的收益保底,这样等于固定了它的投资收益,确保它没有收益风险。笔者认为我国防范热钱需设置两道防护网:
  第一道屏障是加强对短期资本流动的管理,首先把热钱挡在国门外,热钱将无法获得投机收益。最近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了《关于加强外汇业务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主要是防范热钱违规流入,其中包括严查内地在境外上市的公司IPO资金回流;将来料加工收汇比例统一由30%调整为20%;严查H股IPO资金回流;来料加工收汇比例降至20%;严格结售汇综合头寸管理等措施。尽管我国对外资的流入有严格的限制,但是热钱无孔不入,完全防范几乎是不可能,这些外资往往还通过独特的灰色途经进入,混在贸易、直接投资渠道中,我们几乎不能对其进行阻止,因为要堵塞这些渠道,成本可能极其高昂,甚至会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
  第二道屏障是用池子圈钱。央行行长周小川近日就监管入境热钱所作的池子比喻引发了市场热议,央行副行长马德伦对此解释,指出池子是一个政策的组合,包括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等调控工具。在国内,热钱流入,外汇占款会增加,同时为了控制货币供应量的上升,央行须发行央票、正回购或提高法定准备金率进行冲销干预,把资金冻结在中央银行的池子中。中国人民银行10日宣布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上个月央行已对6家银行所进行的实行差别化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冻结的资金约6000亿元。央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和提高法定准备金率冻结流动性主要是从总量上来管理流动性,也就是周小川行长所说的总量对冲措施。
  笔者认为热钱流入,市场流动性会增加,为了控制市场流动性,要把多余的流动性冻结起来,从总量上对冲热钱意味着保持市场流动性均衡适度,避免热钱对商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冲击。央行通过总量调控,把过多的水引入自己的池子中,防止市场流动性过剩,值得指出的是,虽然这部分热钱被引入池子,但还是可以获得人民币升值的好处。
  资金结构性问题值得注意
  实际上,在主要发达国家宽松的货币政策退出之前,市场流动性仍然会不断上升,流向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热钱也会不断增加。同时作为主要储备货币的国家美国采取过度扩张的货币政策,美元的吸引力下降,其他国家货币和资产的吸引力上升,这些国家货币升值压力不断加大,资产价格持续上升,热钱流入的动力将会继续存在。笔者认为防范热钱首先是第一道防线,尽量把热钱挡在外面,阻止热钱冲击人民币汇率和国内货币供给,防范热钱投机人民币升值。一旦热钱突破第一道防线,央行要从总量调控上防范热钱,降低热钱对宏观经济的冲击。实际上,央行用池子圈钱,是总量上调控,不能够解决结构性问题,无法对资金的来源进行区分,热钱仍然可以获得人民币升值和资产价格上涨的好处。只不过通过总量调控,收紧了流动性,减缓了市场上总体压力,防止金融市场大起大落,压缩了热钱的获利空间,维护金融安全稳定。因此针对热钱,除了从总量上调控外,还要增加热钱投机的成本,增加人民币双向变动的不确定性,不给投机者固定的人民币升值预期,加强对资本流进和流出的监管,防止短期资本的大进大出,密切关注资产价格的变化,防范资产价格的泡沫产生。

 

  李巍:滥发货币的美国为何不通胀
  作为美国联邦储备系统直接干预货币市场的分支机构,美国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近期宣布将在2011年6月底前购买6000亿美元的长期国债,这意味着市场上将在半年时间里新增等量的流通货币。
  这是外号直升机、宣称必要时会通过撒钱的办法来刺激经济增长的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在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第二次启用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不啻于给国际货币市场砸下了一个颗重磅炸弹,令世界舆论哗然。
  G20财政部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上所达成的避免货币战的协议墨迹未干,G20首尔峰会召开之前,美国带头食言,使协议成为一纸空文,其经济政策的诚信也瞬间化为乌有。德国、巴西和南非等国纷纷加入对美国声讨的行列中,中国外交部和财政部分管对美事务的副部长也双双进行了立场强硬的公开表态,要求美国切实采取负责任的货币政策。
  只见它滥发货币,不见它物价上涨
  在一个无政府状态的国际体系中,每个国家的政策毋庸置疑都是首先服务于本国的利益。政府所垄断的两项特权:一是施行暴力,二就是发行货币,而这两项权力也最容易被以各种正当理由滥用。
  通常而言,政府滥发货币都是以促进经济增长为借口,但它首先伤害的是本国民众的利益,因为它直接导致普通百姓购买力下降,手中财富缩水。正因为如此,西方国家专门设计了独立的央行制度来防止政府滥发货币,美国严肃的经济学家也都对政府通过增发货币的方式来推动经济增长持高度的警惕。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开始流行的货币主义学派,对凯恩斯主义进行了大力鞭挞,将政府滥用货币政策作为罪恶之源。
  但本世纪以来,美国政府频繁增发货币,导致整个世界的流动性过剩,但为何没有在国内招致普通民众的反对呢?在美国这样一个选票高于一切的政治环境中,理解这一点尤为重要。
  市场上货币过量最直接的效应就是物价上涨。但是,多年来,在美国的日用商品市场上,普通老百姓很少能感受到物价的上涨,政府的货币政策也并不会影响美国普通百姓的生活水平。在美国生活过的人都会有切身的感受,美元非常经花,去超市进行一趟大规模的日用品采购,花不了多少钱。
  美元诞生100多年来,美分作为最基本的货币单位,仍然在市场上流通,美国物价的稳定可见一斑。美国物价能长期维持在较低水平,这使得美国的普通民众对货币政策并不敏感。
  相反,美国政府增发的货币以各种社会福利的形式返还到民众手中,这进一步提高了普通百姓的生活水平。比如奥巴马进行的医疗体制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花的增发的美元。不仅如此,由于美元是世界货币,大量的美元在国际市场上流通,因此,全球所有的美元持有者都共同分担了美联储增发货币所带来的成本,而增发美元所带来的铸币税却只有美国独自享受。
  在中国,却是另外一种截然相反的情况。今年以来,虽然政府极力控制国内的物价,但是食品等基本生活资料的价格普遍上涨,民众抱怨的呼声越来越高,调整货币政策的压力剧增。
  很多学者将美国滥发货币导致世界大宗商品物价上涨作为解释本国通货膨胀的重要理由,中国也不例外,很多学者强调美国因素所导致输入型通胀是中国物价上涨的根本动力。但这种观点完全不能解释,美国的货币政策何以没有在其国内造成通胀反而在中国造成了通胀。
  中国的现实通胀如何呢?改革开放30年来,分作为人民币最基本的货币单位,已经退出了流通领域,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物价上涨速度之快的现实。
  此时出现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中国和美国都采取了增发货币的政策来强行推动经济的增长,为何前者导致了立竿见影的通胀压力,并带来了较大的社会压力,而后者却能安然无恙、履险如夷?
  中国不能再为美国打工
  中美两国构成如此差异的根源在于,两者在参与全球化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十分有利于美国的经济关系形态。
  中国不断以解决就业为驱动,通过各种政策工具推动对美国的廉价出口,这全面压低了美国的商品价格,特别是日用品价格,同时中国又将挣得的大量美元兑换成各种形式的证券资产,在美国储备了起来。这从供给和消费两个方面抑制了美国物价上涨的空间。
  而美国政府通过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一方面不至于影响国内物价波动,另一方面非常轻松地勾销了中国的外汇储备。这正是美国政府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始终三心二意,并不真心施压人民币升值的根本原因所在,因为美国的消费者是廉价人民币的最大受益者,它大大化解了普通美国民众对政府滥发货币的不满情绪。一旦人民币真正大幅升值,出现中国大量购买美元的情景,美国将更加无法忍受。
  在中国,大量的廉价出口消耗了国内的资源,推高了国内的物价。当下的人民币汇率制度又有利于促进出口,不利于支持进口,这使得中国难以通过大量进口来平抑国内的物价。因此,政府一增发货币,立刻就反应在国内价格市场上。更加重要的是,中国政府增发的货币大部分都投向了国家主导的基础设施建设,并没有直接返还给普通百姓,以形成收入增长。但是,很多投资项目收益并不明显,高铁就是其中一例。只有很少一部分用于改善民生的社会福利体系建设,这使民众形成了收入增长缓慢、物价上涨剧烈的普遍认知。
  中美之间的这种经济关系形态必须加以改变。只要中国经济不摆脱对美国出口和对美元储备的依赖,美国政府就会有恃无恐,会不断通过发行货币的方式来盘剥中国的财富。
  在美国看来,它只要保持在高端产业的竞争力,继续维持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就完全可以通过发行美元来获取财富,它既不会也不可能真心实意地恢复传统制造业。
  对中国而言,要想实现产业升级、摆脱为美国打工的局面,第一步就是破除出口保就业的这一理念,打破对出口下降的恐慌症,不再将出口当作解决就业的万能之药。其中尤为迫切的是,政府需要真正将政策工具的着力点用于进行国内结构调整,实现国民财富从政府向民众的逐渐转移,增加民众收入、提高民众福利。通过国内的结构性改革同样能够释放大量的就业空间,以此带来的是比廉价出口更加高质量、高效率的就业岗位,在这个方面,我们还有很多工作可以做。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以上信息为分析师、合作方、加盟方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10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