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志强:房产税从试点到推广还要17年
面对新政下缩量滞涨的楼市,任志强认为供需矛盾并没有消失,只是后移了而已。任志强称,就像一个皮球,没有把它的气放掉,哪怕我们使劲往水里摁那个皮球,摁得手都酸了,只要你一放手,皮球还是会弹起来。而对房子的需求,就是那股气,只有老百姓有房子了,气才能真正被释放。
谈房价
猪肉从5块变成15块 房子自然也要涨两倍
2003年的猪肉5块钱一公斤,今天成了15块钱一公斤,那时候的房子自然也和今天差了三倍。任志强说,美元是一个世界流通的货币,当美国人增发货币后,这些货币会流向中国推高房价,所以美国到现在为止通胀率连1%都不到。但是中国不一样,从2003年计算,M2从18万亿增长到了60万亿,增长了三倍。这才是资产价格上涨的源头。货币是牛鼻子,而价格是牛腿。目前我们采取的政策是一面放大我们的货币总量,一面用按牛腿的方式去按住价格,最后的结果可能是:价格没有按住,牛鼻子也没有牵住。
谈习惯
美国家庭要换七次房 中国人一辈子买一次房
中国人有个坏习惯,就是认为,这一辈子就买一次房。而在美国,一个家庭解体之前要买七次房:一开始先租房,然后买一个小房,等两个人结婚生了第一个孩子后再换个大一点的,接着生完第二个孩子后再换个更大一点的,当孩子上学或者独立之后,又换回小一点的房子,退休以后为了避免遗产税,就把房子抵押给银行,用转按揭的方式换取消费资金……这里还不包括他们在转移工作地点时换的房子。任志强说,中国也应该进入这个过程,从租到买,从旧到新,从小到大。因为人们的收入往往是年轻的时候最低,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高。
谈趋势
向城市集聚趋势不变 房价长期依旧看涨
我们的教育资源、医疗资源和其他的市场基础资源不可能全部配备到所有的地方。资源配备方面,肯定大城市是最好的,中等城市要差一点,小城市就更差一点,再小的村镇还差一点。任志强称,因此人口一定是向城市集中的,80%左右的人口集中在离海岸线200米的地方,中国也一样,从黑河拉一条线到大理,我们35%的国土面积上住了95%的人口,剩下5%的人口占了65%的土地面积,原因就是因为沿海地区便于贸易,具备多项资源,而有利于经济发展,所以我们更多的是向沿海地区转移,这个趋势是不可能改变的,所以中国房地产市场的长期趋势是看涨的。
谈房产税
全国评估师缺27万 试点到推广还要17年
房产税在落地推广之前有几个障碍:第一,收取前提条件是房子的数量要清楚,知道张三有多少房子,李四有多少房子,这个现在全国没有几个城市能弄清楚;第二个是评估值。我们现在评估师一共就3万多个,要解决660个地级以上的城市,加上2600个县以上的城市,我们至少需要30万个注册评估师。任志强说,所以建设部文件中明确规定房产税作为试点,让一个城市先试,比如说深圳,边试边改,等到合适的时候再推广到全国。这个时间长短可以参照燃油税,从试点到推广大概花了17年。
苏博文:经济高增长背后面临三大风险
野村证券亚洲首席经济学家苏博文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未来中国仍将保持高速增长,消费正迎来腾飞转折点,将逐渐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但他同时提醒,高增长背后也存在增长结构失衡、薪资通胀和潜在增长放缓的风险。为应对风险,决策层应将政策重点放在刺激消费上,加大社保体系投入,进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更多藏富于民。
记者:中国未来经济增长会在怎样的水平上?拉动经济增长的支撑因素是什么?
苏博文:我对中国经济前景非常看好,预计2011年中国GDP增长幅度会达到9.8%,2012年会达到9.5%。未来中国经济增长将主要来自内需推动,当然也有一部分来自投资。
今年中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从人均数据来看,人均GDP还低于五千美元,而日本在1974年就达到这一水平了,因此中国经济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未来推动消费增长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城市化进程。预计中国从农村向城市迁移的人口每年会在1500万左右。这些人进入城市后,对住房的需求会非常高,且随着收入提高,他们会希望购买更多的耐用品,包括汽车、空调、洗衣机等等。统计显示,日本、美国、韩国在人均GDP达到3400美元的时候,正是消费快速上涨的时候,目前中国的人均GDP已经比3400美元高了,可以说到了腾飞转折点。
记者:这样的高增长背后存在哪些风险?
苏博文:我认为有三个风险可能会使中国的经济增长遇到挫折。第一是中国经济增长结构严重失衡。目前投资在中国GDP增长中的占比是47.5%,相比之下其他国家在经济快速增长时,投资所占GDP的比重要远远低于这个水平。当一个国家投资占GDP的比重将近50%的时候,它将面临很大风险,一旦投资减速,将对经济增长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所以中国要刺激内需,提振消费,这是非常重要的任务。
第二个风险是薪资通胀,这很可能在2011年出现。随着未来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供应逐步下降,在某个时点上中国制造业工人对工资的讨价还价能力将大大提高。上世纪六十年代,日本第二产业工业超过第一产业农业的时候,就是工人工资快速上涨的时候。预计2015年中国第二产业将超过第一产业,因此未来几年通胀的风险令人担心。
第三也可能是最大的风险,中国经济面临着潜在增长放缓的挑战。从供应方来看,促进潜在增长第一要素是劳动力,第二是资本,第三是全要素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就是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利用最少的资金,把劳动力控制在比较低的成本水平上,同时发挥最高的生产率。我们预计,未来五年就业对潜在增长的贡献率会继续下降,资本的深化对增长的贡献还会进一步上升,但由于投资占GDP的比重已经接近50%,再上升比较困难,因此唯一能够保证高增长的手段就是改善全要素生产率,也就是中国需要更加有效率地利用资本和劳动力来促进增长。这一点对中国政府来讲是未来首要任务。
记者:在应对这三大风险上,您有什么好的建议?
苏博文: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国家政策应重点关注刺激消费。一方面要加大对社会保障体系的投入,让家庭在花钱的时候不要缩手缩脚。另一方面是想办法增加家庭收入。目前我们看到的财富增长,大部分是在企业层面,实际上人们的工资增长并没有那么快。所以应该在收入分配体制方面做一些改革,更多藏富于民。
记者:近期市场都在讨论热钱的话题,中国政府在防范热钱流入方面力度也很大。您怎么看?
苏博文:我觉得中国会采取一定形式的资本管制,但更多是控制短期投机资金的流入,而不会限制外国直接投资。在打击热钱流入方面,亚洲国家会采取一种组合拳的模式,包括五个方面:第一允许货币适当升值;第二,采取市场干预措施;第三,宏观审慎的调控措施,中国已经开始抑制房价过快上涨;第四,适当的放开资金的流出,以抵消一部分外资流入的影响;第五是严格管制资本账户。
皮海洲:洪都航空之变为重组题材炒作敲警钟
洪都航空是今年的一只大牛股,原因是该公司存在资产注入预期。不过,这只大牛股于11月11日起厄运降临,连续跌停,因为当天洪都航空公告称,公司实际控制人中航科工从未考虑、未来也不会考虑将所属防务资产注入公司。
洪都航空资产重组之变给市场上的资产重组题材炒作热泼了一盆冷水,敲响了警钟。资产重组题材是中国股市最具活力的题材,资产重组往往令上市公司乌鸡变成凤凰,股价接连翻番。上市公司的重组题材对投资者充满了诱惑,于是,常常有一些机构用重组题材来忽悠投资者,通过挖掘上市公司的重组预期来炒作。炒作的结果不外乎有两种:一是炒对了,市场皆大欢喜;二是炒错了,投资者付出代价。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些被恶炒的重组预期变成泡影后,高位追涨的投资者成了埋单者。
需要指出的是,洪都航空资产重组的变故进一步加剧了重组题材炒作的风险,因为市场对洪都航空的重组预期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来自该公司2009年年报。在年报的董事会报告对公司未来发展的展望一节中有这样的表述:中航集团旗下的十大板块原则上不再进行新的IPO,而是对目前已有的上市公司通过定向增发、资产注入、资产置换等资本运作手段实现子公司整体上市。公司作为中航工业旗下一上市公司,有望成为其重要的整合平台。既然是重要的整合平台,而洪都航空又是中航工业防务公司旗下唯一的上市公司,投资者自然会产生资产注入的联想。
而且,洪都航空对公司重组预期的澄清,在时间的选择上也有很大的猫腻。市场对洪都航空资产注入题材的炒作已超过4个月时间,在这么长的时间里,洪都航空为什么不及早作出澄清?更重要的是,在这4个月里,洪都航空于7月中旬进行了定向增发;8月18日至9月27日,公司控制人中航科工在股票大幅上涨的过程中减持了洪都航空741.32万股。在中航科工完成股票减持之后,洪都航空才于11月11日发布公告澄清中航工业所属防务资产注入事宜,这种时间安排让洪都航空及其控制人中航科工难逃利用重组预期炒高股价出货之嫌。或许,洪都航空的资产注入题材根本就是该公司设下的一个圈套。
严婷:我们离金融强国有多远
参加上海市2002年高考的80后不知是否还记得,那一年复旦大学分数线最高的专业是国际金融系。拿到录取通知书的我们还分不清经济学与金融学究竟区别何在,然而八年后的今天,我们中的大部分人已遍布在全球各个金融中心,从事着金融服务的各种分支产业。
我想说的是,80后几乎见证了中国金融发展速度最快的十年。
与亲历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一代人不同的是,我们似乎轻而易举地享受着经济高速增长的改革成果,但不得不与此同时面对并参与一个尚处在起步阶段的金融产业。
强国金融与金融强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分别适用于中国与美国:对于经济增速全球居首而经济总量已跃居第二的中国而言,金融业还在襁褓之中;而在过去将近一个世纪中,金融业已经帮助美国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庞大的经济体。
我们离金融强国有多远?
我随机把这个问题发给MSN上两位同龄人,却得到了惊人相似的答案:在美国从事保险精算的朋友告诉我:体制不同、模式不同,大概和欧美差10年;另一位复旦大学金融学博士即将毕业的朋友告诉我:我觉得和美国比,间接融资差大概10年,直接融资差20年。
十年可以很长,也可以很短--取决于做什么,而做什么又取决于缺什么。
有人觉得我们缺财商,认为国内除了少数几个大城市的普通民众有财商的概念和理财的意识,大部分国人对投资产品并不了解,因此容易盲目跟风,导致很大一部分的市场参与者非理性现象。而美国几乎人人都会参与作为理财渠道的金融产品,甚至一些老人也会有自己的理财顾问。
也有人说我们缺产品,金融产品相对于金融资产规模而言过于单一,直接融资缺少一个较好的长期债券市场以及二板市场,间接融资又缺创新。而美国的金融产品名目之多已经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甚至于引爆了这场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
更多人抱怨政府管制太多,尽管管制逐步放开,金融创新也在出现,但管制放开的脚步总显得慢于创新需求。除此之外,人们还萌生了这样一个问题--金融发展的收益过度集中在金融机构和政府手中。
上面所说构成了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并涉及蛋糕怎么做、怎么分。问题是我们既没有好生养的鸡,也没有孵化率高的蛋,做蛋糕的手法也不成熟,分蛋糕的道理也难辨黑白。
在这样的情况下,浙江省的各类民间金融活动的发展就显得极为有趣,这种需求驱动、自发的、半推半就、慢慢制度化的局面几乎让我联想起上世纪80年代的价格体制改革。听起来让人有些激动:80后是否也将见证一场天翻地覆的金融改革?
不如再过十年来问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离金融强国还有多远。
扎克伯格:我们如何接管世界
10月16日,美国著名创新孵化公司Y Combinator的创业学校会场一片宁静。无数听众聚精会神地注视着讲坛上那个单薄的青年,会场内回荡着他慵懒的声音。
他就是Facebook的创始人兼CEO马克-扎克伯格。当这位年轻人谈到Facebook的国际化进程时,扎克伯格特别强调了中国,表示Facebook正在花费时间进行研究,确保以合适的战略进入中国这个人口最多的国家,而他本人则每天学习中文课程,花费大量的时间研究中国文化,希望了解中国的价值观。中国是一个极端复杂的国家,扎克伯格如此评价中国,并表示中国市场对于Facebook走向世界意义非凡--假如遗漏了这13亿人,还怎么能走向世界?
基于人性基于关系
从扎克伯格大一时搭建网站Facemash时开始,他就表现出对于人性欲望与人际互动的特殊敏感。Facemash是一个供人上传其性感照片的网络平台,用户可以对其进行评分。自我展示欲与窥视欲搅动着年轻大学生的心,此网站刚刚上线的几个小时之内就有多达2.2万名用户投票。最终,哈佛校方因有伤风化勒令该网站下线。
2004年2月4日,扎克伯格用10天时间搭建的Facebook上线,处于交友欲望高涨阶段的大学生蜂拥而至,截到2月底,整个哈佛3/4的在校生都在Facebook注册了账户。与Google的成功是建立在满足海量信息条件下、个体对于特定信息的需求不同,Facebook的成功很大一部分来源于社会心理学中所谓的群体压力。正如2004年在哈佛读大三的学生Olivia Ma在接受《纽约客》杂志采访时所指出的:我清楚地记得刚开始使用Facebook时那种神秘的激动。因为你知道,中午坐在你餐桌边吃饭的那个家伙,可能就是前一个晚上在Facebook上捅过你的人!
直到2004年,Facebook留言板功能的推出使得Facebook正式跳出了校园花名册的窠臼,一个社交帝国的雏形初现。至此,扎克伯格也终于因为他的偏执收获了一片可以重塑未来整个互联网世界的金矿--迁移自现实生活、反映现实社交活动的社交图表(Social Graphic)。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社交网络开始了。不过那时候,连扎克伯格都不知道自己其实已然坐拥了一个巨大的金矿。他正一门心思地优化Facebook的用户体验,以求打造出一张更为真实、精致的社交图表。
新的变化发生在2005年3月。在线图片储存网站Flickr被雅虎收购,在线图片储存业务形成潮流。此时,Facebook开始考虑在其上开发图片储存功能,而在决定图片标记方式时,扎克伯格以及团队决定采用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以往在互联网上传图片都是用主题、时间、地点等方式来作为标签,然后供用户自己进行分类检索。但是Facebook决定以每个用户社交网络中的关联人物作为标签,每个被标注到的人都会收到提示信息,进而看到这张照片。
这一举措让图片功能与已经存在的社交图表迅速发生了化学反应。与其他图片分享网站不同,Facebook让图片基于人际关系的主动推送,大大提升了信息的传播效率,进而让网站的活跃度获得了又一次跃升,社交网络的好友间多了一种更丰富的互动方式。实际上,到了2005年10月,Facebook图片功能在短时间内就成为互联网上最炙手可热的图片网址。在其开通一个月内,85%的用户至少在一张图片上被标记出来。
正是Facebook图片功能的成功,使得扎克伯格产生了积极的顿悟。他意识到把一种普通的在线活动与一批社交关系叠加起来,可以释放出巨大的力量。正如Facebbook内部员工马特科勒所说对我们来说,那是第一次感到惊讶:社交图表能够被用来当作一个分配系统。分配的途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自此,基于关系的传播--这种最古老的传播方式,开始通过附身互联网的力量,再次影响人类传播方式发展的轨迹。
接管世界的雄心
扎克伯格在2007年说过:未来一百年的广告业将与现在根本不同,它将会从今天开始。
当时有人觉得扎克伯格有点忽悠。而今,不会再有人将他那些Big Idea视为天方夜谭。从纯粹数学的观点审视Facebook的社交图表,我们可以将其视为一系列的点与路径--点是个体,路径是好友关系。Facebook能够超越Friendster以及MySpace取得成功,就在于其打造了这样一系列的点与路径,并且最大程度地保持了它们的社会真实性,为互联网注入社交基因。
可以想见,Facebook的社交图表将会无限延伸与拓展,成为一个巨大的空间。事实上,扎克伯格早就为其设想出一个新的理念--社交信息流。这几乎包含了人类所有意识和交流的信息流,我们的产品只是它那些不同的侧面……现在看来社交图表是个非常有用的架构。但我认为,以汇聚用户个人信息而形成的社交信息流这一概念将更加重要。
从社交图表到社交信息流,扎克伯格正在努力把基于关系的传播从先锋式的创新变成横扫世界的潮流。同时,Facebook也从一个因人性而生的交友网站,变成点燃新传播方式的革命性社区,并最终走向了一个可以改变世界形态的伟大企业的征途。
马克-扎克伯格,这个26岁的年轻人,他正在这样接管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