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I飙高4.4% 中国式反通胀升级
11月11日,国家统计局发布10月经济数据。10月CPI飙升4.4%,创下近25个月来的新高,全面点燃抗通胀的战火。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表示,食品和居住类价格上涨是10月CPI上涨的主要推手。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10.1%,为CPI贡献了74%;居住类价格上涨4.9%,为CPI贡献了16.6%。
面对严峻的全面通胀压力,央行、发改委等部委联手战通胀的政策密集出台。此前一天,央行宣布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在过去40天里,这是央行第二次提高准备金率,且期间加息25个基点。
业界学者一致认为,多个部委的联手调控,表明一场中国式反通胀的战役正在全面打响。
◎数据解析
CPI分类指标6涨2平
根据统计局的数据,构成CPI的八大类商品价格指标,在10月份出现了环比6涨2平的现象。
其中6涨是指,食品价格环比上涨1.1%,其中鲜菜环比上涨5.3%;烟酒及用品类价格环比上涨0.2%;衣着类价格环比上涨1.0%;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价格环比上涨0.5%;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环比上涨0.1%;居住价格环比上涨0.9%。2平是指,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以及交通和通信类价格环比持平。
对于10月食品价格的快速上涨,盛来运表示,除了成本推动和流动性比较充足之外,还有两个关键原因。其一,国外农产品涨价以及大宗商品涨价影响了国内,同时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特别是原油价格上涨,直接影响到包括农产品在内的生产成本增加;第二个因素是自然灾害多,10月重要的蔬菜供给地海南发生洪灾,对食品价格上涨产生很大的影响。
有关学者在分析上述6涨2平的现象后认为,除了最敏感的食品和居住类价格,其他分类指标环比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涨,这种涨势很可能继续蔓延。在8个分类指标中,有6个指标上涨,仅有2个指标持平,这足以证明今年的通胀形势正在发展成为一种全面性的通胀。复旦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孙立坚对记者表示。
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李铁岗认为,当前物价上涨属于结构性上涨,是由食品、居住类价格上涨引起的,而非一般性上涨,表现形式是涨价明显、全面上涨。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指出,CPI涨幅明显高于预期,显示中国已经进入通胀上升通道。他预计明年二季度,中国CPI增幅会超过5%,明年全年增速也在4%以上。
◎形势分析
全面通胀引激辩
据记者了解,就在国家统计局公布10月经济数据之后,引发了一场关于全面通胀是否来临的辩论。
今年年初,国家给出的控制通胀目标是3%。如今离年关不到两个月,通胀指数屡创新高,10月甚至达到了4.4%,这是否意味着全面通胀时代来临?
业界多数人士认为,CPI增幅在1个月内从3.6%急速飙升到4.4%的现实情况,足以证明中国已经开始进入全面通胀。
不过,面对这种疑问,盛来运从结构性价格上涨进行了反驳。
盛来运在此次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目前还是结构主导型的价格上涨,并不是全面通胀来临。但他同时强调,非食品类价格开始出现上涨的现象需要引起重视,理由是现在影响价格上涨的新情况开始出现。特别是有些国家启动新一轮的货币宽松政策以后,进一步推高了原材料和农产品价格,这些新情况对中国经济发展包括价格走势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关于全面通胀时代是否来临,官方表态与民间学者产生了较大分歧。那么,究竟何谓全面通胀?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对记者表示,在经济学上,只有温和通胀与恶性通胀之分,没有全面通胀这一个概念。
但是,社科院金融所副所长王松奇有着不同的看法。他表示,全面通胀也是用于描述通胀现象的一个术语,表示通胀正在由局部领域的物价上涨发展成为一种全面性的物价上涨。
王松奇指出,10月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正在开始进入 全面通胀时代。根据我们的调研,导致中国产生全面通胀的关键因素还是在于中国自身,所谓的海外各类因素,并不是关键性的。
王松奇指出,关键还是在于信贷规模太大,导致市场上的流动性太多。至于舆论认为海外热钱直接参与推高中国的物价上涨,包括农产品等,其实还只是一种猜测,并没有证据。
王据此担忧,如果货币层面继续宽松的话,全面通胀的预期强烈,将在未来导致更多惜售和跟风上涨。如果不及时疏导这种市场情绪,通胀预期会产生蝴蝶效应,并进一步推动商品价格全面上涨,最终演变为更加严峻的全面通胀。
实际上,这一全面通胀的苗头也正在从多个层面获得统计数据的支持。不仅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在上涨,工业生产资料,如原材料、大宗商品等价格也在持续上涨。目前而言,这两种领域的数据都表明,新一轮价格上涨正在蔓延。
◎应对之策
中国式反通胀已到出手之时
在严峻的通胀压力下,政府下一步将做出何种举动来平抑物价、防止通胀进一步恶化?市场人士更加期待多个部委联手开始启动新一轮的中国式反通胀。
多位学者指出,所谓中国式反通胀,其最大的特征是央行、发改委、工信部等多个部委联手,从货币政策、行政手段等多种方式上进行干预。比如,提高准备金率、加息、禁涨令等,一个都不能少。
央行新发布的《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当前价格走势不确定性加大,仍需加强通胀预期管理;中国经济从长期看是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短期主要是通胀预期。
此前,国家发改委有关官员分析称,这次通胀不同于过去因粮价或者肉价上涨主导,摆在第一位的原因是流动性过剩。这似乎在暗示,仍然是信贷规模太大,导致市场资金过于充裕。
发改委有关官员称,防止通胀有充足的物质基础。发改委价格司副司长周望军10日说,虽然蔬菜等大部分生活必需品价格最近上涨较快,但是,国家重要物资储备充分,防止通货膨胀有充足的物质基础和手段保障。他建议采取一系列措施防范通货膨胀,其中包括向在校家庭贫困生等城乡低收入群体提供一定的补贴。
在谈到应对手段时,周望军说,国家将保障供应,现在的物资供应很充分,通过物资调配、进出口等手段调节,保证市场供应没有任何问题。
比如,今年我国粮食生产连续7年丰收。国家稻米、小麦储备充足,远远高于世界储备正常水平。即使是对国际市场依赖程度较高的食用油,国家的储备也相当可观。据发改委主任张平9日介绍,今年我国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最高点,食用油库存也较为充裕。食用油库存差不多每个人有10斤。今年的大豆获得丰收,进口也比较多,食用油供应没有问题。
瑞信驻香港亚洲区首席经济分析师陶冬亦表示,当前中国政府开始不再认为通胀将很快触顶,政府必须重新审视通胀前景并考量所谓的量化宽松政策。我认为基调已经转变,这是一个重大转变,意味着我们现在所见的并不是一次性的行动,而可能是长期正常化进程的开端。他称。
中国自己的信贷问题,是导致通胀的关键因素,因此必须从这一根源上下手进行治理。王松奇对记者说,在中国式反通胀中,最关键的因素在于央行重拳管制流动性泛滥,单凭发改委的政策,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有关人士认为,中国特色的反通胀手段,在于决策部门相信,通过价格管控可以控制住价格涨幅。因为决策部门认定通胀的原因或在于成本推动,或在于投机炒作。因此,不排除由发改委直接采取行政手段的禁涨令。
只要从行政手段上强制禁止涨价,不许涨价,或者打击炒作,价格自然会钉死在某个特定水平上。一位分析人士指出。历次反通胀政策组合拳中,被认为最有效的不是货币政策,反倒是这样的行政管制措施。比如,强行指令菜价水平连续3个月涨幅不准超过3%,或者明令禁止甚至私下劝导相关行业企业不准涨价。所以,市场人士认为,在如何收紧市场流动性方面,央行的货币政策能够起到的作用显然更大。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指出,如何应对通胀压力将成为中国四季度乃至明年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收紧银根可能势在必行。郭田勇说:未来如果央行从货币政策上进行较大幅度调整,收紧流动性,再加上对价格上涨有针对性的政策,包括供给、包括对价格进行监控,对投机行为进行打击,如果能共同配合到位,我想年内两个月的数字也有可能向下走。(.每.日.经.济.新.闻 .汤.白.露)
CPI正被什么裹挟 又将往哪里去
10月CPI上涨4.4%,接近温和型通胀的上沿。此数据一出,让许多分析人士十分诧异。因为,就在一个月前,还有不少大牌分析师认为,CPI在四季度会回落,不必担心通胀。反而是明年要多加注意。为什么名家们会看走眼呢?中国的CPI正在被哪些东西裹挟,又将以什么方式往哪里去呢?这是很值得探讨的。
此前,之所以有不少分析人士对物价走势表示乐观,是因为他们在观察CPI时,只注意分析常规因素对物价的影响,没有看到非常规因素正在裹挟着中国的CPI持续坚挺。比如,有分析师认为,今年农产品价格上涨主要是受自然灾害影响,加上游资炒作,所以有较大波动,但这些因素不可能成为通胀的来源。因此估计,今年CPI见顶时间大约在9、10月,高点在3.8%以下。
现在,10月高企的CPI数值让分析师们大跌眼镜。不仅如此,从CPI和PPI的趋势以及相关指标看,未来两个月的物价形势同样也不乐观。因此,有发改委官员称,今年全年CPI将超过3%。而前9个月CPI累计只有2.9%。这就意味着未来两个月的消费物价仍将继续走高。以至于央行官员开始发话,不会放任通胀的出现。
问题不在于通胀是否出现,是否肆虐,这是结果,不是原因。关键是要搞清楚是什么因素导致未来物价形势越来越严峻。这些因素,除了有常规的部分外,有没有非常规的因素在推动CPI上行。从中国的情况看,显然有四大推手在影响着货币发行,裹挟着物价持续上涨。这便是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贸易版图扩大、城市化进程加速,以及投机的盛行。这些因素对CPI的影响至为关键。
因为,说到底,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是太多的钱追逐需求,导致货币贬值,钱不值钱。而引起通胀的原因则是复杂的。其中之一,就是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加上经济的货币化程度提高,导致全社会对货币投放的需求量持续扩大。在中国,最突出的就是信贷规模持续扩大,甚至达到GDP的两倍,这在全世界是没有的。而超发的货币自然会引发通胀的加剧。这是很显然的。
其二,货币超发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与贸易有关。中国现在已经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又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贸易的持续快速增长,不仅表现在贸易结构的深化上,同时还表现为贸易版图的持续扩大。而持续的贸易顺差和贸易盈余的扩大,以及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机制的推广,也使人民币的超发有了很现实的需求。
其三,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则从另一个方面,也就是非货币因素的方面,推升了居民消费物价的持续上涨。其中,最为典型的是房价的大幅飙升,大大抬高了一个地区的生产成本和生活成本,并成为一个地区物价上涨的标杆。而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商业环节的增加,居民消费价格在很大程度上已受控于商业环节,从而增强了物价上涨的刚性。
其四,在流动性泛滥的大背景下,市场热钱也就是投机资金到处寻找牟取暴利的机会,又从市场环节扰乱了既有的价格秩序,使物价脱离了基本面需求,呈现出振幅巨大的上涨态势。今年以来,有不少农产品价格就是由于热钱的炒作而一飞冲天的。不仅是农产品,在其他冷门的市场也是如此。只要有热钱的流入,整个市场的价格体系就会迅速瓦解。这是目前最突出的现象。
除了以上这些非常规因素外,全球流动性泛滥也是推升CPI持续上涨的一大外部因素。而流动性泛滥问题,并不是现在才有的新矛盾。早在本轮金融危机爆发前,就是世界经济的隐形炸弹。危机爆发后,全球推行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现在美国等发达经济体为了挽救本国经济,又在推行二次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这就从外部环境方面,强化了对未来通胀的预期。
由此观察,在目前的中国,影响CPI的因素,要比一般分析人士预想得更复杂、更隐晦,更需要小心对待。而不管你怎么分析,未来通货膨胀的刚性特征在一段时间内不会改变。面对这种情况,老百姓该怎么办呢?除了安排好日常生活,恐怕需要把一部分资产分配到抗通胀的投资中,才能减少损失,战胜通胀。(.上.证 .亚.夫)(作者系本报首席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