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子勋
国家统计局11月11日公布10月份的宏观数据。10月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4.4%,比9月份涨幅扩大0.8个百分点,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5%,涨幅扩大0.7个百分点。
这些数据基本符合市场此前的预期。事实上,国家发改委近日连连对国内物价进行安抚,显示了当前物价上涨使得市场对通胀预期有所加强,给国内管理通胀预期带来压力。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副司长周望军日前也表示,发改委将采取一系列控制物价过快上涨的措施。
10月CPI上涨的因素有所增加,最主要的因素有两个方面:首先,从全年看,10月份是受翘尾因素影响第二高的月份,数据显示,10月份翘尾因素对于CPI涨幅的贡献为1.4个百分点。其二,由于自然灾害依然处于多发时期,因此农产品价格成为推动10月份价格上涨最大的因素,食品类价格上涨10.1%,为CPI贡献了74%。此外,美联储实施的持续宽松政策使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不断上涨,直接导致包括农产品在内的生产成本增加,使得中国的输入型通胀压力不断上涨。
事实上,10月份物价上涨的因素也得到了业内专家的广泛认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10月CPI上涨主要受翘尾因素和食品价格上涨影响,包括植物油、食用油都出现了上涨。
中国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汤敏也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说,从已经公布的数据来看,还是很严峻的,现在担心通货膨胀过高,这个已经得到证实了,这就是为什么央行11日晚上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原因。现在通货膨胀比较快,但最主要是集中在食品价格方面,食品价格上涨了10.1%。一个是食品价格上涨对老百姓的影响比较大,另外一个就是食品价格上涨在国内是难控的,因为目前国际粮价也是不断攀升的,而且对中国的冲击很大。目前,国际市场与国内粮食市场已经结合得较紧密了,所以这个问题需要世界一起来共同应对。综合来说,我们不能等别人了,下一步就需要进一步紧缩货币政策,减少外部热钱的流入,对粮食市场进行调控等。
汤敏进一步表示,推动我国通胀的因素,第一是国际市场,美元持续疲软,部分国家粮食收成不太好,整个国际粮价在飙升;第二是国内有些产品的需求增加比较快,供给不够。第三是当前由于我们的货币政策比较宽松,使得市场流动较宽松。第四是企业炒作、投机性行为等也推动了价格持续上涨。不过,随着翘尾因素的减少以及国内供应的增加,推动物价上涨的因素会减少,因此,物价会有所回落,但依然将处在一个较高位置。市场通胀预期一旦形成,局面就显得比较严峻。但全年来看,物价上涨幅度处于一个可以接受的状况。
张立群也表示,翘尾因素在11月份要少得多,到12月基本上就没有了,而且新的涨价因素肯定不会比10月份再多了,因此,当前的4.4%并不是很高,过去我们最高的时候都超过20%,因此需要全面来看这个通胀数据,不要稍微有一点变动就不得了。
由此可以看到,随着国内外环境的不断变化,物价短时间内依然处于可接受的范围,长期来看,不排除单月再次出现超出预期的增长。
(责任编辑:sohustock)
声明:本频道资讯内容系转引自合作媒体及合作机构,不代表自身观点与立场,建议投资者对此资讯谨慎判断,据此入市,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