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片面追求GDP“怪圈” 经济发展寻求质量与结构突破 _顶尖财经网

走出片面追求GDP“怪圈” 经济发展寻求质量与结构突破

加入日期:2010-11-1 14:03:37

  从本世纪初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2020年实现这一目标,未来的五年是关键时期。这使得“十二五”规划建议一经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便立即引来全社会的关注和热议。

  人们发现,与之前五年规划不同的是,“十二五”规划建议在制定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时,没有对经济增长提出量化指标,而是以“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等原则性开放目标取而代之。

  对此,有专家认为,这一表述上的变化可以看作是我国社会经济转型的重大信号。这表明,我国经济发展目标已从过去偏重总量的增加转向更注重质量的提升,从偏重速度的加快转向结构的优化。

  中国经济正走出片面追求GDP的“怪圈”,朝着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方向迈进。

  放下GDP考核的“指挥棒”

  多年来,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于用“GDP总量“、“GDP增速”这样的指标来为经济发展“打分”。而每一年全国各省GDP座次排名,也成为一场以GDP作为政绩考核唯一标准的竞赛。

  事实上,回顾此前的几个五年计划,经济规模与速度一直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追求。如“九五”计划提出,要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十五”计划提出的目标是,经济增长速度预期为年均7%左右;“十一五”规划则提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

  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发展无疑是解决面临诸多问题的关键。过去几十年对经济规模和增速的追求,让中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并在“十一五”末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得以大大增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表示:“‘十一五’期间我国在经济总量和规模扩大方面,迈出了很大步伐。但是,实现更高水平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样一个小康目标的话,仅仅有经济规模的扩大是不够的”。突出表现在GDP增长与居民收入增长的“不同步”。数据显示,2000年我国居民收入占

  GDP比重为65.5%,接近2/3;到了2007年,这一数字为57.5%,下降了8个百分点。居民收入增长迟缓,直接导致内需不足,使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面临很大的障碍。

  片面追求GDP增长带来的另一严重问题是,经济增长过多依靠外部需求,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不平衡、不协调,人口、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矛盾不断加剧。一些地方政府以牺牲环境、大量消耗资源为代价,赢得短期经济利益和“漂亮”的政绩。张立群表示,如果继续沿用过去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这样一种数量扩张的发展模式,无论从资源、环境的约束,还是从要素成本提高,以及国内外经济形势等方面都不再适应了。据了解,最近10年我国消耗的钢材、有色金属、水泥、矿产品等各类资源性产品相当于1950年至2000年50年消耗量的总和。要改变这一现状,就需要放下以GDP作为政绩考核标准的“指挥棒”,将地方政府从GDP增长竞赛中解放出来,谋求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增长。

  淡化GDP 为结构调整预留空间

  按照十六大确定的目标,到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如今时间过半,此时淡化GDP指标是否意味着对原有目标的修正,还是对经济保持一定增速的自信?

  接受记者采访的专家们一致表示,此举意味深长,目的是为下一步结构调整预留空间。根据“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的“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的指导思想,今后五年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从中可以看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经取代经济增长,成为未来五年甚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工作的重点。

  应当说,过去几十年我国经济取得高速增长,为下一步转型与调整奠定了基础。但同时也必须看到,过快的增长速度也是造成当前经济结构失衡的一个重要原因。实际上,从近几年情况看,实际经济增长总是高于政府年初制定的目标,各个省市区的经济增长率往往又大大高于统计数据。数据显示,2006年至2009年我国年均经济增长率10.7%,今年前三个季度增长率达到10.6%,远高于“十一五”规划所要求的7.5%。为此,一些专家建议,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首先要把过高的增长速度降下来。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表示,希望“十二五”经济发展的速度能稍微降一点,“实际增长速度能达到百分之九点几就不错了。这样可以有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来集中精力进行结构调整。”

  “十二五”规划建议在强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时,提出了把经济结构调整作为主攻方向。对此,张立群表示,调整和转型的过程会在一定程度上对经济增速带来约束,比如当前节能减排力度加大,企业为节能降耗必然要增加投入,从而影响利润。同时,在转变发展方式的过程中,市场竞争变得更加激烈,企业会更多地通过研发能力的提高、成本管理能力的提高等方式来提升竞争力。“这些变化从宏观上看表现为经济增长的速度比十一五稳定,但是增长的质量会有更大的改善”。

  对于“十二五”规划建议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并首次提出“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专家们认为,这是政策目标由经济总量导向向国民收入导向转变的积极信号。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匡贤明表示,只有以国民收入为导向,才能形成扩大内需的制度基础。以扩大供给为目标的制度安排与以扩大需求为目标的制度安排有明显不同。

  “既然内需不足是未来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那么从十二五开始,就需要从追求经济总量目标调整为提高国民收入水平,增强社会消费能力。”匡贤明说。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需改革护航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对于“十二五”规划建议中的这一表述,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李义平认为,这不仅是一次深刻的经济变革,而且是一次深刻的社会变革,因为它涉及到对新发展观的认同,对干部的考核标准,晋升机制,涉及到创新、教育、分配、公平、正义等等,以及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政府与市场的科学定位等。

  这场深刻的变革需要完善的配套改革保驾护航。“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要加快改革攻坚步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涉及基本经济制度、行政体制、财税体制、金融体制、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以及社会事业体制等各个领域。不少专家指出,在目前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政绩考核取向以及财税体制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很难达到预期目的。因此必须在深层次的制度变革上下更大力气。“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更加重视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的新提法表明,中央将建立高层次的改革组织领导和协调机制,对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体制改革实施全面统一领导,加强改革的综合协调。

  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认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本质要求就是实现发展导向由经济总量转向国民收入。因此,“十二五”时期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能否有实质性推进,将成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成功与否的核心所在。他建议,“十二五”头一两年,尽快出台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尽快出台财税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为“十二五”时期的改革攻坚起好步、开好头。同时,他提出要明确把政府转型作为“十二五”改革重点:一是改变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二是以政府转型为主线推进行政体制改革;三是在完善中央地方财税关系的同时,改变政府自身利益的倾向。

  只有全面推进经济体制、社会体制以及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具有强大动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目标才有可能顺利实现。

(责任编辑:sohustock)

声明:本频道资讯内容系转引自合作媒体及合作机构,不代表自身观点与立场,建议投资者对此资讯谨慎判断,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以上信息为分析师、合作方、加盟方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10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