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山西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大三农投入力度,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农民收入稳定增加,农村经济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全面小康建设稳步推进。据国家统计局山西调查总队监测结果显示,2009年,山西省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实现程度达到47.3%,比上年提高4.7个百分点。
一、山西省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进程 2009年,山西省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47.3%。从评价农村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六大方面看,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人口素质、生活质量、民主法制和资源环境等六项指标的实现程度分别为30.8%、74.7%、10.5%、65.8%、75.0%和32.4%。
从评价农村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18个指标看,2009年全省实现程度达到100%的有六项指标,比上年增加了两项,即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农村居民基尼系数、恩格尔系数、农民文化娱乐支出、农民信息化程度和万元农业GDP用水量达到了全面小康标准。实现程度超过50%的指标有: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69.3%、农村养老覆盖率53.6%、农民对村政务公开满意度70%和农民社会安全满意度80.0%等四项指标。实现程度不足50%的指标有: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4%、小城镇人口比重19.5%、万人农业科技人员数20.0%、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6.2%、平均预期寿命27.3%、居住质量指数28.4%,常用耕地面积变动情况33.3%、尤其是森林覆盖率只有14.1%,其小康实现程度仍为负值(-36.6%)。
二、山西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成就 (一)农村经济稳定增长
2009年,山西农村全面小康经济发展实现程度为30.8%,同比提高3.0个百分点。从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来看,2009年,按以2000年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山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087元,比上年增加97元,增长3.2%,实现程度为23.4%,同比提高3.4个百分点;随着农村经济的进一步繁荣,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速度加快,第一产业从业人员逐年减少。2009年,全省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为39.6%,比上年下降1个百分点,实现程度为69.3%;小城镇发展速度较为缓慢,农村小城镇人口比重为19.7%,实现程度仅为19.5%。
(二)社会事业迅速发展
2009年,山西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发展实现程度为74.7%,同比提高8.9个百分点,从社会发展类主要指标的实现程度看,近年来,山西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和新农保试点工作的迅速开展,成绩突出,效果显著,广大农民普遍受惠。在2008年底,全省115个涉农县(市、区)就已全部覆盖,实现程度达到100%;2009年,全省养老保险工作进展速度加快,试点县由22个增加到27个,其中,17个县已列入国家试点县,参保人数达到75万,60岁以上的老年人每人每月领到的养老保险金也由上年的30元提高到55元,全省农村养老覆盖率实现程度达到53.6%,比上年提高了44.7个百分点;万人农业科技人员数实现程度为20.0%,与上年持平;农村居民基尼系数自2000年以来,一直处在0.3-0.4的合理区间,表明山西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是在不同收入层次农村居民收入普遍增加的基础上的提升,收入分配结构在合理区间内,其实现程度为100.0%。
(三)人口素质保持稳定
2009年,山西农村全面小康人口素质实现程度为10.5%,仍保持上年水平。其中,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5年,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6.2%;农村人口平均预期寿命71岁,小康实现程度为27.3%,与全面小康的标准仍有较大的差距。表明山西农村人口素质基础欠佳,特别是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与全面小康社会要求的目标差距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农业生产技术进步和农村可持续发展。
(四)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2009年,山西农村全面小康生活质量实现程度为65.8%,同比提高8.8个百分点。从具体指标来看,山西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7.1%,达到了小康要求的标准,实现程度为100%;随着农民收入的增长,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生活内容更加丰富充实,旅游、休闲等享受型和娱乐型消费增加,农村居民家中彩色电视机、电话、计算机的普及率大幅提升,农民生活的信息化程度迅速提高。2009年全省农民文化娱乐支出比重为7.11%,比上年提高0.41个百分点,实现程度达到100%;农民信息化程度为75.5%,比上年提高26.2个百分点,实现程度达到100%。居住质量和居住环境虽有所改善,但步伐较为缓慢。2009年,山西农村居民居住质量指数为34.2%,仅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其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28.4%,同比也只提高1.2个百分点,与小康建设要求相差甚远。在农民居住质量指数指标中,住房面积和结构两个指标发展较好,人均住房面积已达28平方米,95.0%的农村居民住上了砖木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住房,已基本满足生活需要,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村自来水供应、卫生厕所普及、住宅外道路硬化等指标值偏低。2009年山西农村使用清洁能源和卫生厕所的农户分别仅占10.0%和2.0%。因此,未来几年,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尽快改善农村居民居住条件将成为各级政府的重要任务。
(五)民主法制建设稳步发展
2009年,山西各级政府积极推进基层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健全村务公开和村民自治制度,提高了农民对村务公开的满意度。从监测结果看,2009年,山西农村民主法治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75.0%,在六个方面中实现程度最高。其中,农民对村政务公开满意度为76%,实现程度为70%,同比提高3个百分点;农民社会安全满意度为80%,实现程度为80%。
(六)资源环境改善任重道远
2009年,山西农村全面小康资源环境实现程度为32.4%,与上年持平。近年来,山西省各级政府加大了耕地保护力度,耕地面积逐年减少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2009年全省耕地面积变动幅度为0.1%,实现程度为33.3%,为近年来实现程度较高的年份。山西水资源缺乏,为在有限的水资源条件下保障社会经济的增长,山西实行最严格的节水措施,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节能降耗取得了一定成效。近几年,全省农业用水一直处于下降状态,万元农业GDP用水量逐年降低。2009年,全省万元农业GDP用水量比上年减少了334立方米,实现程度达到了小康标准;由于自然条件和历史的原因,山西森林覆盖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2009年,全省森林覆盖率为14.1%,实现程度仅为-36.6%。可见,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的情况下,加大植树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的力度,加强植被管理,保护资源环境任重道远。
三、推进山西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难点与问题 (一)农民收入可持续增长压力大。农民收入在全面小康建设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赋予的权重达20%。保持农民持续增收也一直是省委、省政府的重要工作目标之一。虽然近几年山西省在贯彻执行中央“一号文件”的同时,加大强农惠农工作力度,倾力支持“三农”发展,在落实国家各类补贴政策的基础上,又出台一系列惠农政策,扩大良种补贴范围,增加购置农机具补贴额度,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农村全面建设小康进程。但从目前形势看,农民持续增收难度较大。一是当前的经济形势仍有诸多不确定性因素,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影响依然存在,全省工业企业重组整合尚未彻底完成,一些地区尚处在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阶段,部分企业还在筹建之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资性收入的增长。二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和农产品市场价格的波动,使家庭经营收入保持稳定增长的难度较大。近几年,受原材料上涨和运输成本增加等多种因素影响,农资价格一直保持着持续攀升态势,农业生产成本不断增加,不仅抵消了部分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和粮食直补等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实惠,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三是农村产业化发展水平低,难以对农民收入的增长形成推动力。
(二)农村人口素质提升较慢。农村全面小康综合评价体系中,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第二位的重要指标,占有12%的权重。虽然近几年随着九年义务教育和“两免一补”政策的实施,省委、省政府也加大了对农村中小学教育设施的投入力度,但由于受农村贫困人口多、农民观念落后等因素的影响,收效甚微,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一直停留在7.5年,实现程度仅为6.3%,离全面小康还有93.7%的距离。要提高这个指标值难度很大,一是大部分农村中小学教学条件落后,缺乏必要的教学实验设备,加之教师整体素质不高,优秀教师匮乏,影响了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二是农村老龄化速度加快,农村较高文化素质的劳动力大量流向城市,农村大学生返乡就业的少之又少,农村平均受教育年限提升的难度加大。
(三)农村生活环境改善困难较大。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指标是衡量农村全面小康的又一重要标志,特别是居住质量指数居第三位,占到11%的权重。近年来,虽然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但由于山西长期以来农村经济相对落后,农村居民生活环境较差,特别是贫困地区较多,生存条件和生活环境依然十分落后。目前山西还有30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饮用自来水的农户有64%;使用清洁能源的农户只有10%;使用水冲式厕所的农户还不足3%,而这3项指标的全面小康标准分别是80%、70%、70%。因此,从根本上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尚需付出极大的努力
(四)农村城镇化水平低,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偏大。劳动力就业结构非农化和农村人口城镇化进程是反映城乡社会经济统筹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山西是个农业省份,农村人口比重偏大,劳动力就业不充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农村劳动力总量大且逐年增加;二是本地煤矿企业作为山西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的主渠道,经过治理整顿和重组整合后吸纳能力正在趋弱;三是城镇就业空间相对缩小,农村劳动力在城镇就业的难度相应增加;四是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就业能力比较低。测算结果表明,2009年,山西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仍高达39.6%,需下降4.6个百分点才能达到全面小康值;小城镇人口比重只有19.7%,该指标的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仅为19.5%,是仅有的4个实现程度在20%以下的指标之一。
(五)资源环境亟待改善。山西煤炭资源丰富,但长期以来过度的挖掘和无序的开采,已经给山西农民生活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有效耕地面积减少,空气严重污染,矿难事故频发,严重影响了全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如何有效地保护资源和环境,提高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山西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又一个难点。
四、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建设进程的对策与建议 (一)继续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加大对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的投入,增加农民收入。针对山西农村基础差、底子薄的现状,2010年省财政厅已拨付资金4.3亿元支持“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在加大财政支农力度的同时,还要将其长期化、制度化,确保一定比例的财政资金用于大型农田水利工程、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重大农业科研项目的建设。尤其是加大财政资金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力度,保护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一是对农村小城镇的建设要做出全面、科学、合理的布局和规划,搞好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聚集效应。二是要从法律上保护农民的权益,进一步优化农民就业的社会环境,杜绝低价使用农民工及同工不同酬的现象。三是加强并规范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提高其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增强农民的再就业能力。四要大力发展本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经济,为广大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三)加快农村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首先要加快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的建设,继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步建立健全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其次要加快农村教育网点的系统建设和合理调整,加大农村基础教育投资,保证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贯彻落实。第三要以农村改水、改厕为重点,加大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使农民获得最基本的社会福利,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济、学有所教。
(四)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首先要通过国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树立新的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发展道路,完成从“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向“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转变。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减轻资源环境压力,初步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经济体系。推进城乡一体化步伐,提高城镇化水平,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的协调发展。其次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按照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和产业化的要求,依靠科学技术搞好优势区域、优势产品布局、大力发展避灾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无公害农业和生态畜牧养殖业,培育有特色的优势农产品,逐步改变贫困乡村经济、社会、文化的落后状况,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第三要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全面提高人口素质,建立比较完善的优生优育体系、全民健身体系和医疗卫生体系,同时加强多种形式的文化教育和职业培训,逐步提高全民素质和综合竞争力。第四要合理开发和集约高效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建立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保障体系和重要资源战略储备安全体系,促进资源永续利用和全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上一条: 下一条:重庆市三峡库区城镇移民收入增长迅速 生活水平明显...
服务条款 联系我们 京ICP备05034670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责任编辑:Newshoo)
声明:本频道资讯内容系转引自合作媒体及合作机构,不代表自身观点与立场,建议投资者对此资讯谨慎判断,据此入市,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