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痛失今年部分IPO市场份额后,大投行近期开始以低价策略加入到中小IPO项目的争夺。
据知情人士透露,近期在争夺上海某拟上中小板IPO项目时,某大型投行以2500万元全包的超低报价震撼整个投行圈,而此前多数投行的报价均在5000万元以上。该报价创下同类项目的新低,业内惊呼IPO保荐出现了“跳楼价”。
无独有偶,另一家老牌大型投行近期亦开始放下身段极力拼抢项目。据透露,该投行近期在多个中小IPO和并购项目中均报价低廉,甚至曾在争夺某并购项目时报出了300万元的低价,远低于同业1000万元以上的报价。
痛失市场份额
自去年10月份创业板开板以来,大投行普遍执行了“以价补量”的竞争策略。
以中信证券(600030)为例,相关数据显示,其保荐的神州泰岳(300002)(300002)去年10月份IPO共募集资金18.33亿元,其中中信证券共获得保荐承销费1.21亿元,保荐承销费率高达6.6%。再以中金公司为例,据数据统计,其保荐的东方财富(300059)(300059)今年3月份IPO共募集资金14.2亿元,其中中金公司共获得保荐承销费1.09亿元,保荐承销费率亦高达7.68%。
在一定意义上,这种高价策略令这些大投行今年仍然获得不菲的收入。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10月26日,今年以来,中信证券实现保荐承销收入6.03亿元,中金公司则实现7.03亿元。
“如果从单笔保荐承销收入来看,大投行要相对较高,这源于大投行承销水平较高,取得的超募收入较高,也源于大投行本身的报价也较高。”投行人士指出。
但另一方面,这些大型投行却失去了一定的市场份额。据Wind数据统计,去年中金、中信在承销保荐收入上排名前两位,但今年以来,中金排名降至第四,中信排名降至第六;在承销家数上,今年以来至今,中信主承销8家,中金则主承销5家,排名分别为第9和第16。
对于大投行在今年的相对弱势,某资深投行人士指出,大投行做金融和地产项目有优势,但今年地产再融资多数熄火;此外,以往大投行在中小项目上报价过高也导致了竞争优势的不足。
相反,一些中小投行则由于很早执行了“低价策略”,从而大大提升了业绩。以兴业证券(601377)为例,数据显示,该投行保荐的鼎汉技术(300011)去年10月份IPO融资额4.81亿元,而兴业证券则仅收取保荐承销费800万元,费率仅为1.66%;在此低价策略影响下,该投行保荐承销业务收入由去年的0.28亿元快速提升至今年以来的1.03亿元。
长江证券(000783)研究员刘俊认为,出于考核压力以及稳定团队的考虑,是促使大投行从“以价补量”策略到“以量补价”策略转变的重要原因。
低价抢项目备战明年
在目前激烈的投行竞争中,高价延揽项目显然已不合时宜。据某资深投行人士介绍,“目前一个较为优质的IPO项目,至少会有5家以上投行参与报价。”
一个反映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另一个佐证是,近年来保荐机构和注册保荐代表人均呈现快速增加。据公开资料显示,去年年初至今,新注册保荐机构共有7家,截至今年9月底共有71家保荐机构;注册保荐代表人数量截至今年9月底突破1509人,仅在今年就增加217人。
某大型投行深圳分公司人士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坦言,除非是前期深度介入的项目,否则高价拿项目已变得越来越难,靠关系批条子拿项目阻力也变大。
在此情形下,为了快速储备项目资源,以应对明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大型投行开始纷纷汹涌降价承揽项目。
据资深投行人士透露,目前一些大投行在一些中小项目上的报价已与中小投行相差无几,甚至还要低,3000万元左右一单全包的报价屡见不鲜。
事实上, 从近期一些大投行的项目收费情况上就“可窥端倪”。以某大型投行为例,据Wind数据显示,该投行在今年9月份承销了一单中小板IPO,承销费率为4.5%,较该投行以往承销的多个项目有所下降。
业绩考核的压力是敦促大投行大幅降价的重要原因。刘俊指出,今年大投行业绩不佳已成定局,明年的业绩考核必将加强,目前大投行的降价潮意在为明年储备项目。
此外,为求实现团队的稳定也是促使大投行降价抢中小项目的一大原因。证监会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底,某两家大型投行的保荐代表人数量分别为80人和47人,而这两家大型投行今年以来至今已承销保荐项目家数分别为8个和5个。
“IPO项目较少闲置了大量保代资源,要想实现人员稳定,大投行必须要去抢项目来做,把通道塞满。”刘俊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