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户:主动回调是好事 李晶:A股具诱人风险回报_顶尖财经网

散户:主动回调是好事 李晶:A股具诱人风险回报

加入日期:2010-10-27 18:21:02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导 读:
  陈志武:西方吹捧中国模式是害中国 崩溃论有益
  万 鹏:3000点是个新的起点
  李 晶:A股具诱人风险回报
  陈德铭:美元失控正给我国带来输入性通胀冲击
  散 户:主动回调是好事 这样才更健康
  苏培科:中国对汇率战要有谋略

  陈志武:西方吹捧中国模式是害中国 崩溃论有益
  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整体经济规模扩大许多倍,并借此重塑国际大国地位。然而中国却未遵循西方、亚洲过去的发展模式,政治改革并未伴随经济改革发生。独特的中国模式引发中西学界讨论:西方式的发展模式是否已被中国颠覆?台湾《联合报》邀请刚出版《没有中国模式这回事!》一书的美国耶鲁大学金融系终身教授陈志武,与中研院政治研究所筹备处主任吴玉山,针对中国经济与政治制度等议题,展开对谈。
  台湾《联合报》10月25日文章】题:中国模式 带领崛起? 带往崩溃?
  问:有人说中国大国崛起,也有人认为中国即将崩溃,请问两位的看法?
  陈志武:很多学者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解读,有很大的误解,把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政治制度看成一种单变量的关系。
  中国的大国崛起,是在人口世界第一的优势上,以大量廉价的劳动力,通过模仿、加快工业革命的进程完成。相较于英国的工业革命,中国18世纪乾隆时代发生了勤劳革命--透过许多人贩卖廉价的劳力,抵消制度不利于市场之处。当勤劳高到一个程度,它可以代替制度的缺失,这也可解释中国这30年来的发展。
  中国这30年崛起的过程忽略了劳工权利,效率固然很高。但在下个阶段若要透过自主、创新的方式获得进一步发展,整个制度就面临改变的需要。
  吴玉山:中国的崛起只是在补课,以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历史大国,过去在特殊状况下坐到世界的后列,现在只是一个矫正的过程,坐回他原本应该坐的前列。
  陈志武:中国即将崩溃,是由于政治改革远远落后于经济改革所产生种种问题。但我认为中国崩溃的机会不是太高,这些问题在未来十几年不会使中共崩溃,但会形成压力促使中国改革。
  吴玉山:中国即将崩溃?这个问题有点问题,为什么要问中国即将崩溃,而不问中国即将改变?崩溃指的是经济解体或内战,我认为中国目前不会发生。但政治经济长期失衡所积累的矛盾、压力,可能改变中国政治制度。
  东欧和苏联共产政权解体时,许多人认为中国的共产体制也无法维持。没想到这20年来,这个以消灭资本主义为主要意识形态、全世界最大的共产党,控制发展了一个成长最迅速的新兴资本主义体系。把两种最不能想像的极端现象,放在一个国家之内,却还能维持稳定的状态,这是相当令人惊讶的。
  陈志武:许多人拿中国的渐进式改革和东欧的休克式改革对比,认为前者在社会稳定基础下获得快速经济成长,比后者以政治快速改革造成社会动荡聪明。我个人认为是过度简化的看法。
  俄罗斯人口有2亿,中国人却有13亿,人口劳动力的数量使得邓小平可以利用廉价劳动力吸引外资在沿海发展制造业,让人民尝到甜头后,支持政府的渐进式改革。
  问:陈教授最近出版新书《没有中国模式这回事!》,两位怎么看中国模式?
  吴玉山:今天中国的制度是走了一半,既非毛泽东式的极权主义加社会主义,也不是西方的民主法制加资本主义,而是夹在中间。学界争辩的议题是:中国现在这个状态究竟是残缺的、必须继续往西方那一端走去,还是就停在这里,因为这就是最好的混合制度。
  过去亚洲四小龙创造的亚洲模式,也是允许经济官僚调控市场政策、有违自由市场原则,却被认为是后进国家最好的模式。如今中国这种中间模式也被冠以中国模式之名,被认为是最适合中国的模式。金融风暴之后,许多西方学者对这种看法推波助澜,加上中国的自傲,认为中国模式可以让中国在21世纪成功超越美国。
  陈志武:中国模式和亚洲模式并不相同。台湾、日本都有一套政治上的制衡机制,抑制政府的权力失控膨胀,中国却缺乏此类制衡机制。金融风暴之后,过去一年中国政府的权力比起金融风暴前明显被强化。我担心大家对中国模式的赞美,会引导中国政府权力走回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状态。
  现在害中国最有效的方法,是吹中国模式有多好;而真正对中国社会有益的,却是那些推动中国崩溃论的学者。(新华网)


  万 鹏:3000点是个新的起点
  近期,随着上证指数成功站上3000点关口,市场恐高情绪逐步蔓延。而国金证券研究报告则明确提出,从中期来看,A股市场已经由前期的结构性牛市向更为全局性的牛市演进,上证指数3000点是一个新的起点。在操作上,风格对立将退居次要,均衡配置变得更为合理。
  国金证券指出,目前全球宏观经济从底部抬升的势头显现,经济向上的趋势正主导市场的正常化。从国际形势来看,美元贬值以及汇率战的阶段性减弱并不意味着流动性的紧缩。美国低通胀、高失业率的组合意味着美联储长时期的宽松货币政策,在美国经济趋势性走强之前,这种政策不大可能扭转,这决定了全球范围内充裕的流动性环境。而且,美国目前正处于或者即将迎来经济增长的谷底。随着宽松政策的实施,经济增长有望在明年上行,全球范围内经济仍然处于扩张阶段。
  国内方面,由于全球范围内经济政策的实施,经济下滑的幅度以及持续时间均缩短,中国经济已经从上半年的滞胀直接进入谷底,越过了衰退期。中国宏观经济在2010年三季度环比见底,并持续3个季度上行;同比数据在2011年一季度见底,并持续攀升的态势越发明朗。上周公布的三季度经济数据,已初步证实了这一点。
  国金证券还认为,国内流动性充裕的阶段仍在延续。上周央行意外加息,反映了近期宏观经济企稳和全球范围内通胀预期升温的现实。但是美国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制约了中国货币政策,国内加息并不具备持续性。预计国内信贷货币投放的季度分布将保持连续3-4个季度的充裕期,流动性充裕阶段将延续到2011年二季度。
  在A股市场的估值和业绩方面,国金证券认为,市场依旧具有吸引力。目前上证A股PE-TTM为17.2倍,考虑2010、2011年沪市A股上市公司业绩增长30%、20%的一致预期,对应2010年16.5倍、2011年13.7倍的预测市盈率,明显低于历史平均的21倍水平,上证综指仍有大幅上涨的空间。
  在投资策略方面,国金证券认为,考虑到市场已经由前期的结构性牛市向更为全面的牛市演进。因此,市场的风格对立将退居次要,均衡配置显得更为合理。从中长期来看,周期个股依旧有投资机会。而从短期来看,在外部推动力量减弱的背景下,结合估值吸引力,基本面的改善以及政策推动等因素,保险、煤炭、机械、汽车及部件、家电等行业前景向好。

 

  李晶:A股具诱人风险回报
  摩根大通中国证券和大宗商品市场主席李晶26日表示,A股市场具有诱人的风险回报。当前境外资投资者投资A股市场选择优先,而迷你QFII计划一旦实施,将有效扩大作为离岸人民币投资工具的产品组合。然而,迷你QFII计划最初的规模很可能较小。
  A股与H股的溢价达到1.6%。追踪A股与H股溢价的恒生A-H股溢价指数年内大幅下跌,10月初甚至跌穿93,但最终又回升至100以上。李晶说: A股市场具有诱人的风险回报。10月1日以来,上证300指数上升15.1%,较7月5日的低位2512点上升34.5%。中国自2007年12月以来的首次加息虽然会令国内市场迎来调整,但却消除了投资者的不确定性,可视为政府对经济增长充满信心的标志。我们认为短期内不会再次加息,而且相对于历史水平,A股估值合理。
  李晶认为,因A股与H股的估值越发贴近,全球投资者对境内市场的投资需求加大。然而,外国投资者直接投资A股市场的选择有限。
  对于迷你QFII,李晶表示,该计划将允许中资基金公司和证券机构的香港子公司,使用海外筹集资金代表外国投资者投资境内股票和债券。迷你QFII计划一旦实施,将有效扩大作为离岸人民币投资工具的产品组合。然而,迷你QFII计划最初的规模很可能较小。
  中国于2002年推出的QFII计划允许主要外资机构以有限配额投资于人民币计价证券。李晶认为,根据QFII计划发放予99家获批准外资机构的177亿美元投资配额,远远无法满足市场近期对中国资产的离岸需求。
  尽管不少市场消息指出中国政府将于国庆假期过后确定迷你QFII计划的细节,但香港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陈家强已否认了有关传言,指出该计划仍在国务院下属部委的研究之中。也有媒体媒体报道称,获准在香港募集人民币资金的内地证券机构和基金公司的子公司,将获得参与迷你QFII计划的授权。目前有6家基金公司和3家证券机构达标。迷你QFII产品的推出,需要获得香港证监会、中国证监会和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后。
  李晶表示,市场普遍预期迷你QFII投资工具的相关产品组合很可能向货币市场和长期债券市场倾斜。因此,对A股市场的影响可能会比表面看起来要小。此外,在香港的人民币存款目前仅为1300亿元,但已较4月底的810亿美元大幅增加。人民币存款突然大幅增加的部分原因是,在中国政府宣布采取更加市场化的人民币汇率机制之后,市场对人民币存款和资产的兴趣重燃。假设此类存款仅有一小部分会流向迷你QFII产品,而其中一部分流行A股市场,最多也只能产生温和的影响。
   迷你QFII最初的主要目标客户是出口商和在中国境外结算人民币,因而在境外拥有人民币存款的企业,其次才是投资者。迷你QFII旨在为境外人民币提供回报高于存款利率的投资渠道。李晶补充道。 除非公布正式指引,否则迷你QFII计划的透明度将非常有限。以往,QFII计划的配额发放一直摇摆不定,这意味着迷你QFII计划推出后将出现类似状况。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以上信息为分析师、合作方、加盟方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10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