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二晚,中国央行突然宣布上调银行存贷款利率。这是央行34个月以来的第一次加息动作,令相当多的投资人感到事发突兀,尤其让那些经常以“先见之明”、神机妙算自诩的机构和学者们大跌眼镜。
专家们的本次误判,除了有主观上专业分析的眼光太滥、研究能力与功底掺水、或者偶尔有看走眼之小概率因素以外,也不乏有一些客观原因。
首先,机构误以为中国央行不会有与美日央行货币政策不太协调的动作出现。国庆前后,日本央行突然减息,美国的伯南克高调宣称,美联储将实施二度“量化宽松”的措施。
作为全球主要经济体之间的货币政策,需要协调并大体一致的合理想像,导致A股中的机构和投资人也相信中国央行至少在近期内,不会有货币政策明确转向动作的预期,即不会有与美日央行的货币政策不太协调的动作出现。
其次,机构误以为当局不太会在GDP出现放缓之时出手紧缩政策。从今年二季度开始,全球经济将出现“二次探底”之说甚嚣尘上并博得相当的认同,也快速削弱国内因“保8”成功而难得出现的一丝自信,同样跟着陷入国内经济也将要出现“二次探底”的悲观预期当中。
其三,今年宏观调控政策的主基调就是“保增长、调结构和防通胀”。对应于货币政策的诸多目标而言,保增长与防通胀应该是很难两全的。众多机构的竞猜结果,是押注当局会选择“保增长”,所以才预测央行年内不会加息。
上周有内地一媒体对35家基金公司的基金周报进行统计,发现没有任何一家基金认为央行会加息。原因在于,基金经理们用对西方经济形势的观察,来判断中国央行是否应该加息,而不是基于对国内经济形势的研判来做预估。
猜测央行货币动作的动向与时点,本来就是一种难度极高、又有点类似于“算命”一般的游戏。因为几乎所有国家央行的行长每每在问及到此类敏感问题之时,往往都会是顾左右而言他,或者云山雾罩。
中国央行本次加息的动作其实并不大,但对全球金融市场的引导,似乎远远超过加息事件本身,这可以从这两天国内外媒体海量般的评论即可感受到。这种影响主要还是集中在投资人对国内外经济情势与现状的预期之上。
(作者为财经专栏评论员)
(责任编辑:sohustock)
声明:本频道资讯内容系转引自合作媒体及合作机构,不代表自身观点与立场,建议投资者对此资讯谨慎判断,据此入市,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