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突然加息 A股影响解读(操作策略)_顶尖财经网

央行突然加息 A股影响解读(操作策略)

加入日期:2010-10-20 8:00:43

此信息共有3页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导读:
  时隔33个月 央行重启加息
  央行历次调整利率时间及调整后股市表现一览
  加息意在抗通胀 央行后续策略受关注
  货币战似一触即发 央行加息并不突然
  加息不会打乱投资节奏 部分险资明年将加码股市
  央行突然加息 基金公司表示出乎意料
  加息措手不及 股市短期影响较大
  机构论剑 加息不改股市大趋势
  加息难遏大盘涨势 慢牛行情有望展开
  加息靴子落地 A股今迎考
  利率调升 周期性行业加速优胜劣汰
  加息强震袭来 行业板块抗震测试一览(操作策略)
  或受加息影响的上市公司及板块

  时隔33个月 央行重启加息
  今日起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
  就在市场的加息预期日渐减弱之际,时隔33个月,央行重新挥起了加息的大棒。这意味着央行在经过2008年的降息周期,与2009年的政策空白期之后,重新开始了一个加息周期。
  央行19日晚间宣布,自10月20日起,同时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调整后,存款基准利率升至为2.50%;贷款基准利率升至5.56%。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也据此相应进行调整。
  高企的CPI是触动本次加息的主要原因。这在市场中已经达成了共识。此前,兴业银行资深经济学家鲁政委就曾预计,如果9月份的CPI达到3.6%或者更高,则加息最快将在国庆节后第三季度数据公布前后成行。而据多位业内人士预计,9月份的CPI很可能超过8月份,达到3.6%。
  光大银行宏观策略分析师盛宏清认为,当前加息是一个合适的时点。他认为,负利率的状况已经延续较长时间,而随着CPI的继续攀升,通胀压力加大。但与此同时,GDP仍然保持高速增长,这种基本面的稳定有利于货币政策收紧。
  事实上,由于负利率的存续时间较长,一直使得单边上调存款利率的呼声很高,但此次央行并未采取非对称加息的方式。鲁政委分析认为,无论是为房地产退烧,还是致力于贷款资源的优化配置考虑,存贷款利率均应该同时上调。
  但值得注意的是,除基准利率外,一年期以上的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变动幅度并不相同,存款利率上调的幅度远大于贷款利率。一年以上的贷款利率调整幅度均为0.2个百分点。而存款利率则是按照年限增加而增加。其中,五年期的存款利率上调了0.6个百分点。这在以前是较为少见的。
  盛宏清认为,这种非基准利率的不对称调整,有利于适当压缩银行利差,将利润向居民户倾斜,保证存款人收益,有利于经济平衡。
  中国意外加息打压全球市场。周二美股开盘,道指、纳指大跌1%。欧洲主要股指也是无一上涨。国际大宗商品市场更是跌声一片,黄金、原油等跌幅达到2%。(.上.证)

 

   央行历次调整利率时间及调整后股市表现一览
 次数 调整时间 调整内容 公布第二交易日股市表现(沪指) 
12 2007年12月21日 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18个百分点 -
11 2007年09月15日 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 9月17日 开盘:5309.06点,收盘:5421.39点,涨2.06%
10  2007年08月22日 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18个百分点  8月23日 开盘:5070.65点,收盘:5107.67点,涨1.49%
9  2007年07月20日 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  7月23日 开盘:4091.24点,收盘:4213.36点,涨3.81% 
8  2007年05月19日 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18个百分点  5月21日 开盘:3902.35低开127.91 报收4072.22 涨幅1.04%
7  2007年03月18日 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0.27%  3月19日,开盘:2864.26 报收3014.442 涨幅2.87%
6  2006年08月19日 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均上调0.27%  8月21日,沪指开盘1565.46,收盘上涨0.20% 
5  2006年04月28日 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上调0.27%,到5.85%  沪指低开14点,最高1445,收盘1440,涨23点,涨幅1.66%
4  2005年03月17日 提高了住房贷款利率  沪综指下跌0.96%
3  2004年10月29日 一年期存、贷款利率均上调0.27%  沪指大跌1.58%,报收于1320点
2  1993年07月11日  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9.18%上调到10.98%  沪指下跌23.05点
1 1993年05月15日 各档次定期存款年利率平均提高2.18%;各项贷款利率平均提高0.82% 沪指下跌27.43点


  加息意在抗通胀 央行后续策略受关注
  有所侧重的货币政策最终还是选择了对抗通胀预期。19日晚间,央行宣布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这一行动,被认为是对即将于21日公布的9月份的CPI的预见性反应。
  市场预期3季度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将达到年内峰值,CPI同比增幅可能达到或者超过3.6%。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认为,考虑价格传导时滞,9月份CPI同比还有继续上升的压力。他认为,CPI将会在9九月份见顶,此后由于基数等因素将有所回落。但即使回落,在短时间内也难以降到一年期存款利率2.25%的水平之下。所以如果存款利率不动,实际利率为负或实际利率过低的问题将持续困扰中国经济。
  事实上,自今年5月份CPI同比增幅达到3.1%以来,市场对于加息的讨论从未停止。负利率及通胀预期也是当前市场关注的焦点。
  央行行长周小川近日在《中国金融》撰文时特别指出:在改革转轨时期,货币政策既要做到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又要根据一段时期内宏观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有所侧重。这暗示着货币政策必须有所侧重解决当前的突出问题。
  业内人士认为,CPI在见顶回落后总体仍将处于温和上涨状态。在这种预期之下,未来央行是否会连续加息?对此,业内人士的观点有所差异。有观点认为,由于此次加息的幅度不足以解决目前的资产价格泡沫问题,未来会有连续加息的动作。但也有观点认为,考虑巩固经济发展与结构调整的需要,连续加息不太可能。并认为,为防止国际资本的大规模流入,不宜连续加息。(.上.证)


  货币战似一触即发 央行加息并不突然
  似乎是又一次政策动态不一致,央行宣布自今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但其实早在预料之中。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复苏和再平衡的进程高度不均衡,即美国可能进入通缩,而新兴市场国家则进入通胀经济。虽然市场预期中国通过使用数量调控工具能够控制通胀,然而我们坚持认为,无论从CPI走势还是存款流动性的角度反映的通胀预期来看,通胀风险依然非常高,是数量工具力不能及的。适度的加息表明了反通胀的决心,适逢其时。
  美联储近期有关在必要时采取进一步宽松货币政策的表态,预示着11月3日的下一次美联储决策会议很可能出台大规模购买美元资产计划,以持续压低美元长期利率。至于此举对世界其他地区有何影响,似乎不在美联储的考虑之中。而事实上,如果说第一轮数量宽松(QE1)主要目的为挽救摇摇欲坠的美国金融体系,避免银行流动性过度紧缩,那第二轮数量宽松(QE2)更为隐蔽的目标就是针对亚洲贸易盈余国家,以类似经济暴力的美元热钱流动冲垮其缓慢名义汇率升值的护栏,从而改变金融危机以来汇率调整机制的国际协调相持不下的局面。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是,美国希望通过世界其他地区的通胀降低美国的债务负担,而后者则希望让美国陷入通缩,保全债权国利益。
  实施QE1接近两年的效果也表明,数量宽松在鼓动世界其他地区通胀方面更为有效。以至今年以来中国、巴西、印度等新兴市场国家,不得不适时出台紧缩政策来控制可能的经济过热。因此,如果此番重启QE2,美联储应越来越侧重于通过单方面的,竞争性的货币贬值来争夺日益降低的世界经济的总需求,即通过美元资金的流入新兴市场,推动物价水平和资产价格水平的上涨,从而绕开名义汇率的争论,达到降低美元的实际汇率的效果。由此看来,对于整个世界经济而言,QE2即意味着货币战。在美国消费主导的负债型经济结构依然如故时,财政政策会因进一步增加进口而效果大打折扣,QE2很可能成为美联储反衰退货币政策的又一次尝试。
  现在看来,出于货币政策实施的目的,通胀已超出了一种货币现象(弗里德曼语)的简单范畴,而是政治经济学意义上的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的博弈。危机中的再膨胀货币政策,就是执行债权人债务人之间利益的再次分配,改善债务人资产负债状况。但即使在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之下,通胀结果最终取决于两者之间力量的对比。以日本为例,1990年代初,泡沫经济崩溃,恰逢日本人口迅速老龄化,为保证老年人债权人的收益,整个社会更倾向通货紧缩。而目前其他国家名义汇率对美元升值的争执,则是在国家层面上的博弈。
  目前,就中国而言,不放松对人民币升值进程的控制和资本管制可能是比较有利的。首先,人民币名义汇率升值能否改善中美贸易不平衡并没有理论和实践上的支撑。仅从汇率变动而言,其影响全球贸易和资本流动的能力显然被夸大了,过去20年间,美元相对欧元、日元和其他货币的汇率(贸易加权)出现巨幅变化,但对美国的出口增长率或进口增长率并未产生重大影响。此外,牙买加体系事实上是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相混合的汇率制度。因而面对美国高额的双赤字和贸易逆差,牙买加体系只是软约束。一般来说,数量在先,价格形成在后,所以大幅名义汇率升值的倒逼机制能否有效,非常可疑。日本的经验表明,以升值降低贸易不平衡的方法是不成功的。贸易平衡的关键,还在于美国降低消费增加储蓄的结构性调整,而且其中的一项改革就应包括目前的国际汇率体制。
  其次,中国国内货币增速已逐步回落到正常水平,不过,巨额的热钱流入和外汇占款可能会形成强烈的通胀预期,进而形成资产价格的泡沫。根据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汇率的稳定性,资本的完全流动性只能三者取二的三元悖论,如果美联储的数量宽松失去控制,防护手段较少或金融市场开放的经济体将被迫调整,代价不菲;而中国利用资本管制和对冲手段来调节,应能更好地适应调整,可以保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汇率的稳定性。一方面是不受限制创造美元的权利,另一方面是政府严格的管制和动员经济的强大能力,货币战不会有胜者,但必将造成长期的全球通胀和资产泡沫。
  此外,还有一种可能。鉴于美国CPI构成中,居住类比重已占到43%,房地产市场的低迷压低了美国的通胀水平。所以,与其QE2通过曲折并充满不确定因素的传导机制,阻止美国陷入通缩,不如以新兴市场债权人的资本来托起美国的房地产市场。当然,这要涉及政治经济学了。此次加息,也可以从同样的角度来理解。(作者单位:陈光磊:瑞银证券研究部,王承基:人民银行研究生部)(.上.证 .陈.光.磊 .王.承.基 )

 

  加息不会打乱投资节奏 部分险资明年将加码股市
  上证指数站上3000点关口,作为股市生力军的保险资金,一边沉浸于节前抢筹低价蓝筹股的丰收喜悦,一边又开始未雨绸缪2011年的投资规划。而对于昨晚出乎意料的加息决定,多位接受本报采访的险企投资负责人持乐观态度,认为不会改变大盘中长期走势。
  每逢11月前后,都是保险公司定调来年操作风格之时。最近一直在开会,讨论明年投资思路。本报记者近日从上海、北京等地采访了解到,近期一部分保险公司和保险资产管理公司都在加紧制定2011年权益投资整体计划,鉴于对行情持续向好的预判,多数险企有意提高2011年的权益类(股票+股票型基金,下同)资产配置水平。
  我们内部认为,市场将逐步走出跨年度行情,因此我们考虑把明年的权益配置区间整体上调。一家保险公司投资部负责人告诉记者,他所在的公司2010年的权益配置区间大概在8%到15%之间,而2011年或定在10%到18%之间,而监管允许之内的上限则是20%。
  这是险企在对近期资金面、成交量、宏观环境等内外部因素做出分析研究后,综合做出的决定。目前多数保险机构对后市已形成一致预期,低价蓝筹品种因机构追捧而延续估值修复,被政策调控挤出的炒楼资金在赚钱效应驱动下将陆续转入股市,为后市发展构成一定支撑。
  多位负责投资管理的保险公司人士向记者表达了他们的观点。综合各方消息及我们的分析来看,近期股市新增资金大部分都是闲置资金,从楼市转出资金需要一段过程。也就说,真正大批量的楼市资金尚未流入股市。我们认为,一旦预期成立,外围资金将会大量涌入,增量资金的持续涌入将有助于夯实市场基础。
  至于具体点位,接受记者问询的多位保险投资人士笑言,这个很难把握得准。不过,他们坦言,鉴于估值偏低的蓝筹品种修复性上涨过程尚未结束,近期将持续看好低价蓝筹股,以及配置十二五规划受益板块中具估值优势的装备制造业。现在买债券还不如买银行股压箱底,一来估值便宜二来还有分红。另外,汽车、煤炭、钢铁等低估值行业也已被险企列入了优先配置行列。
  不过,在一片蓝筹看涨声中,也有一些保险公司投资部人士认为,当前周期性与主题性投资机会并存。市场在短期内大幅上涨积累了一定的获利盘,震荡向上是正常的市场节奏,在这样的节奏下,一些主题性投资机会又重新出现。因此在坚持周期性主线的同时不应该放弃主题性投资机会。在大盘蓝筹的带动下,市场底部将逐步抬高,中长期上涨趋势不变。当蓝筹修复性上涨过程到达一定程度后,市场热点可能还是会回归到成长性好的行业。
  对于昨晚央行宣布的加息决定,险资多持乐观态度。两位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投资部负责人向本报记者表示,考虑到对人民币升值的担忧,估计此次加息警示性作用较强,并不代表中国进入了真正的加息周期,预计连续性加息的可能性不大。他们认为,加息可能会抑制短线的火爆走势行情,但不会改变大盘中长期走势,对市场本身不构成趋势性影响。因此,保险公司的投资节奏不会被此次加息而打乱,短期没有抛售计划。(.上.证 .黄.蕾.陈.羽 .于.勇)

此信息共有3页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以上信息为分析师、合作方、加盟方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10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