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连阳紧急诊断:美元政治大框架下的牛尾巴市 一个长假,环球剧变。美元。日本。G7逼宫。大宗商品暴涨。这是历史时刻。 一理财周报报道,一周时间我不停的与机构投资者交流,大部分机构一夜间握手言和,恭迎流动性重塑牛市。就A股历史来讲,如此迅速的达成共识很少见。而这正是危险的,因为这样的共识如此粗糙。 提出将此一轮行情命名为牛尾市。在此,我采用与主流机构完全不同的叙述思路。 美元的商业模式和空前的侵略性 1982年拉美债务危机、1985年日本广场协议、1993年墨西哥危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1998年俄罗斯债务危机,而今年,美国为了对付不配合的欧洲,先引燃欧债危机把欧元基本摧垮,再转身拉起日本欧洲一起群殴人民币。 世界上,从来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兵不血刃的全球搜刮一遍。只有美元。美元的侵略性是史无前例的。 这实际上来自于任何国际储备货币的自我消解矛盾(俗称特里芬难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它依附于次发达经济体,又必须不停制造他国货币危机,以吃掉对方发展红利而强化自我信用。就像《暮光之城》的吸血鬼。 美元类似于大英帝国时代的黄金,英国掠取黄金的路径是直接的领土占领,而美元的路径是建立全球贸易体系。正是从这一角度,美国依靠日本和欧洲度过1980年代,解体俄罗斯和接纳东南亚国家度过1990年代,而最终强忍意识形态接纳中国入世顺利度过21世纪这10年。 反过来说,美元的商业模式,是不断接纳和扶植新兴经济体--以国际贸易体系掠夺之--以金融技术摧垮之。类似于虎毒食子,以上牺牲品无莫不如此。但它的危险,也在于它必须不断培育新兴对手。现在它遇到的是中国。 当下中美冷战的本质性追问 我们感兴趣的是,如此狠毒的美元商业模式,何以会酿成与大萧条并重甚或更重的金融危机呢? 美元霸权的根本性基石,是掌握全球最核心最尖端技术。美元的战略核心在于削弱全球技术储备能力,一家独大。 譬如,正是被广场协议击垮,日本失去了1970-1980年代初咄咄逼人的技术创造力,甚至对世纪末的信息技术浪潮失去知觉,日本原本一枝独秀的新能源技术竟束之高阁40年之久。而欧洲的整体技术进步近30年也非常缓慢;韩国近十年更几乎停滞。 某种程度上,美元体系是反技术进步的。它一方面削弱着对手的技术创造力,另一方面也使得美国进入了基于财富侵略,而对金融和商业技术的迷恋时代,制造了20年社会繁荣。这就是路径依赖。我们看到,目前的基础技术,多大仍然在吃当年美苏冷战的老本。 同样,美国人终于在近年新能源技术风潮中,感到恐慌。而美国人自己创造的网络技术,却没能继续形成信息技术的国家优势,真正的信息技术革命现在才刚刚到来,而美国的挑战相当大。 美国一手扶植起来的中国,经过32年高速发展已具备被美元剪羊毛的全部要件,无论是成就还是漏洞。实际上,从2004年以来美元政策和美国金融动作与此前每一轮偷袭如出一辙。唯一的区别在于,2007年开始发动的全球烈性资产大泡沫,最终因为美国自己爆发危机而折戟沉沙。而次贷危机的爆发本质,是因为美元霸权主义对全球基础技术进步的抑制,同时也抑制了自我更新能力。 中国过去两年可谓惊心动魄,而经此一役,美国已经失去了一次性偷袭中国的最佳战机,且强化了中国的金融技术。而目前,由于在转型期技术(如新能源、信息技术等尤其是能源技术)美国对中国并无压倒性优势,这从根本上决定了中美从2010年开始的货币战争,是一场史无前例的持久战,双方同时面临危机与争斗,这与日本当年根本不同。这就是中美货币战争的本质。 而本次战争,美国面临新问题。由于中国的进步带动了相当大一部分新兴经济体(实际上这也是美国扶持的结果),比如金砖四国;同时美国此前的金融侵略损人太多。而汇率环环相扣,问题变得前所未有的复杂。国家与国家之间面临着新的立场选择。正因为此,10月G7围攻人民币时,G24集体不买账。 因此,本次中美对决有着货币冷战的气息。这将构成此后中美乃至全球的新秩序。而它的基本框架,既决定了人民币的升值需求,也决定了美元的升值需求。时间周期将变得更扑朔迷离。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下的牛尾市 上面从美元大框架下做了定调。还需要中国的历史环境做更贴近的分析。 许多人拿日本当年来说中国,但日本有两个,拿1970年代前后则是大牛市,拿1980年代的日本则骇人听闻。有识者可去翻看券商对人民币、房地产、消费等领域的研究报告。 从1955-1973年,日本以9.1%的经济增速持续了19 年,后来面临了一系列的要素增长的限制。主要有人口,资源,贸易等。1970年代日本之所以能顺利转型成功,其工业技术此后一度独步全球。这主要在于1960年代在人口红利上升期就实施了收入倍增计划,因此内需培育早,可对冲出口下滑风险。货币环境上,美元刚刚脱离布雷顿森林体系,无暇立刻实施攻击。而1980年代面临的是资产价格制约,也就是系统性的问题了。以房地产为首的资产价格暴涨,并最终硬着陆。值得注意,日元升值1倍日本并没有出现大问题,直到5年后城市化基本走完才酿成大祸。这是因为当时的日本因为1970年代升级已经掌握制造业核心技术和定价权,且因东南亚和中国尚未起步,而具有广泛的成本和价格控转能力。 而当下中国,既有前者的资源要素危机,也有资产价格危机,是为两罪并罚。这其间隐藏着的重大掣肘,使我得出与主流观点迥异的看法。 就产业升级而言,中国必须要降低出口,升值人民币改造传统行业,但一旦升值,中国将面临众多新兴经济体的激烈竞争,因为中国制造业基本没有核心技术、核心品牌,也就没有话语权。而其,因为实质内需(大量内需是由畸形的房地产制造的)的羸弱而没有对冲空间,于是,我们看到最近中央学习当年日本,推出收入倍增计划。 但是我的分析竟要使我对此持反对态度。因为房价先涨再收入倍增,与收入倍增再涨房价,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结局。 当年日本的收入倍增计划是财富转化为资本,作为要素投入,进一步拉动内需。而此时中国推出收入倍增计划,财富将极难转化为资本,基于制造业上述原因,资本投入的边际产出目前已不断降低,相反资产价格如火如荼。收入将立刻投入到财富游戏之中,买房买股买黄金买大蒜,加速资产价格的全面崩溃。 但我们是不是因为投鼠忌器,就必须相顾垂泪?答案是否定的。就全球资本链来说,中国仍然拥有相对的红利--待城市化的落后区域仍旧很多,中国的政治经济制度还有释放空间,中国在技术创新上仍旧处在上升通道,而虚惊一场之后,中国已经学会了控制地产泡沫。 所以,更为安全合理的战略可能是,缓行财富分配路径,打开制度红利(进一步制度改革)和区域红利(进一步开发中西部,城镇化),激活民间投资和资本投入效率,同时大力扶持技术创新,吸纳流动性。这些红利,作为新兴经济体来讲,是资源和制度优势的最后一环。这是我们提出的一个中心。 反过来看,美国走出危机的可能性有三种:通过进一步刺激手段拉动经济、美元贬值进一步向中国等出口资本和部分技术、在新技术领域有突破性进展。 中国的底线是资产价格不能崩溃和人民币不搞休克疗法,代价是部分升值和经济衰退。而美国的底线是美元不能暴跌太狠及出口不能再萎缩。正是在这个双边框架下,中美货币战是刺猬战,一个要空间,一个要市场。总体美国强势,人民币升值和制造业衰退是两个基本点。 实际上,10月大蓝筹的大涨,实际上是从2319以来的周期性二线蓝筹估值修复历程的继续,其背后体现的正是上述逻辑,中国的区域新战略正拉动二次去库存的较快完成。因此,此轮牛市实际上是从2319点开始的。其性质契合波浪理论中的从2005年以来A股牛市大C浪。 而我们提出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将目前行情定义为牛尾市。(.理.财.周.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