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5日,新闻发布会一结束,陈川平就准备快步离开,即便记者提到了他曾经的得意之作——太钢不锈(000825),他稍显严肃的脸上难得地绽放微笑,但脚步却并未停留,礼节性地招呼了几声,就进了电梯。
从1982年8月来到太原钢铁公司机械厂铸铜工段任技术员,并累迁至太钢集团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太钢集团”)董事长、兼任太钢不锈(000825)董事长,陈川平一手将太钢集团打造成了年产能逾300万吨、全球规模最大的不锈钢企。陈亦因此于2008年1月当选山西省副省长。
但陈川平参与的这场发布会,与不锈钢并无关系。1月5日,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能源局和山西省在北京联合举办的这场会议上,陈川平仅“技术性”地通报了山西煤炭重组的工作进展,反而是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吴吟的表态更加引人侧目:能源局已经向国务院上报文件,要在全国加快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不只是要提高煤炭产业集中度,实际上,我国所有的能源技术产业都应该朝着‘寡头竞争’的模式发展,也就是少数比较大的企业应该占有比较大的市场份额,石油和电力也是如此。”
在被称为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果”的晋煤兼并重组整合工作发布会上,陈川平通报的关键数据有:截至目前,山西省重组整合煤矿正式协议签订率达98%;兼并重组主体到位率达94%;采矿许可证变更已超过80%,未变更的“春节前要全部到位”。
但在晋的浙江煤老板们大多数还在等。已经正式签约的在等补偿款何时能拿到手;没有签约的等重组主体企业来找他们谈,更奢望着山西省政府答应他们之前提出的由浙商自己进行重组的要求。“现在没什么进展,还是老样子。”一位煤老板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
大同那些被炸掉的矿还是无人理睬,由于浙商在大同投资的煤矿大多规模比较小达不到整合条件,只能被关闭。记者了解到,大同市浙商投资的煤矿近60家,约总投资70多亿元,其中只有9家有资格被整合,其余均已被关闭,“没人理,一分钱也拿不到。”
在另一个浙商投资比较集中的地区宁武,整合的进展也让这些煤老板颇为不满。“浙商中已经有三座煤矿和潞安煤矿集团签了正式协议,但是没有得到兑现,钱还拿不到手。”一位浙江煤老板说,而他对这种状况似乎也能理解,“人家(指潞安煤矿)说的也有道理,他们说其他都还没签,如果把钱给了我们,压力很大。”他所说的“他们”是指另几家山西省的国有煤矿集团和其他小煤矿,记者了解到,这个地区的整合有多家主体企业参与,这就造成了大家的互相观望和犹豫。
可要命的是,现在其他主体企业的谈判热情似乎并不高,“可能是看到潞安集团和这几家浙商签订的价格还是比较高的,所以就拖着,但我们拖不起啊,我们的证照全部过户给他们了,却只能住在宾馆天天等他们。”前述煤老板告诉记者,那几家已经签约的浙商煤矿估价还是可以接受的,他们都是年产能30万吨的矿,价格在1.6亿元到2亿元之间,这个价格相比原来的投资损失不算太大,他们就想拿钱赶紧走人,去别的地方寻找投资项目。但“煤老板”们暂时还拿不到钱。
按照协议里的约定,协议签订7个工作日内,应该付款40%,在进行完实物交接之后再支付30%,而证照过户之后再支付20%,剩下的10%应该在一年之内付清。
“如果证照不给人家也不行,人家会说我不要了,县政府也不理你了,你的矿扔在那里也不能生产,几亿元的投资不就完蛋了吗?另外我们的证照基本都是2009年年底就到期,到时候省里也不给换,同样是死翘翘。而且他们说看你表现,我们怎么敢不给呢?”上述煤老板说。
另一位煤老板告诉记者:“虽然证照已经过户了,但是我们没拿到钱不敢走,主体企业也无法进驻,复产自然还无从谈起。”他现在住在大同,还在守护着那座已经不属于自己的煤矿。
而陈川平透露,山西省2010年还将加快煤炭重组工作力度。除春节前更换百分之十几的未变更的采矿许可证外,近1400座小煤矿要在2010年关闭,近600座煤矿要进行改造、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