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皮:加息吧 李志林:四大利空传言 花荣:考验持股者_股票_证券_财经

水皮:加息吧 李志林:四大利空传言 花荣:考验持股者

加入日期:2010-1-23 10:37:51

此信息共有3页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导读:
  水皮杂谈:晚加不如早加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贺宛男:高价发股七宗罪
  应健中:股指期货难以大众化
  李志林:四大利空传言暴露机构低位换仓意图
  花荣:考验持股者的时候到了
  桂浩明:市场何以对利多麻木对利空敏感
  王利敏:如果周末没有加息消息大盘可能企稳
  姜山:春季行情或会戛然而止
  李大霄:看好股市 这是百年难遇的机会
  尹中立:基金这次可能出现集体判断失误
  谢国忠叫板CPI同比降0.7%:现实通胀可能更严峻
  
  水皮杂谈:晚加不如早加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美元走强的背后可能是欧盟经济的两次探底;中国央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可能只是为了对冲流动性;创业板泡沫破灭的契机可能就在股指期货提出之时。
  经济生活是错综复杂的,眼见为实有时不见得就是真实的,否则也就没有本质上这个概念了。
  国家统计局公布CPI数字之后,市场反应迥异,数字全年为-0.7%不出意料,让人意外的是12月份为1.9%,而且不光CPI的数字增幅迅猛,即便是长期滞后的PPI的数字增幅也相当的可观,12月份居然为1.7%,和CPI仅相差0.2个百分点,大有后来居上领涨之势。
  如何看待CPI和PPI的增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投资者却不得不高度关注,因为不同的解读不同的结论会导致不同的政策选择,从而会对市场甚至中国经济的走势形成不同的影响。
  在水皮看来,CPI的走强既有偶然,也有必然。偶然的因素在于12月份天寒地冻导致农副产品的供求短期发生波动,价格上涨过快,而涨价的CPI中吃的权重过重,反应过于敏感;必然的因素在于2008年的基数相对偏低,当月的增幅不过1.2%,在相对偏低的基础上有1.9%的增幅,不值得大惊小怪。同样的原因,外贸进出口在12月达到32%的惊人增幅也不能说明中国的出口又迎来了春天,欧美的经济其实并没有摆脱二次探底的威胁,更何况还有一个年底的圣诞季节性因素,就此判断中国经济可能走上过热的老路难免有点轻率,就此改变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也是不负责任的。
  不过,未雨绸缪也是必要的,宏观调控既然是一种逆向调控,那么就要打出一定的提前量,要有点逆潮流而动的勇气和魄力。
  中国经济过热吗?
  从2009年的全年数字看,GDP为8.7%,虽然比8%高出不少,但是距离9%还有点距离。经验数字告诉我们,GDP超过9%,经济有可能过热,但是如果分季度看,我们会发现,一季度是6.1%,二季度是7.9%,三季度是9.1%,四季度是10.7%,四季度的增速已经和2008年的一季度走平,而CPI虽然全年依然是-0.7%,但是从最低点的2009年7月-1.8%算起,半年之中逐月上升,11月由负转正为0.6%,12月已升到1.9%,高低相差3.7个百分点,经验数字同样告诉我们CPI超过4%,所谓的通货膨胀才会变成现实的压力。
  这就是我们面临的情况,加息有加息的理由,不加息则有不加息的理由。
  那么加息是否就一定意味着货币政策从紧呢?如果从紧的话,是不是又意味着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说一套做一套呢?流动性会不会就此流失了呢?
  早年间,水皮曾经有过一篇文章,题目叫加息的过程就是牛市的过程。中心意思就是进入加息周期的前提是经济景气上升,公司业绩受此影响也同样处于上升通道,而业绩的提升恰恰是股价上升的前提,也是最可靠的根本。和现在不同的是,处于加息周期的货币既不叫宽松也不叫从紧而叫稳健,现在争论货币政策叫什么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看货币的投放量究竟有多大?
  2008年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信贷增量当年是4.9万亿,2009年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信贷增量是9.6万亿,2010年从已经披露的信息看,信贷增量会在7.5万亿左右,增幅达到18.75%,这个增量对于现实经济的需求而言是足够的,流动性不会受到影响。如果信贷规模确定的话,那么,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也好,加息也好,更多地侧重的是规模控制下的结构的调整,或者是行业的或者是地区的,或者是金融机构的不同性质。在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上可以考虑排除农信社,那么在加息上就更可以考虑不同地区资金量的需求、不同行业目前投资冷热的状态,比如房地产的信贷,而在信贷规模一定的情况下实行差别加息,即存款加的少,贷款加的多的话,那么加息的直接效果就是在控制了相关行业过热投资的同时又加大了银行的利差收入,对银行股构成直接利好。
  如果一定会加息,那么晚加不如早加,即便是利空也是一天出净;如果是利好,那么也早一天让市场放心;如果是暴风雨,那么不如来得更猛烈些吧!


  贺宛男:高价发股七宗罪
  对高价发股的质疑从来就有,但去年6月新股发行开闸以后,在市场化的大旗下,抢钱般的高溢价发股可谓史无前例。有统计显示,发行市盈率从去年6月的32.9倍一路上升到12月65.45倍;四批上市的创业板公司更是从第一批56.6倍,第二批76.48倍,第三批78.11倍,直到第四批88.62倍;与此同时,主板大盘股也不甘落后,一个典型例子便是,行业质地相近的中国南车2008年8月发行时市盈率15倍,而去年12月发行的中国北车则飙升至43倍!
  高溢价发股已激起公愤,笔者归纳至少有以下七宗罪,而且宗宗非同小可。
  (一)、中国股市正在成为最快速的造富机器。据不完全统计,不到100天时间,仅创业板已经制造出142个亿万富翁,甚至还有年仅13岁的千万富翁。都说房地产暴富,可比起新股上市来那是小巫见大巫,一个上市额度在手,亿万富翁唾手可得。
  (二)、大量超募,巨额资金闲置甚至被挪用。对超募现象包括笔者在内已多有抨击,这里不再赘述。
  (三)、既然发一次股就可以轻松登上富豪榜,必然加速排队上市。近两三个月来,发审委几乎是一日一审,发行市场上更是一日三、四股,今年一月发行新股35只,募资愈400亿元,创历史之最。如果照此速度全年IPO融资将超4000亿元,为去年2020亿元(已经是大跃进了)的2倍,市场对此已不堪重负。
  (四)、一级市场高价发股,严重危及二级市场,日前中国化学、中国北车等频频破发,创业板的星辉车模也危在旦夕。也许有人会说,破发是常见现象,市场化发行就是要让一级市场同二级市场接轨,此言大缪。大熊市中破发情有可原,国际市场破发也司空见惯,但中国的发行市场还带着很深的计划痕迹,新股是稀缺资源,目前宏观经济又正处高增长、低通胀蜜月期,当一级市场成批制造亿万富翁之时,二级市场却频频破发,大批股民被套,这难道就是我们要的市场化发行吗?
  (五)、发行人、保荐人、创投股东几位一体,一些券商(如中信证券、海通证券、国信证券等)既是主承销,又是一年后即可抛售的创投股东,王婆卖瓜自卖自夸,这既是新股价格不断抬高(尤其是创业板公司)的重要原因,也有内幕交易之嫌。
  (六)、一两年后将涌现限售股抛售潮。几天前上海证券报有一篇给我一个不抛的理由的文章,读来让人心惊肉跳。该文提到,有一位民企老总,近一年来减持六、七次,每次减持都要被股民痛骂一番,但问题是,这位老总对自己公司的心理价位才6元左右,现在已炒到20多元,也就是说,原本需要经营5年以上才有的回报,如今唾手可得,于是乎一个字:抛!是啊,你不让我抛,总得给我一个不抛的理由吧。这还是两三年前发行的20-30倍市盈率的中小板股票,到了明后年70-80倍发行的限售股可以流通了,那时就不是经营5年,而是20年、30年都不可能得到的高回报一夜降临,只要是人,能经得起这样的诱惑吗?
  (七)、靠高溢价垫高公积金的高送转难以持续。目前正值年报季节,一批高价发股公司因拥有巨额公积金正流行高送转,股价也越炒越高。其实高额公积金全是股民创造的,无非是蜻蜓吃尾巴、自己吃自己而已,把这点老底吃光了啃光了,还剩下什么?(金融投资报)


  应健中:股指期货难以大众化
  已空转了3年多的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再过3个月要热闹起来了。厉兵秣马3年多的各类期货公司,也有饭吃了。等开盘锣声响起,会不会像股市那样成为大众化市场,目前看来好像还很难。
  股指期货入市门槛50万元,金额并不大,与做黄金、钢铁、豆粕等期货品种不同,做股指期货的肯定是股民。现在股民开户数有1.5亿之多,但据中登公司2009年12月底统计,两市83.47%的账户市值在10万元以下,13.76%账户市值10万-50万之间,这意味着97%左右股民与股指期货无缘。符合条件的只有将近3%也就是450万个账户。考虑到个人可持沪深股市账户,股民充其量也就7000多万人,因此可参与股指期货的约200万人左右。200万依然庞大,全国做期货的也就区区几十万,绝对是小众市场。
  中国股市尽管队伍庞大,但还是以中小投资者为主体,市值只有10万以下占83%的投资者,其风险承受能力是比较薄弱的,在市场上输不起,提高开户门槛实际是对这部分投资者的保护。期货市场的功能,是放大杠杆让博弈者到市场冲浪,赚钱是放大的,赔钱也是放大的,股票被套可以放着,以后总还有机会,期货则有时间限定,方向做反就要承担资金血本无归的风险。您要让一个人暴富,劝他去做期货、您要让一个人破产,也劝他去做期货。
  至于可参与股指期货的约200万合格对象中,是否要做由自己决定。现在大户中有人跃跃欲试,实际上股指期货对资金管理能力要求很高。如果一个不算大户的正好有50万资金,符合开户条件了,奉劝您还是别趟这浑水,在股市50万变100万并不难,在股指期货中方向做对也许很快就会达到这目标,一旦方向踏错,你就光屁股回家吧,再要赚到50万本金,那先去打工吧,没了本金在股市就没了机会。如果有500万,那可拿50万去做做,输光也无妨,但与其拿50万元去玩玩,还不如花50万到世界各地玩玩,可绕地球一圈。如果您有5000万,那拿50万来做股指期货也太少了,即便方向做对赚了一倍,对您的总资产的贡献率也微乎其微,这个级别的人赔得起,可以将股指期货作为博弈战场。(新闻晨报刊)
  

  李志林:四大利空传言暴露机构低位换仓意图
  李志林(忠言)
  为什么去年11-12月份市场还是一片创新高跨年度行情的看多声,而元旦后却变成了1季度没有行情的看空声?为什么本周四一天内,一下子有四个利空传言(即所谓一月剩余时间禁发贷款,所谓1月21日起调高印花税,所谓1月22日(周五)起央行将宣布加息,所谓去年保八任务虽然完成,但1月20日公布的经济数据是利空)能通过网络和手机短信传遍整个市场,造成连续暴跌?
  我认为主要是以下几个原因:
  这首先与基金去年第四季度满仓并误判市场有关。当时基金和市场多数投资者一致认为,有创新高跨年度行情,以致仓位高达90%左右。但此梦想被管理层的超常规扩容和突然调高存款准备金率所打破。于是,就由原先的先往上做改为先往下做,打出下影线。同时,年终结账离场机构,也需要通过砸石化双雄等大盘股,造成指数暴跌,获取再度进场的机会。而四大利空传言便是往下做的最好帮手。
  其次,是基金换仓的需要。原先基金重仓的大多是大盘股,但由于股指期货效应大打折扣和银行股巨额再融资压力,基金只能换仓到中小盘股、高科技股、世博等区域概念股,先做年报行情。而只有靠四大利空传言,才能造成指数和中小盘股一起暴跌,机构才有低位换仓的可能。
  再次,周期性震荡显示了主力的做市商操盘手法。打开日K线图,人们可以发现:9月1日2639点-9月29日2712点-11月2日2923点-11月27日3080点-12月22日3039点-1月23日3062点,这六个底部间隔的时间都是19-22个交易日,即1个月时间。每一个底部都是靠制造利空传言引发暴跌而实现的。这表明,随着基本面的变化、市场流通盘扩大、扩容加快、基金重仓和市场流动性的不足,主力机构无意也无力单边往上做,只能采用做市商的手法,即在箱形区域频繁制造震荡、高抛低吸,以曲线延伸直线,拓展个股收益。
  最后,主力做盘的需要。利空传言最能让市场恐惧,逼投资者交出手中的筹码,减轻仓位,加大空头队伍,降低指数水位,从而使主力能利用1月20日后扩容相对宽松期,抓紧做春耕行情。
  市场由去年底一致看创新高、跨年度,到今年1月一致认为上半年没有行情,这正构成了冬播春收的条件。都认为1季度没行情了,行情反而会突然降临。投资者应作好在3050-3250点区间做来回震荡、高抛低吸的准备,主要通过捕捉高科技、高送转、世博等区域热点个股的超大盘涨幅的机会,来实现春收的目标。(本文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企业与经济发展研究所所长、博士) (上证)


  花荣:考验持股者的时候到了
  在股指与多条重要均线集于一点之时,在时间之窗暗示大盘突破的日子,在资金面实际调控措施和传闻等多项因素的作用下,本周大盘选择了突破性的走势。不过,这个突破是小型的反向突破。本周五个交易日,四根小阳线,中间一根大阴线,不过这已经使得周K线收阴。沪市指数在去年八月份见大顶后第五次跌破120日均线。用网民的话来说,小小的考验持股者滴时候到鸟。
  本周市场主力的动向还是比较活跃的,做多的做空的都是这样。做多主力攻击的主要目标是与题材消息面有关的区域性板块,最为典型的是上海世博概念股、重庆板块、皖江系板块、海南板块;空军轰炸的目标是前期涨高的电子通信科技股、券商股、中小板、创业板、地产股蓝筹股指标股和药业股争夺激烈。从涨跌操作手法来看,大部分公募基金和半数的游资在做空,私募观望的较多。
  影响本周市场的关键因素是消息面的恶化。一方面是银行信贷的实质性控制措施,另一方面是前期清仓主力制造的利空传闻,虽然有些消息只是个传说,但是传说中的英熊可能更加可怕!周边股市的下跌也对沪深股市造成了心理冲击,到底是A股拖累了周边股市,还是周边股市拖累了A股,是个说不清楚的东西,能说清楚的是:凡能够连续被拖累的市场本身就具有下跌的需求。
  股市善变的是脸,股民善变的是心,但股市的核心操作策略不能变。
  周五市场的经典技术特征是:大盘成交量维持中性,均线系统位于良性,k线系统中性,指标系统处于恶性,扩容速度适中,主力活动迹象趋坏,券商研究报告多翻空,机构与老股民心态谨慎,新散户和年轻股民依然激进。
  综合评价:本周的调整尚属于健康范畴,它为春节前红烧牛尾巴奠定了空间,关键是要控制好仓位,在动作快的前期下波段把握好选时选股行为,春节的战术要求是又好又快。按照前期的指数波动规律,下周初的指数是一个良性点,不知道这次是不是还是这样。在实战细节上,继续观察世博概念、重庆板块和年报公布的时间节奏,新增观察板块为银行板块。
  

此信息共有3页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以上信息为博客会员、合作方、加盟会员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04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