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峰
作为“中国制造”的典型,东莞正在试图改变“为他人作嫁衣”的局面,着力打造自己的“总部经济”,实现产业的升级换代,而这需要它补足多块短板。
“东莞的产业转移不是企业转移,主要是把加工环节的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出去,而要把总部经济的内涵留下来。”在昨日的“东莞总部经济发展论坛”上,广东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惠武如此表示。
在当天的论坛上,有16家东莞企业通过了《东莞市总部企业认定暂行办法》(下称《办法》)的审核标准,成为首批总部企业。中国总部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赵弘坦言,这16家企业中有好几家还是第一次听到,这说明东莞总部企业的品牌影响力普遍局限于东莞,还未走向全国,建议东莞走专业化、特色化的总部经济道路。
目前东莞已经拥有13个广东省技术创新专业镇,以虎门服装产业为代表的镇街特色产业在全国都具有相当的知名度,32个镇街普遍都拥有一到多个支柱产业。
李惠武认为,东莞发展总部经济的路径应该着力专业镇的产业基础,把本土民营企业培育成总部企业的主体之一,另外要加快港台外资企业的转移升级,把总部经济内涵的研发、营销等留在东莞。
去年6月,东莞出台了《关于鼓励总部经济发展的工作方案》和《办法》,鼓励国内外企业在东莞设立总部。传统镇街南城、莞城和四大园区松山湖、虎门港、东莞生态园、长安滨海新区都剑指总部经济基地。
但赵弘认为,强大的镇街经济不代表强大的城市竞争力,镇街经济到了一定阶段需要形成合力。东莞32个镇街已经形成了“星星点火”的局面,但当前需要的恰是摆脱“小诸侯”的经济格局,构建城市中心总部经济来充当“一轮明月”。
其实,珠三角区域内,广州、深圳、佛山等城市近年来不约而同地都提出了发展总部经济的目标,尤其是深圳,已经逐渐实现了传统制造业的转移迁出并且构建了金融总部经济的雏形,而夹在广深之间的东莞在去年提出发展总部经济时并不被看好。
“东莞这个城市的转型,实际上代表了‘中国制造’的转型。”赵弘认为,东莞从加工制造业为主到向总部经济的探索,在全国都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东莞面临的挑战是需要补足生产性服务业的短板以及在人才资源上的缺失等等,出路则在于依托产业优势进行提升,改变纯加工生产基地的模式。
声明:本频道资讯内容系转引自合作媒体及合作机构,不代表自身观点与立场,建议投资者对此资讯谨慎判断,据此入市,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