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则从香港刮来的本周五加息27个基点的传闻,在周三重创了股市。两市股指分别大跌3.25%和2.93%,上证综指连续击穿5日、10日、20日以及60日均线,半年线支撑面临严峻考验。
加息的传闻是根稻草,强势市场越加息越涨,弱势市场见不得半点风吹草动。加息是近期货币紧缩政策的一个尾声,在央行净回笼资金、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之后,连续两次上调1年期央票中标收益率,二级市场超过2%,说明市场资金开始收紧。这确实是加息的重要信号,当然,央行不见得就此加息。
危险的不是加息,而是隐藏在加息背后的通胀。通胀无牛市,因为通胀是实体经济糟糕的标志,它说明企业无法消化增加的成本,只能转嫁给消费者。
世界分成两大区域,通胀区与非通胀区。新一轮通胀风从澳大利亚刮到印度、越南,又刮到伦敦。1月19日,英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12月份CPI升幅达2.9%,远高于英国央行2.0%的目标水平,高于分析师的预期0.4个百分点,11月份CPI升幅仅为1.9%。
中国情况同样严重。按照宏观经济学家宋国青的推测,“估计年末的通货膨胀率会超过3%,甚至有可能到4%,还有一定的可能超过5%,就跟2004年、2007年差不多。”如果贷款数据保持预计的七八万亿不变,那么今年通货膨胀率很有可能超过4%,超过了3%的警戒线。
相比而言,美国情况稍好,通胀战火没有蔓延到美国本土。2009年12月美国CPI环比上升0.1%,同比上升2.7%,均低于预测0.1个百分点;而欧元区12月环比上升0.3%,同比上升0.9%,均符合预期。站在美国的立场上,他们希望其他国家吹出更多的资产泡沫,以缓解美国金融机构与资源性企业的燃眉之急。事实上,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已经让他们很少有余地大肆挥洒泡沫了。
这是个货币困境,也是对于货币救市论者的沉重打击。在发放了天量货币之后,全球拯救了华尔街大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拯救了中国央企的赢利水准,拯救了澳大利亚与巴西的矿主,却没有能够拉动民间投资与消费。也就是说,货币发放之后并非一视同仁地抬高所有的水位,只是单向度地对金融机构、对大型机构、对资源型企业起到了助推的效果,而多数人就业的中小企业一落千丈,各国出现的无就业复苏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正因为实体经济并未好转,人们惟货币马首是瞻,重要国家的央行加息,投资者就失魂丧胆。
中国央行回旋余地与美联储一样不大。美联储面对的是债台高筑与无就业复苏,中国央行面对的是资产泡沫与通胀压力。中国如果上半年不紧缩信贷,必然产生5%左右的严重通胀。
风险会传导到金融领域。1月20日央行发布的 《2009年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显示在我国2009年信贷中出现了两大主要风险:第一个风险是房地产开发贷款与个人房贷在消费类贷款中所占比重过高,房地产与中国宏观经济捆绑程度增加。2009年全年,主要金融机构及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和城市信用社人民币房地产开发贷款累计新增5764亿元;年末余额同比增长30.7%,增速比上年末加快20.4个百分点,个人消费住房贷款超过2007年房地产疯狂期的两倍以上。简言之,房价下挫银行先折损过半。
另一重风险是短存长贷期限错配。2009年全年,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中长期贷款累计新增7.1万亿元;年末余额同比增长43.5%,比上年末加快23.4个百分点。存款活期化仍在持续,当越来越多的存款者转战资本市场,银行的背后却吹来阵阵凉风。
资产泡沫过大导致的资产不实、负债过多与短存长债,是银行摧毁自己的三大法宝。明智的做法是抑制今年的信贷投放量,根据去年的大型项目发放今年的资金,加大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步伐,严格监管票据融资;调整1年期央票利率,影响市场加息的心理预期。
事实上,从去年下半年开始,这些政策都已显出端倪。无论是宽松还是适度宽松,中国收紧信贷,实现全年均衡投放已成定局。不管嘴上说的是什么,谁了不会忘记,滥发货币并不是经济发展的必要前提,而是产生资产泡沫的必要前提。
【稿件声明】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如需转载或了解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官网:http://www.nbd.com.cn |
【作者:叶檀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责任编辑:李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