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祭“华尔街巨斧” 专家解读A股暴跌_股票_证券_财经

央行祭“华尔街巨斧” 专家解读A股暴跌

加入日期:2010-1-13 16:31:10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核心提示】央行决定从2010年1月18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至16%。这一举措超出市场预期,导致周三A股市场暴跌,沪指失守3200点。多位分析师对此做出解读,并提供近期操作策略:

  导读:
  央行再祭华尔街巨斧 通胀预期调控路线隐现
  民生证券首席分析师黄常忠:资金面恐慌导致暴跌
  国信证券廖喆:基金减持致股指暴跌 深跌可能性不大
  银河证券滕泰:货币政策不会急变 短期加息可能性不大
  日信证券徐海洋:暴跌之时勿轻易介入蓝筹反弹
  国金证券孙向忠:市场震荡 资金正逢低收集大盘指标股筹码
  长江证券魏国:目前可能是银行股的一个建仓良机
  北京金鹏:市场担心加息 近期疲软走势的集中体现
  9大机构预测3月份或将再度上调准备金率

  央行再祭华尔街巨斧 通胀预期调控路线隐现
  19个月后央行再祭华尔街巨斧。
  1月12日,沪市、深市分别上涨61.22和220.16点;其中沪市有845只股票上涨。傍晚,很多投资者一边享用晚餐,一边开心地讨论着当日股市的收益。
  21世纪经济报道报道,19时整,央行网站突然发布公告称,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0年1月18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为增强支农资金实力,支持春耕备耕,农村信用社等小型金融机构暂不上调。
  国际市场哗然。据一位投资者介绍,19时以后原油价格开始下跌。铜、铝、锌等金属,澳元汇率均出现跳水行情。
  截至2009年11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59.27万亿元。据此测算,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将从银行体系抽走约3000亿元资金。
  比预期要早,某种程度上说,是一个转折点。美林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陆挺12日晚间评价此次准备金上调时称。尽管准备金率提高标志着政策态度的转变,但陆挺指出,这不应被看作是剧烈的收紧。他提请注意,在上一个周期--2007年10月,真实的货币政策转折点表现为政府对银行信贷的收紧,而不是提高准备金率。
  业内人士认为,流动性过剩成为此番央行祭出数量型工具的前提。至于时机的选择,2009年12月份出口数据超预期、商业银行年初的信贷冲动均有可能成为此番政策出台的触发点。
  而几天前,国务院刚发布国11条调控房价。经济复苏与货币政策紧缩的龟兔赛跑再度重现。市场人士关注的是,控制货币供应量和信贷投放节奏,接下来的靴子是什么?
  触发点
  一位银行交易员称,今年一季度公开市场到期量达到1.78万亿,占全年的52%,央行的回笼压力较大。
  从管理流动性的角度,上调准备金率的工具两个月前就可以使用。因为流动性过剩,2009年的天量信贷本身就是流动性过剩的体现。1月12日晚间,一位金融专家告诉本报记者,而1月初的银行信贷冲动,可能是一个触动因素。
  上述观点得到多位专家的认同。上调存款准备金本身还是对冲过剩的流动性,尤其是流入的热钱。另一位金融监管官员直言。
  国研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称,上调存款准备金利率,并未改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的政策大方向;更多的体现针对性和灵活性,比如规定农村信用社等小型金融机构暂不上调。
  他表示,2009年相当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市场流动性太充足甚至过剩,2009年贸易顺差尽管比去年有所下降,仍然有一千亿多美元,国内流动性压力增大。此外,央行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利率也出于加强国家预期管理、防止泡沫的考虑;近期物价上涨、房地产市场泡沫风险确实很大。
  我们估计1月份前10天四大行新增贷款达3200亿元。1月12日早晨,一位券商研究员告诉本报记者。
  而年初的信贷冲动或成为存款准备金率上调的触发点。
  央行2010年货币政策和信贷政策收紧的主基调是明确的,上调时机可能是根据一些具体事件,如果具体事件超出超预期的话,行动就可能要提早。1月1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中国经济评价中心主任刘煜辉对本报记者表示。
  刘煜辉表示,本周有两个具体事件。其一,周一公布的出口数据大幅超出市场预期;出口增长恢复强劲,这可能是触发央行这么快反应的主要因素。
  其二,元月份的第一周商业银行信贷投放之快超出市场预期。根据中国信贷投放的季节性规律,大概是4∶3∶2∶1;但2010年新年第一周新增贷款增长综合市场数据大概在6000亿人民币,投放相当快。刘煜辉称,尽管很多项目并不是今年元月份的项目,而是去年四季度已经安排好的,但信贷投放冲动显然让央行担忧。
  某商业银行资金部人士称,去年四季度,受窗口指导的影响,主要商业银行基本未增加信贷,于是大量信贷需求积压,今年初集中释放。
  而一些大行和股份制银行人士透露,近期按月或按季控制又被重提;如一家大行总行要求省分行1月份的信贷增量控制在全年的12%左右,另一家中小银行则要求1季度增量控制在全年的40%左右。
  陆挺认为,此举对市场的影响是负面的,但程度有限。因为准备金率上调同样也告诉我们,央行并不愿意在短期内看到利率的上升。如果央行持续使用央票或repo的手段去抽走流动性,那么必然要上调央票收益率,以使商业银行购买央票,这会导致利率上升。因此通过上调准备金率,既可避免短期利率上升,又可启动流动性的管理。
  对银行的影响也有限。存款准备金当前的利率是1.62%,比一年期央票1.84%的利率略低,但比短期货币市场利率略高。因此,这次上调对今年新的7.5万亿人民币贷款计划没影响。陆挺说。
  银行、股市反应
  银行会加快信贷投放步伐。1月12日晚间,谈到银行对政策的反应,兴业银行资深经济学家鲁政委表示。
  他续称,金融机构仍可能加紧放贷,但监管风险可能上升。面临迫在眉睫的政策剧烈调整预期,反倒可能令金融机构加快放贷步伐,以便在紧缩的大门关闭之前,完成预期信贷任务,这可能令后续出台定向央票。
  但与此同时,强烈的紧缩预期,将赋予银行更强的议价能力,贷款利率将会上浮。在货币政策遏制信贷冲锋作用有限的情况下,各类检查可能出笼,监管风险可能上升。鲁政委称。
  此前有人担心,部分银行的存贷比较高,上调准备金率会否影响信贷投放能力。前述金融监管官员称,目前存贷比较高的主要是农信社,此番不在上调之列;而大部分商业银行的存贷比都在70%以下,偏低者多与偏高者,所以基本没有影响。
  市场机构曾普遍预期,央行至少在农历新年前不会调整准备金率。因此,今天宣布上调,时点大大超出市场预期,预计将对市场产生强烈(紧缩)预期。鲁政委表示。
  纵观2007年、2008年数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后资本市场的反应来看,2007年资本市场向好,每次上调准备金率,市场快速消化,甚至政策发布翌日还能上涨。而2008年,市场较弱,上调之后,屡屡引发市场大跌。
  所以,1月13日资本市场的走势,将会校验市场到底是好是坏。一位金融专家表示,可能是低开高走,证明市场向好,反之较弱。
  对资本市场的影响包括两方面,一是对市场的心理和预期;二是影响市场资金供应。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诸建芳表示,而前者的影响可能会更大。
  管理通胀预期路线图
  当各方还在学习国11条之时,央行的数量型工具不期而至。政策着眼点由资产价格,再扩大至货币供应量。
  与此同时,国务院法制办公室面向社会征求对《政府投资条例(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和建议。
  种种举动背后有何规律可循?未来还有哪些靴子落地?
  鲁政委提出,年内准备金率还有继续调整可能,加息时点也可能提前,从目前的情况看,年内准备金率未来还有2-3 次上调可能,而加息时点也可能提前,但具体尚需观察央票利率上升速度来确定。
  2009年12月16日,江苏银监局局长于学军在一篇学术文章中提出,全球流动性不足,中国却流动性过剩。这主要由两方面原因或来源形成,其一,2008年10月金融海啸发生之后,我国中央银行为应对危机的冲击,在短期内及时地将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从17.5%调低为大银行15.5%、中小银行13.5%,随即释放出巨额的人民币流动性,为今年以来银行的巨额信贷投放大开闸门。
  其二,2009年3月之后美元又开始进入贬值通道,最多已累计下跌17%以上;而中国因依旧实行盯住美元的汇率政策,导致人民币随着美元也(对欧元等其他国际主要货币)相应贬值约17%。这使人民币升值压力重现,导致国际热钱再次光顾中国,遂造成我国外汇储备又巨额增加,从而产生人民币基础货币投放增加及流动型扩张的局面。
  我对明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做出一个迄今为止最大胆的判断--目前中国经济的主要矛盾已不再是(保)增长问题,而是流动性过剩与资产严重泡沫,以及与此相关的通货膨胀问题。于学军在上述文章中坦言。
  因此,于学军表示,防止资产严重泡沫及管理通货膨胀预期,应是2010年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核心问题及其调控的主要任务。同时,与上述判断相联系,我们还要关注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膨胀、信贷投放规模过大、经济增长过热等问题。
  他提出五条建议:第一,适度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尤其是严格限制新开工建设项目。第二,有效控制人民币流动性,除了采用增发央票的常规办法之外,也可考虑重启调高准备金率等手段,全年货币供应量最好控制在20%以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17%的目标,应真正落实到位)。第三,严控信贷规模膨胀。第四,择机提高利率。数量型货币政策与价格型货币政策在功能上并不可完全替代,利率有指示器的作用,可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之功效,过低的利率会无限放大社会信用总额,而过高则会有效限制或收缩社会信用需求。第五,实行积极防御性的财政政策。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以上信息为博客会员、合作方、加盟会员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04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