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金所获批开展股指期货交易 五一后或正式上市
中国证监会昨晚发布《关于同意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开展股指期货交易的批复》通知(下简称《批复》)称,同意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下简称中金所)组织股指期货交易,而合约具体挂牌时间,则在证监会批复相关合约后,由中金所根据市场状况和各项准备工作进展情况确定。
仍要等五项细则公布
证监会同意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组织股指期货交易,并不等于马上可以推出股指期货。
据业内人士昨日介绍,股指期货推出前,仍有许多细则需要公布,包括股指期货投资者适当性制度,明确金融机构的准入政策,审批股指期货合约,培训证券公司中间介绍业务和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接受投资者开户办法等。
证监会相关部门负责人日前表示,已制定包括硬性指标和综合评价指标在内的投资者适当性制度,其中股指期货的最低开户资金基本确定在50万元。
推出时间有可能加快
广发期货总经理肖成日前认为,股指期货上市时间表为5至6月份。而市场普遍预计,3个月后也就是五一长假之后,中金所将正式上市股指期货品种。
据业内人士透露,目前,券商的准备工作比较充分,而作为股指期货托管方的银行,似乎还没有完全准备好,这一过程至少需要两三个月的时间。
另有期货公司相关人士昨日表示:我们原先推算,股指期货最终推出应该需3个月的时间。不过,目前来看,股指期货推出的时间极有可能加快。
受相关消息影响,昨日两市第一大权重股中国石油急速拉升,收盘报14.28元,涨幅4.08%。其他权重指标股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涨幅。
国际经验:短期不宜期待过高
受股指期货相关消息刺激,周二大盘的表现让投资者重新萌发对跨年度行情的遐想,尤其是中石油、中石化和中国联通三强联手表演,让人又对股指期货行情俨然来临的第二波有所期待。
不过,华泰联合证券研究所认为,从国际经验看,股指期货真实推出之前1个月,市场往往才有明显的趋势。从目前来看,由于推出时间未定,并且在央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流动性收缩的背景下,大盘蓝筹估值大幅抬升的概率偏低。
而券商分析师王丰也认为,目前不宜过高期待融资融券与股指期货对股市的短线刺激。(广州日报)
八成股民不玩股指期货 大多数青睐融资融券
占用的资金太大 风险也相对较高 大多数青睐融资融券
融资融券试点,股指期货获批,这是中国证监会新闻发言人上周五收市后扔下的两枚重磅炸弹。
本报记者在各大营业部和各大网站的股民论坛上发现,股民对于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两样新鲜事物是厚此薄彼,大部分股民更青睐融资融券。而对股指期货感兴趣的股民中又以老股民居多。文/记者杨欣
门槛高 没有数十万元以上别碰股指期货
记者相熟的一位在期货业内摸爬滚打十几年的人士忠告股民投资者:没有60万元以上资金,你最好别碰股指期货。
记者了解到,80%以上股民表示不敢介入股指期货。昨日下午,位于天河东路的一家证券营业大厅内,正在查看手中个股的股民李先生告诉记者,即将推出的股指期货,不会对股市造成很大影响,但因股指期货占用的资金太大,风险也相对较高,所以自己投资股指期货的可能性不大。
宏源期货总经理王化栋提醒说,并非所有的股民都适合投资股指期货。股民要从事股指期货交易,首先需要有一定的资产,并具备较高的风险承受能力;其次,股民需要积累一定的投资经验,对投资已经有一定的理解;最后,股民需要对股指期货的规则有完全的掌握。只有具备了以上这些条件,股民才有可能从一个现货商转变为一个股指期货交易者。
选股指期货?
选融资融券?
股民分歧很大
中意股指期货者多为老股民
本报记者在近日的调查中还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股民对于是否参与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方面出现了重大分歧。
记者统计3个网站中股民的看法,发现有66%的股民表示不会参与股指期货交易,仅有34%的股民表示会参与股指期货。但与之相反的却是,有58%的股民表示愿意参与融资融券交易,而表示不会参与融资融券的股民占到42%。为何股民会厚此薄彼呢?记者在与正反双方的股民交流后才揭开了这一谜底。
股指期货首先算是期货的一种,炒惯了股票的人肯定会不习惯。融资融券毕竟是在股市里操作的,自己感觉更适应一些。网友忘忧表示。本报记者获得的信息显示,此前监管部门曾与11家融资融券拟试点券商就此方面进行沟通,对参与融资融券业务的投资者设置了硬性指标和定性要求。其中硬性指标是必须从事股票交易满18个月以上,交易结算纳入第三方存管,未有重大违法违规记录。定性要求主要是指要具有一定风险承受能力。
监管部门人士表示:不排除监管部门对交易经历的时限上要求更严。
据记者在各大营业部观察,近日现场咨询者中绝大部分都是多年的老股民。
国海证券某营业部人士告诉记者,投资者确实对做股指期货兴趣浓厚,但咨询的问题也反映了他们对股指期货了解甚少,尤其是那些做股票做习惯了的老股民们,很难理解做空、平仓等。至于业内人士呼吁已久的风险意识,投资者在这方面倒是已有一定了解,都明白股指期货风险很大,不过有的人也有点片面夸大风险,可见还没有做到全面、准确地了解。(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