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类人会赚钱 水皮:上帝发笑_股票_证券_财经

两类人会赚钱 水皮:上帝发笑

加入日期:2010-1-11 16:54:17

此信息共有3页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厉以宁:十二五发展有两动力 看好新能源等6产业
  十二五六大产业:包括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科技、低碳化主题、互联网、工业设计和创意
  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表示,展望十二五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有五个,一是产业升级、自主创新,二是城乡一体化建设特别是加速城镇化建设,三是集体林权制度的改革,四是环保产业的发展,五是以消费为主的内需拉动。
  厉以宁是在10日上午第二届中国创新大会主旨论坛上以十二五期间中国及世界经济发展展望为主题演讲时作上述表述的。
  自主创新和城镇化
  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的城镇化率,意味着每年有1000多万人要进城
  厉以宁认为,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经济首先复苏的判断是肯定的,这就意味着中国将拥有更多的商机。要使商机持久,就必须调整经济结构,只有通过调结构、通过创造品牌、通过自主创新才能赢得更多的国际市场。
  展望今后几年时间的发展前景,厉以宁认为产业升级、自主创新将是经济发展的第一个动力。
  他说,即使外需旺盛,也只有在自主创新的前提下才能拉动经济增长,而自主创新的重要方面是科技创新。具体上讲,十二五期间,新能源的应用将拉动整个交通运输、汽车工业的发展,新材料的应用将带动房地产业和设备制造业全行业的改造,生物科技的发展则对农业、畜牧业、水产业、医药业影响深远,以低碳化为主题的环保产业将同时带来机遇与挑战,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数字中国的进步使社会经济各方面的效率显著提高,工业设计和创意能力的提升将使制造业走在前面。
  厉以宁提出,城乡一体化和加速城镇化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二个动力。
  新中国成立60年了,我们的城镇化在解放初是20%左右,现在达到45%左右。这对于中国扩大内需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这一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快城镇化建设。厉以宁说,假定城镇化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30年之后,中国的城镇化率可以从现在的45%左右提高到75%左右。提高1个百分点的城镇化率,意味着每年有1000多万人要进城,大城市容纳不了,大量的人力将进入县城和镇,那么住房和道路、水、暖、电、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的建设将带来巨大的市场,带动大规模的就业,使企业从中获得商机。
  林权改革和扩内需
  今后30年改革的重要标志是山田承包制
  厉以宁认为,第三个动力在于集体林权制度的改革。
  他说,30年前的改革是从农田承包制开始的,今后30年的改革的重要标志是山田承包制。农民承包山地后,在林地里养鸡、种中药材、种蘑菇的林下经济将迅速发展,不仅解决了自己的就业问题,还通过林地抵押、树木抵押,甚至宅基地和住房抵押的方式,获得贷款,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因此林权制度的改革会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更多活力。
  第四个带动经济重要的动力就在于环保产业的发展。厉以宁提出,低碳经济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关键是取得环保技术的突破。他说,这里谈的环保产业不是狭义的环保产业,而是包括治沙、造林、土壤改良等在内的广义化环保产业。如果技术取得突破,不但可以创造产值,还可以抓住该行业的主导权,在未来国际经济竞争中领先。
  厉以宁说,第五个动力是扩大内需。要改变单独依靠投资来拉动增长的发展模式,坚定不移地走扩大内需的道路。
  因为投资带动增长只是创造中间需求,消费带动增长所创造的才是最终需求。应该把重点放在消费和投资共同带动上来。厉以宁说,这里要解决三个方面问题,一是要解决就业问题,因为人有了就业才有收入和消费。二是劳动收入在收入分配中的比例要上升。劳动收入微薄,不可能去消费。三是要解决住房问题。政府的责任是建中低收入家庭可以买得起的社会保障性住房,或是还可以租得起的廉租房,这样可以让百姓的财力转移到消费上来拉动内需。

 

  成思危:工资应该与CPI联动 否则收入实质为下降
  全国人大常委会前副委员长成思危在论坛上表示,我国经济转向依靠消费将成为必然,要促进消费必须首先让群众能消费、敢消费,这仍需要进一步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如建立工资与CPI联动等制度。
  由于增加老百姓工资性收入这一点,短期来看较难实现,因此,在制度建设上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让人民群众的收入和国民经济增长同步。二是要建立随着企业效益增长提高工资的制度。成思危表示,沿海地区有一些企业10多年都没有给农民工上涨过工资,这实际上降低了劳动在分配中的比重。三要建立随着CPI增长而调整工资的制度,否则个人收入实质上在逐步下降。
  此外,还需提高个税起征点,推进信用消费,让大家能消费。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加低保补贴,解决教育、医疗、住房这三大社会保障,并提供其愿意消费的产品,促进消费者转变观念。

 

  巴曙松:CPI和PPI并非判断通胀的良好指标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近日指出,根据中国经济运行的历史经验,比较明显的通胀的形成往往需要具备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实体需求(比如投资或出口)的大幅增长,二是信贷投放高速增长,三是农产品价格上涨。目前投资已大幅增长,信贷投放增长也非常快,所以2010年的物价水平受农产品影响非常大。
  在2009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管理通胀预期,实际上清晰看到了通胀不仅表现在CPI、PPI上,还往往表现在资产价格,尤其是房地产价格上,还表现在一些不在CPI统计覆盖范围内的商品上。
  一种观点认为2010年通胀只是个预期,CPI大致测算只有3%,其中还有1%左右的翘尾因素,又预留一部分新涨价的因素,如果公用事业不涨价,2010年的CPI可能还达不到3%。因此提出管理通胀预期过于超前,不利于经济复苏。
  但事实证明,无论是宏观决策还是金融市场的投资决策,对CPI和PPI的预警都是值得怀疑的,因为其很大程度上并不是良好的用来判断通胀的指标。

此信息共有3页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以上信息为博客会员、合作方、加盟会员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04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