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万字研判!今年两会有超预期政策出台么?哪些领域成为A股的新风口?_基金投资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基金频道 >> 基金看市 >> 文章正文

基金万字研判!今年两会有超预期政策出台么?哪些领域成为A股的新风口?

加入日期:2023-2-27 8:45:35

  顶尖财经网(www.58188.com)2023-2-27 8:45:35讯: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即将召开的两会成为市场关注热点。

  究竟今年的两会行情会如何演绎?两会中会有超预期政策出台么?哪些领域成为A股的新风口?哪些领域的投资机会值得关注?对此,中国基金报专访了

  大成基金副总经理兼首席经济学家姚余栋

  永赢基金副总经理、权益投资总监李永兴

  汇丰晋信基金投资总监、基金经理陆彬

  建信基金权益投资部总经理陶灿

  博时基金权益投资一部、基金经理冀楠

  长城基金基金经理 杨维维

  精彩观点如下:

  姚余栋:临近两会,对后续政策的关注度有望提升,在此背景下结合前期估值水平的回升,预计A股整体震荡波动的趋势可能仍将延续一段时间,两会期间市场表现或相对平稳。

  李永兴:站在当前往后看,对A股仍然可以相对乐观。两会前后,基建、地产、消费以及相关产业潜在的刺激政策有望陆续出台,对市场风险偏好形成支撑;

  陆彬:未来市场可能更注重经济修复的高度,对后续政策的关注度也会持续提升,年报叠加一季报的披露将会验证经济修复的成色,市场的结构性行情或值得期待。

  陶灿:两会后,随着政策预期落地、1至2月份经济数据开始披露和企业财报披露期临近,市场主重点关注转向基本面,月度区间市场风格可能从成长转向均衡偏价值。

  冀楠:两会行情更多是围绕政策和经济预期展开,年报行情更多是围绕企业盈利展开,对后续的市场保持一个总体乐观的态度,那么无论是经济预期的修复还是企业盈利的高增长都会有值得积极看到的投资机会。

  杨维维:两会会向市场传达很多政策的变化,是市场新的预期形成的前瞻信号。由于中国经济处在新一轮复苏的起点,很多不确定的方面需要政策的进一步强化,因此两会的政策变化会对市场产生较为重要的影响。

  重大产业政策值得期待

  中国基金报记者:目前A股进入两会时间,您如何看待今年的两会政策,哪些政策/提案是您比较关注的?

  姚余栋:今年地方两会各省市加权的GDP增长目标为5.6%,重点关注全国两会对2023年增长目标的制定,同时在两会期间,建议重点关注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方面的表态,尤其是可能的货币供应增长等;也要关注减税降费的力度、促进消费的支持政策以及新老基建领域的可能进展,同时各部门对房地产供给侧和需求的支持政策也较为关键。

  李永兴:一是今年经济增长目标和稳增长类政策。去年以来,面对疫情冲击、需求收缩与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国内经济增长势头有所放缓。随着防疫政策的优化调整、稳增长类政策效果的逐步显现,今年初国内经济已有回暖迹象,但总体需求依然略显不足,亟待政策接续巩固。去年GDP增速受疫情冲击仍达3%左右,故今年重点关注经济增速目标、财政赤字率、专项债规模等指标,以及围绕提振社会信心、促进居民消费、扩大有效投资、实施减税降费、稳定房地产市场等方面的政策。

  二是重大产业政策值得期待。根据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坚持发展实体经济,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我国中长期的发展重大战略方针,因此围绕国家安全、新兴战略性产业、数字经济等领域的产业政策也将成为本次两会值得关注的重点。

  三是人口政策以及相关提案。去年全国人口负增长,老龄化以及低生育率等问题可能在中长期内影响中国经济增长潜力。可关注生育促进和完善托育服务等相关政策。

  陆彬:历年两会对当年的经济发展重点和市场投资主线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重点关注宏观政策方面的表态,如促进消费的支持政策、新老基建领域的可能进展、相关产业政策的边际变化可能带来的提振预期等。

  冀楠:今年国内经济和资本市场很重要的一个主题是内需的修复,基于疫情防控政策的变化和各个领域稳增长政策的落地,经济修复是今年的主旋律。相应的,关于两会,我们最关注一个是内需层面拉动的相关政策和表述,一个是产业政策,各个领域的安全和自主可控是中长期产业政策的重要落脚点,也是两会期间,我们最关注的方向。

  杨维维:预计今年两会对经济发展目标的设定会更加稳健,更多着眼于需求侧的恢复。我们比较关注以扩大内需为抓手的稳增长措施,尤其是促消费、稳地产方面的政策;以及针对科技和制造层面的产业政策,加快产学研落地措施等。

  “稳增长”政策带来较多机遇

  中国基金报记者:关于如何稳增长方面,各地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一系列政策组合拳和重点发力方向,如扩投资、促消费等重要抓手。您认为这一块是否会有新的政策出台,未来会带来哪些投资机遇?

  姚余栋:从地方两会的情况看,各地均把扩大内需放在首要位置,以北京为例,就提出了“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发挥超大城市市场容量优势,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首都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当下中国经济依旧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着力扩大内需,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

  李永兴:对于扩大有效投资,发挥政府在基建和制造业投资方面的带动作用是重中之重。拉动基建的着力点在于“十四五”重大工程和符合国家发展规划重大项目,其中区域间基础设施联通以及“一带一路”有望成为重要抓手。而鼓励制造业方面,统筹发展和安全的产业政策以及聚焦自立自强的科技政策均值得期待。此外,传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在中央经济工作会通稿中没有专门表述,但总书记在《求是》上重要文章《当前经济工作的几个重大问题》强调“传统制造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要加快数字化转型,推广先进适用技术,着力提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领未来发展的新支柱、新赛道”,传统产业数字化升级改造相应政策值得期待。

  对于促进居民消费,一方面要增强中低收入居民消费能力、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另一方面提振居民消费意愿是关键。根据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等领域均有望成为政策的有力抓手,带动相关领域投资机会。

  陆彬:在今年欧美发达经济体普遍存在衰退预期的背景下,投资和消费将成为促进国内经济增长的重要措施。前期的二十大报告、《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等已经对扩内需提出了方向性的指导,未来各类新的政策可能进一步出台。从当前地方政府已经出台的政策来看,智能家电、新能源汽车或许是投资者值得关注的方向。

  冀楠:年内的政策是围绕经济恢复的进展在稳增长和促销费两条主线上相机抉择,保持经济稳健恢复是我们的主要目标,政策承担的作用更多是保驾护航,因此投资机会上,我们还是围绕着复苏展开,无论是基于消费场景恢复的疫后复苏还是围绕经济稳增长的总量复苏。

  杨维维:从地方两会促销费、扩投资的手段来看,促消费方面,供给侧以推动企业复工复产、促进服务业特别是旅游企业恢复等手段为主,需求侧以发放消费券、策划消费节等手段吸引消费需求。扩投资方面,各地在产业发展上更加注重高质量发展,以产业调结构、转功能、提质量为目标。

  产业政策助力产业趋势判断

  中国基金报记者:目前国内各省份两会召开完毕,消费提振、自主可控、数字经济、绿色低碳、国家安全等成为关键词,您如何看待这些方面的投资机会?

  姚余栋:两会期间可以重点关注扩大内需、产业链安全热点议题,关注相关政策边际变化可能带来的产业提振预期。配置上,随着疫情影响持续减弱,我们建议短期继续关注经济修复主线,如泛消费板块;部分有望受益产业政策支持的细分成长领域也值得关注,成长风格和中小市值在新产业(行情300832,诊股)趋势和积极政策的环境下,可能仍有较好表现;中期仍然根据景气程度以及产业政策支持方向来把握产业升级消费升级主线。

  李永兴:首先,消费提振或将是今年各地方的首要任务。根据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两会前后全国各地促销费政策有望陆续出台,刺激居民消费稳步复苏,大消费行业有望迎来“困境反转”。

  其次,数字经济、绿色低碳是我国中长期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行情838275,诊股)。随着我国经济体量逐步壮大,传统产业生产经营模式竞争加剧,经济发展需要全新驱动力。数字经济是未来经济发展的趋势,其中数字产业化将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重塑产业分工协作新格局,而产业数字化将促进产业提质增效,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壮大经济发展新引擎,因此作为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枢纽,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行业均有望成为未来的投资热点;环保和低碳已成为全球共同的关注点,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解决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出路,也是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必由之路,因此对于长期致力于绿色低碳技术和环保产业的企业,或将会涌现越来越多的机会。

  第三,国家安全是长期生存发展的前提。当前全球局势错综复杂,国际地缘政治摩擦不断,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重点聚焦产业链、能源以及粮食安全,明确关键核心技术和零部件的自主可控,重要能源、矿产资源的战略储备,以及国家粮食的安全保障是我国能够中长期高速发展的压舱石,相关半导体、芯片、汽车零部件、稀有金属、农业高端装备、种业等领域有望迎来长期机遇。

  陆彬:以下这几个都是我们重点关注和跟踪的方向,具体而言: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在全球范围内已经具备了非常强的竞争力,国产电动车的品牌力逐渐提升、出海之路刚刚启航,从中长期维度看产业链中优质的公司利润率有望保持稳定,收入有望实现较快的复合增长。

  计算机行业2023年有望迎来行业整体经营周期的拐点,投资者或将看到“收入、成本、估值”的三击,同时也有望受益于信创需求和自主可控的主题。

  电子行业细分领域我们则会关注国产替代的机会。我国对芯片的内生需求非常大,且近几年来国内替代的需求日益强烈,随着国产供应商的积极验证导入,产业链上积极投入研发的公司有望实现突破。

  消费、医药行业今年有望受益于经济复苏。当前人流、客流均显著提高,受疫情影响的线下经营场景正在快速修复,需求或将迎来爆发式增长。

  陶灿:一是当前提振经济、修复市场信心是整个工作的着力点,尤其是“大力推动恢复和扩大消费”成为关键词,预计在较为宽松的宏观环境叠加政策支持下,一季度主要经济指标有望改善,当前阶段建议关注宏观经济修复预期强相关品种。

  二是中期投资主线看好围绕各地产业布局的核心领域,如传统制造业升级转型,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新能源、新材料、医药生物、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此外,在多个重点省份的数字经济建设提速背景下,数字基础设施和具备应用场景的产品等方向值得关注。

  冀楠:首先,消费复苏是先行的,随着疫情政策转向和全国范围内的快速实现群体免疫,消费场景修复,包括宴请和商务需求的回补是确定性相对较高的,因此消费复苏是今年会比较快见到的,从已经过去的春节消费的数据也可以看到这一趋势,因此消费复苏仍是我们今年看到的贯穿全年的投资机会所在。

  其次,关于自主可控、国家安全等是2022年的二十大会议上的重要精神,是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和目前的国际环境下要着力发展的必然。围绕这个链条展开的投资机会是中期维度非常值得关注的。

  杨维维:我个人比较关注自主可控相关机会。中国制造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实现了由小变大,正走在由弱变强的过程中。而随着制造业升级的不断推进,核心设备、零部件和工艺的自主可控是产业发展的必然。但是核心技术的突破,除了产业界的努力之外,也需要国家在政策层面给予更多的助力。所以我持续关注两会期间关于自主可控的相关政策的变化。

  货币政策有望仍将维持偏宽松

  中国基金报记者:从这两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货币政策的基调上看,2022年“灵活适度”,到2023年的“精准有力”,您对今年的货币政策怎么看?

  姚余栋:稳健的货币政策将继续精准有力。2022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2023年1月召开的金统数据发布会指出稳健货币政策将在更好统筹扩大内需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结合点上发力。从政策目标看,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预计全年信贷规模或将维持在20万亿元左右,社融增速则会在9.2%附近,从与GDP的匹配关系看,仍较为充裕。

  李永兴:“精准有力”意味着货币政策更多以结构性精准支持为主,总量发力为辅。货币直达工具有望成为今年货币政策的重要看点,继续支持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直接作用于宽信用,发挥精准滴灌、正向激励作用,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潜在投向或值得关注。总量方面,当前我国经济恢复动能仍需巩固,总量货币政策有望延续宽松基调,市场流动性维持合理充裕,为实体经济提供更高质量的支持。

  陆彬:我国的货币政策一直坚持“以我为主”,去年在海外持续加息、全球流动性收紧的背景下依然保持了定力,维持了相对稳健的货币政策,这也为后续的操作留下了空间。在今年扩内需的大背景下,货币政策有望继续保持稳健偏宽松的基调,以结构性支持为主,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陶灿:我们认为货币政策有望总体向中性回归。一方面,货币政策的力度有望延续,预计社融增速今年的9.5%回升至明年10.3%左右,同时有望持续加大对普惠小微、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要继续落实好一系列结构性货币政策。另一方面,在节奏上预计上半年资金端可能仍维持在相对宽松区间,下半年随着经济正常化回归,资金端利率可能面临收紧。

  冀楠:2023年的主基调首先是经济的修复,因此,货币政策层面我们仍然会看到一个相对呵护的态度。

  杨维维:“有力”意味着今年货币政策有望仍将维持偏宽松基调,“精准”又意味着政策工具选择上,可能以结构性工具为主,通过政策性金融工具、再贷款、再贴现等精准扶持小微、基建、房地产等企业,总量层面降息降准的政策力度要略弱于去年。

  两会行情更多围绕政策和经济预期展开

  中国基金报记者:在目前的大环境下“两会行情”和“年报行情”将对市场产生何种影响?对接下来市场怎么看?

  姚余栋:从2000年至今的两会前后及期间表现来看,A股和港股在两会前后往往有相对不错的表现。从今年的情况来看,A股市场整体累计涨幅不低,宏观环境结合估值和交易层面的边际变化,可能短期影响市场表现。往未来看,近期市场趋势反映前期政策预期和经济活动改善驱动行情修复后,投资者开始更注重未来经济修复的高度,且时点临近两会,对后续政策的关注度有望提升,在此背景下结合前期估值水平的回升,预计A股整体震荡波动的趋势可能仍将延续一段时间,两会期间市场表现或相对平稳。

  李永兴:站在当前往后看,对A股仍然可以相对乐观。一是两会潜在政策仍值得期待。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扩大内需”作为2023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两会前后,基建、地产、消费以及相关产业潜在的刺激政策有望陆续出台,对市场风险偏好形成支撑;

  二是高频数据验证国内经济复苏,上市公司盈利有望企稳回升。近期部分城市二手房销售、客运量、开工率等高频数据显示,国内经济正在逐步摆脱过去三年的低迷,经济稳步修复的大方向已经确立,部分上市公司存在一季报超预期可能;

  三是美联储加息周期接近尾声的逻辑并未变化。尽管1月美国通胀回落幅度略微不及预期,但从中期来看,由于住房领先指标早已见顶回落,通胀中长期回落仍是将大概率事件,全球市场流动性边际宽松的趋势仍未改变。总体来看,今年国内经济基本面修复、海外流动性冲击缓解的格局仍将延续,这一背景下当前依然看好A股中长期趋势向好,估值中枢有望逐步抬升。

  陆彬:从过去几年两会前后及期间的时间段来看,市场表现往往相对不错。今年以来市场整体表现也相对较好,这一方面源自1月份的业绩快报体现了部分行业和公司在2022年4季度经济活动的改善,另一方面也对未来促进经济发展政策有较为积极的预期。未来市场可能更注重经济修复的高度,对后续政策的关注度也会持续提升,年报叠加1季报的披露将会验证经济修复的成色,市场的结构性行情或值得期待。

  陶灿:从历史统计角度来看,两会前风险偏好多上行,同时成长风格多跑赢。两会后,随着政策预期落地、1-2月份经济数据开始披露和企业财报披露期临近,市场主重点关注转向基本面,如经济经济复苏和企业盈利修复强度的验证。因此我们认为,月度区间市场风格可能从成长转向均衡偏价值。一是目前经济复苏还是快慢问题,方向没有分歧,近期建筑开工强度和二手房交易数据已有积极改善,后续重点观察3-4月高频数据验证。二是短期美债收益率上行,反映美国经济和通胀有韧性,美联储紧缩加码担忧,外部环境变化主要是阶段性抑制成长风格表现。三是交易层面短期TMT板块交易拥挤度较高,价值板块是相对性价比占优的选择。

  冀楠:两会行情更多是围绕政策和经济预期展开,年报行情更多是围绕企业盈利展开,我们对后续的市场保持一个总体乐观的态度那么无论是经济预期的修复还是企业盈利的高增长都会有值得积极看到的投资机会。

  杨维维:两会会向市场传达很多政策的变化,是市场新的预期形成的前瞻信号。由于中国经济处在新一轮复苏的起点,很多不确定的方面需要政策的进一步强化,因此我认为两会的政策变化会对市场产生较为重要的影响。

  而年报是对2022年经营情况的总结,市场此前已有充分的预期,预计不会对市场产生影响。

  对于接下来的市场,我是偏乐观的,因为经济基本面企稳向上,且经济周期的位置比较低,叠加估值并不贵。

  可关注高端制造

  消费反转以及数字经济等主线

  中国基金报记者:年初以来市场充分演绎了消费搭台、成长唱戏的行情,在您看来,今年2023年投资主线是什么?哪些板块是您看好的?

  姚余栋:大势研判上,全年权益市场判断“先β后α”,但需要关注β行情的持续时间。A股的3年周期率依旧有效,估值与盈利在明年都有望进入上行周期。历史上,A股存在稳定的3年周期波动的规律,这一轮似有打破,不论是估值周期还是盈利周期,2023年都有望迎来上行趋势。2023年全A盈利增速预计8%~10%,节奏上,盈利增速全年或呈现“前平后高”特征,上半年业绩增速基本走平,下半年增速强度上升。行业选择上,今年可以关注以下三条主线:预期不高、政策出现边际变化受影响大的领域,如消费,包括食品饮料、家电、轻工家居等;高景气、有政策支持、中国有竞争力的制造成长赛道,包括科技软硬件、高端制造等;股价调整相对充分、中长期前景有待明朗的领域,如医药、互联网等。

  李永兴:2023年或可关注高端制造、消费反转以及主题投资(国企改革/数字经济)三条主线:一制造业转型升级方向值得关注。从历史上看,外需减弱带动出口下行的年份,往往也是政策端大力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带动制造业投资的重要年份,可以围绕政策发力点,密切关注政策端对制造业转型升级带来的趋势性机会,关注制造业转型大方向,把握高端制造领域的潜在机会;

  二是把握大消费领域的反转机遇。随着防疫大幅优化、经济底部回升,居民收入有所回暖,消费意愿大幅提振。伴随着短期积压需求的逐步释放,阶段性供需错配将催生的投资机会。中长期看,居民消费提质扩容的潜力巨大,同样具备关注价值;

  三是加大对于主题投资的重视,关注国企改革及数字经济。新一轮国企改革开启,国资委提出“一利五率”考核指标,盈利质量与现金流安全重要性大幅提升,“中国特色估值体系”下央国企价值重塑在望;随着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不断融合,各行各业逐步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数字经济持续成为驱动中国经济结构转变和产业升级的关键力量,而其在云计算、数据存储、大数据运营、人工智能等领域衍生的机遇值得关注。

  陆彬:“国家安全”可能是今年的投资主线,这是国家中长期发展的重要主题,包括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和产业链安全。粮食安全包括种子、农化、农机设备等。能源安全既包括向新能源的转型,也包括传统能源的持续发展。产业链安全既包括硬件上从原材料到生产设备、关键生产工艺的国产替代,也包括软件上的信创及数据安全。因此我们会相对关注新能源产业链、计算机、电子、高端设备新材料等板块的投资机会。

  陶灿:我们认为今年需要关注的三条投资主线。

  一是紧扣国家重点发展方向,挖掘未来五年核心支持方向,我们认为“大安全”宏观主题下的自主可控、国产替代主线是中期战略主线,后续重点关注信创、半导体、军工、风光储、机械、创新药等细分领域。

  二是消费复苏仍是全年主线,当前居民高储蓄中蕴含着高需求潜力,随着经济和稳定收入预期修复,有望得到释放,包括食品饮料、医药、线下出行链等。

  三是关注经济预期修复强相关板块上半年战术性机会,包括传统开工链的钢铁、建材、建筑;受益竣工端修复的家居、家电;商务与复工相关的的次高端白酒等;以及供需格局好的铜铝、煤炭。

  冀楠:2023年的投资预计会围绕两条主线展开,一个是复苏线条,包括疫后的消费复苏和稳增长带来的经济总量复苏,这是我们看一年维度国内比较大的边际变化,一个是成长线条,上行的产业趋势和高景气度从中期来讲是更可持续的投资主线。看年内,我们认为这两个线条都会有不错的投资机会出现。

  杨维维:年初至今来看,市场的主线并不明朗,消费、制造、科技、周期均有表现,市场本身是从去年极度悲观的情绪中慢慢走出来,进行了第一阶段的估值修复。而从现在往后看,后续市场会寻找基本面真正趋势向上的方向,我比较看好电子、机械、新能源等高端制造相关的细分板块。

  当前市场主要风险点集中在海外

  中国基金报记者:站在目前市场环境下,您认为市场风险点在何方?您比较关注哪些?

  姚余栋:要关注未来的政策发力方向与及政策发力节奏。从全年经济预期看,前高后低是市场普遍认知,在这种宏观背景下,政策可能会有后滞的可能性以保证下半年经济继续维持较快增长。这种情况下,两会后政策出台可能会低于预期,包括房地产的持续加码与中小企业的纾困,但这并不意味着政策转向,为下半年留力可能是宏观政策后续的重要考量因素。从风险点上看,在财政压力逐渐增加的时候,信用风险有进一步抬高的可能。卖地收入的下降影响地方政府表外收入,在财政少收多支的背景下部分地区城投面临的信用风险有所抬升。

  李永兴:我们认为当前市场主要的风险点集中在海外。2022年初美股熊市至今的主导因素是美联储加息持续超预期,而未来经济快速回落甚至衰退对股市的影响仍未充分定价。尽管当前多维度数据显示美国短期经济仍具韧性,但从长短期利率曲线倒挂、纽约联储预测、分析师盈利预期等多个前瞻性衰退信号来看,未来美国经济步入衰退依然是大概率事件。从历史上看,美国经济衰退周期内,美股通常表现不佳。若美股下跌超预期,将影响全球权益类资产风险偏好,进而对A股形成风险传导。

  陆彬:2023年市场的风险点可能更多来自海外因素。当前发达经济体劳动力相对短缺,通胀保持高位,美联储保持鹰派立场、利率居高不下,这些都加剧了海外经济的衰退风险。海外经济衰退有可能带来全球需求下行,影响依赖出口的行业,也会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经济复苏形成拖累。

  陶灿:我们认为后续市场的风险点主要有两个:首先是海外紧缩持续性超预期的风险,近期海外通胀、零售和就业数据均超预期,显示出经济出现“软着陆”的迹象,市场对海外加息的预期有所修正,这一局面或在一季度延续,在这背景下海外风险资产或存在一定压力。其次是外部环境变化也会在阶段性对市场造成扰动。

  冀楠:市场的风险一个在于经济复苏的强度的分歧,这是我们需要后续密切跟踪的,一个风险在于地缘政治上的黑天鹅时间。

  杨维维:外部风险点包括俄乌冲突等地缘政治事件,以及全球通胀的回落速度不及预期等。内部风险点,主要关注疫情的反复对经济是否造成新的冲击。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