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尖财经网(www.58188.com)2021-4-14 22:56:30讯:
过去两年,要说资本市场有哪些网红,“固收+”一定有一席之地。这个概念出现的背景,是因为资管新规要求净值化转型,银行存量固收产品陆续清理,想找稳健理财变得不容易,市场上出现了巨大的需求缺口,于是“固收+”就登上了舞台。一时间,“固收+”类的产品收益都还不错,
券商、基金公司、各路媒体纷纷喊香。
不过,今年春节之后,市场下行,“固收+”产品毕竟也配置了权益类资产,净值自然也跟着回撤,截至4月12日,就有35%的偏债混合基金和二级债基出现了亏损,不少产品回撤超过10%,众多投资者大跌眼镜。不是说好了是稳健的“固收+”吗?怎么突然间就变“固收-”了?
首先,“固收+”的产品本质决定了它必然会有这样的风险。
顾名思义,这类产品的结构就是以固定收益类产品打底,再加上其它高风险资产增加组合的弹性收益。就像一座金字塔,下面稳健的部分是债券类资产,上方选择了转债、打新、股票等,用不超过30%的比例来提高收益。但是,且不说固收类产品本身并不保本,单是上面“+”的部分,就带来了不小的波动风险。
另外,部分产品披着稳健的外衣,却走了激进的路线。
举个实际的例子吧,新华双利、新华丰盈回报这两只基金,固收打底部分占比非常小,但新华基金(
onmouseover=tipBlogT.showBlogInfo(this,http://cache-sidebar.blog.hexun.com/inc/blogiframe.aspx?userid=14649282&name=新华基金)
博客,
onmouseover=tipBlogT.showTInfo(this,http://t.hexun.com/special/useriframe.aspx?userid=14649282&name=新华基金)
微博)仍然将这两只基金列入了“固收+”的范畴,只是把它们定义成了“固收+”里风险最高的那一类。再比如
金鹰元丰,基金公司在宣传中提到过去两年收益率稳居同类前列,获得稳健型投资者的追评,但是事实上,这只基金中可转债的配比比较高,但在营销宣传中却没有提示可转债资产的高波动性。这种倒三角形的产品也列入“固收+”,有时是对投资者的误导。
总结来说,年后的这波“固收+”变“固收-”,主要是权益类资产快速下跌和部分产品过度使用收益增厚策略造成的。
知道了风险所在,再回头来看看我们的核心问题,“固收+”到底还能不能闭眼买?
想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要扪心自问一下,“固收+”策略从整体上是否还有效。
回顾今年,沪深300从年初到4月8日,涨幅为-1.8%,如果从2月18日高点算起,回调了接近0.2%。但同期,中债新综合全价指数涨幅为0.2%。运用“固收+”策略的偏债混合型基金,年初至4月8日涨幅3.72%,年后为-2.12%。所以从收益率的角度,只有权益资产整体大幅跑输债券类资产的时候,“+”的策略才会在短期看不到效果。
而且,大家讨论的“固收+”变“固收-”,也仅仅是停留在最近一段时间,在时间跨度上其实是不完整的。事实上,“固收+”策略的亮点在于波动较权益市场更小,但波动小并不意味着没有涨跌周期。
还是以偏债混合型基金的平均收益来说,从2016年到2020年,年均收益分别为2.19%、5.01%、-1.02%、12.74%、16.25%。虽然过去两年每年收益都在10%以上,大幅跑赢纯债基收益,但2016、2017、2018年表现就不是太亮眼。意思就是说,“固收+”产品预期年化收益范围5%—7%,但其实是放在一个相对长的周期不均匀分布而得到的。
如果拉长一点时间,看一看几个指数10年间的表现:
看数据很明显,“固收+”不仅在最大回撤上控制的不错,没有那么惊心动魄,而且在年化收益上还提高了不少。足以看出,只要不是做短期投资或者全部资产存在泡沫,那么“固收+”策略还是非常有效的。
总结一下,就是“固收+”可以买,但投资时间偏向于中长期,不适合玩短线。另外呢,挑选产品也不能随便选,不然的话轻则收益不理想,重则亏更多。除了常规选基金要看的长期排名、基金经理、定期报告等因素,“固收+”产品可以重点关注一个指标——最大回撤率,看看这个产品到底抗不抗跌。股票型基金里好的产品的最大回撤能控制在百分之十几,如果一个“固收+”的回撤都在10%以上,那就不要考虑了,比较好的产品能控制在2%—4%。
再说一句,“固收+”不需要择时,认真选出好产品,就去买吧!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好规划网。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王治强 HF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