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尖财经网(www.58188.com)2018-12-29 14:44:20讯:
股市策略:
抓住个股错杀机会 创新和先进制造业蕴含机遇
01
估值仍处探底位置 投资机会逐渐显现
2018年整体经济环境处于下行阶段,虽然四季度以来各大指数多数有所回调,但估值水平依然维持在历史底部。从截至12月21日收盘的PE(TTM)(总市值/TTM净利润)来看,A股整体13.10倍、A股剔除金融18.13倍、周期剔除房地产16.06倍,中证500为18.33倍。
02
中美贸易谈判或带来市场短期起伏
随着美国经济下行压力逐渐加大,贸易摩擦短期缓解,整体来看,国际压力较2018年四季度将会减小。一季度中美两国将进行的贸易谈判,双方预计将展开激烈博弈,市场可能会处于震荡状态。
03
政策仍以托底为主
在近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当中,政府强调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但同时强调打好三大攻坚战,结构性去杠杆,房住不炒,意味着政策仍以托底为主,不会有大规模的强刺激。
04
投资策略:抓住被错杀的优质个股,关注创新和先进制造
2019年一季度国内经济应还会处在下行周期,国内地产投资、出口增速下行,消费表现预计较弱,而创新和先进制造业投资是潜在亮点。2019年的A股市场相比2018年会机将会更多:由于市场对宏观经济的悲观预期,很多优质的公司被错杀,个股机会越来越多;同时2019年上游成本压力缓解,中游制造业盈利能力有望改善,部分优质公司已经具有投资价值。
05
展望2019:积极看待,着眼中长期
目前市场对于权益市场预期非常悲观,我们建议投资者积极起来。市场对于利空因素已经有较多预期,当前估值分位数已经进入历史低位区间,在此背景下,2019年A股市场相对于海外市场的吸引力将会逐渐加大,海外资金有望持续流入。在新一轮技术创新爆发的前夜,技术创新和消费升级,新能源汽车、光伏、5G等成长行业和低线消费升级品等稳健成长行业,长期成长空间巨大。建议投资者忽略短期波动,着眼中长期的投资价值。
债市策略:
货币宽松料将持续 关注期限利差和信用利差压缩机会
01
利率债:利率下行进入后半程,但趋势仍在
一季度为传统的开工淡季,托底政策展开并见效需要时间,除基建投资外,一季度地产投资、消费、出口均可能惯性走弱,基本面仍将有利于债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在宽信用未出效果、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未理顺之前,预计货币政策仍将维持宽松格局,货币环境利于债市;“基本面回落+货币政策宽松”的组合下,预计一季度债券市场依然相对友好。考虑到跨年短端收益率上行较多,而跨年后大概率回落,短端确定性更高。
02
信用债:套息空间依然可为,关注信用利差压缩机会
展望2019年一季度,信用债系统性投资机会在逐步减少,赚钱机会将来自于对期限、品种(行业)、杠杆的合理把握。近期因跨年导致资金紧张,一年期短期限品种出现明显调整,但随着跨年结束,有望出现明显修复,具备投资价值。逆周期调节背景下,地方债发行有望增多,城投企业融资环境可能改善,城投债有估值修复需求,具备相对价值;跨年之后,资金成本大概率维持低位,信用债套息空间依然良好,具备杠杆价值;未来随着宽信用效果逐步显现,信用利差可能压缩,关注中等资质债券的修复性机会。
03
投资策略:关注期限利差和信用利差的压缩机会
大类资产配置上,主力配置利率债和中等资质信用债,享受信用利差和期限利差压缩机会,转债机会大于风险。保持中性久期,适当加杠杆,保持组合良好的流动性。
利率债方面,经济下行格局未变,货币政策料将持续宽松,利率债期限利差压缩的行情仍有望持续;信用债方面,宽货币环境下,中等级资质品种将是投资者主流选择,未来依然有补涨机会,弱资质品种则仍需继续回避;可转债/可交换债方面,2019年一季度重点挖掘性价比高的优质标的,回避基本面恶化标的,并关注转债信用风险暴露的情况。
04
展望2019:全年或演绎经济下行与政策托底叠加格局
展望2019年,名义GDP或再下台阶,但托底政策有望继续出台,全年呈现经济下行与政策托底角力的格局,下半年经济增长可能略强于上半年。房地产政策的松动可能是决定经济走势的核心变量之一,需密切关注地产政策走向;基建有望持续刺激,减税也值得期待,但这两块可能受限于赤字率的滞后调整;消费缓慢下行格局未变,但该因素为慢变量,较难成为债市核心影响因素;全球经济走弱叠加贸易摩擦,如3个月谈判效果不佳,明年净出口压力可能较大;供给侧改革效应衰减,通胀因素可控,因通胀阶段性高企导致的调整可能是建仓时点。
整体来看,经济下行与政策托底角力,无风险收益下行后半程,幅度不及今年,节奏不会顺畅,但下行趋势仍在。宽信用会逐步开启,但较难快速产生效果,低等级券信用风险依然较高,尾部风险需重点防范。
风险提示:
以上观点来自平安基金,市场观点不代表投资建议,请投资者谨慎思考、理性投资。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基金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也不构成新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请仔细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及相关公告,全面认识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和产品特性,并充分考虑投资者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理性判断市场,谨慎做出投资决策。
(责任编辑:任刚 HF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