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轻”公募时代:资本金消耗猛升 谁当上市领头羊?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基金频道 >> 基金重仓 >> 文章正文

告别“轻”公募时代:资本金消耗猛升 谁当上市领头羊?

加入日期:2017-12-28 8:28:02

导读

部分人士认为,公募正逐渐告别过往“纯公募”的轻资产运营时代,对自有资金诉求加剧的背景下,上市将为基金公司带来新的发展境遇。然而,尽管针对公募上市融资的讨论已有数年,但在银行、证券、基金、保险四大金融行业中,基金业仍然未有上市公司诞生。

2017年,是公募行业重塑格局的一年。

这一年,流动性新规等多项监管新政的下发,从多方面对公募生态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与此同时,公募即将迈入成立20周年的新阶段,资产管理行业也将迎来统一监管时代,公募的内外竞争环境都在发生巨大变化。

监管与竞争环境变化之下,公募行业自有资金消耗的问题受关注度不断上升。无论是今年新提出的定制类基金的“发起式”要求,还是货基的风险准备金天花板,都对公募基金带来了较强的资金消耗性。

部分人士认为,公募正逐渐告别过往“纯公募”的轻资产运营时代,对自有资金诉求加剧的背景下,上市将为基金公司带来新的发展境遇。然而,尽管针对公募上市融资的讨论已有数年,但在银行、证券、基金、保险四大金融行业中,基金业仍然未有上市公司诞生。

基金公司是否存在上市必要?未来能否取得突破?这些问题值得探讨。

子公司们增资达百亿

过去一年,市场见证了高潮迭起的子公司增资潮。

临近年末,子公司更是上演增资竞速大赛,包括深圳红塔资产、北信瑞丰资产、柏瑞爱建资产、国投瑞银资本、华安未来资产、兴业财富等多家基金子公司均在12月先后完成增资。

放眼至全年来看,更是有多达50余家基金子公司完成增资,合计增资金额达到百亿元。其中,超过10亿元的增资均来自银行系基金公司,今年4月工银瑞信投资注册资本由2亿元增至12亿元,成为注册资本金最高的子公司;而建信资本则于8月将注册资本金从5000万元增至10.5亿元,增资额度同样高达10亿。

此外,易方达于12月1日宣布对子公司进行增资,子公司注册资本由1.2亿元大幅增加至10亿元。易方达资产注册资本排名第三。

此起彼伏的增资潮背后,在于子公司新规过渡期结束关口的临近。按照要求,子公司及专户新规于2016年12月15日施行。根据新规,专户子公司净资本不得低于1亿元人民币,净资本不得低于各项风险资本准备之和的100%,净资本不得低于净资产的40%,净资产不得低于负债的20%。

对不符合净资本要求的子公司,监管层给予18个月的过渡期。自新规施行后第12个月,基金子公司各项风险控制指标达到规定标准的比例应不低于50%,第18个月不低于100%。而今一年时限已至,增资、控股、清理母公司员工持股平台进入了加速冲刺阶段。

多位受访公募人士指出,对子公司的增资,成为了今年公募自有资金消耗最多的部分。不少人士向记者坦承,公司自有资金因此而显得紧张。而据记者获悉,个别基金公司更是出现了自有资金几乎被“掏空”的高度紧缺状态。

沪上一位公募基金副总经理林致远(化名)向记者直言,“现在基金公司自有资金紧张是普遍状态,只有少数公司情况比较好,对很多基金公司而言,自有资金主要用在了补充子公司资本金方面,今年大面积的增资是前所未有的。”

除了对子公司增资外,监管层对定制类基金提出的“发起式”要求,以及货基风险准备金“天花板”的新规定,同样指向基金公司自有资金的消耗,这无疑加剧了基金公司资金压力。

华南一位资深公募电商人士刘俊(化名)向记者表示,“目前业内资本金实力充足的主要是一些老基金公司、大型基金公司,因为这些公司家底非常雄厚,每年可以提取很多管理费做自有资金留存,因此基本无压力,一些次新公司在自有资金方面则可能比较紧缺。”

上市的分岔路

资本金消耗迅速攀升,公募能否上市的议题重新在业内引发讨论。

不可否认的是,监管规则的变化对公募基金带来了较强的资金消耗性;同时,公募行业竞争的加剧、业务扩张的必要性,以及人才的培养方面,都需要基金公司具备资本实力。

如此趋势之下,部分人士认为,基金公司不再是过去单纯的轻资产类金融机构,在流动性风险的防范倾向下,基金公司正在逐步“重资产化”,它需要更多的自有资金来支持业务的扩张,开放上市是一条尤为可行的路径。

深圳一位公募基金公司高层杨敏(化名)提出,在大资管竞争时代,公募基金未来肯定会寻求上市,对资本金的消耗加剧可能会推动这一过程。

杨敏表示,“事实上公募上市的障碍和瓶颈已经没有了,尽管现在基金公司还没有真正上市的,但这是迟早的事情。对公募而言上市能够带来很多好处,除了融资外,还能提高基金公司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利于公司扩大资产规模。当然基金公司上市的时点不可预测的。”

然而,对于如上观点,分歧的态度也尤为突出。前述沪上公募副总林致远就认为,公募实际上并无上市的必要。他表示,“为什么基金公司会出现自有资金紧张的情况,这在于它们大量投入的业务不是监管层愿意看到的,包括基金子公司、货币基金、定制基金等,这些是监管层限制的东西,如果上市是为了发展这些业务,显然不合理。而且上市不是万能药,如果基金公司没有办法说服监管层上市融资后的钱投向哪里,监管层也很难批准公募上市。”

林致远进一步谈到,“监管层就是希望通过对自有资金的限制来促使公募行业回归投资的本源,例如像东方红、兴业全球这些业绩出色的公司,它们就不存在资本金紧张的问题。因为从轻资产的角度来说,公募不需要太多自有资金,只是公募基金今年出现了与此比较严重的背离情况。”

林致远指出,从自有资金需求角度考虑基金公司上市是个矛盾的命题,“基金公司上市的阻碍在于从基本面的角度而言,公司必须有很好的盈利能力和较充足的现金流,如果现金流好意味着自有资金宽松,那么基金公司根本没有上市的必要。”

对于上述观点,刘俊亦表示认同。刘俊认为,公募不存在上市的必要。无论是银行、券商、保险,都是因为主营业务与资本金直接挂钩,如果没有充足的资本金对业务发展有极大限制。而公募则完全不同,作为代客理财的行业,公募依靠的是管理费生存,即便新的监管趋势下,对资金的要求仍然非常低。

刘俊表示,“公募行业拼的不是资本金而是人。在同等运营水平之下,更充足的资本金确实利于公司发展;但在资本金相当的情况下,不同基金公司发展情况千差万别,例如老十家发展到现在情况就相差甚远,这是不同公司之间业绩实力和运营能力差距的问题,而不是自有资金是否充足的问题。再者,基金公司融资很方便,股东往往都能提供支持,一个正常运转的基金公司不会有资本金短缺的问题,除非公司强行大力发展监管层不支持的业务。”

当然,基金公司考虑上市还有一个诉求点在于,公司在实施了股权激励后希望通过上市变现获取更多的收益。不过从采访情况来看,目前公募的这项需求似乎并不充分,且对于基金公司上市变现而言,同样存在争议。

深圳一位受访公募人士指出,从股权激励来讲,基金公司上市的需求是较高的,但考虑股权变现而上市,这个目的是不纯的。“资本市场配置资源的出发点在于为公司补充短缺资金,基金公司现在为了高价套现而上市,从个体讲是合理的,但从全社会效益来讲是不合理的。因为与传统公司不同,上市无法改变基金公司的社会贡献,社会无法从中得利。人力需要股权激励是毫无疑问的,但股权激励不是一定要通过上市来实现,如果公司业绩很好,通过股权分红就尤为可观,也就不需要上市。当然未来可能监管层会对基金公司上市开个口子,但我认为大面积上市是不可能的。”

马太效应愈发凸显

公募对自有资金诉求提高的背后,基金公司的马太效应将愈发凸显。不少业内人士认为,规则变化之下小公司的路将越来越难走,难与大公司抗衡。

据记者获悉,个别小基金公司就因子公司业务的受限而陷入发展尴尬的境地。相关人士向记者透露,一家规模排名靠后的公司此前一直依靠子公司业务立足,然而今年子公司业务萎缩严重,对母公司的利润贡献大幅减少,尽管股东拿出了部分资金补充子公司资本,但相较大公司的大手笔增资而言相距甚远,未来子公司如何发展也未寻得好的方向。与此同时,母公司在业绩上也难有起色,投研团队出现很大变动,最终目前公司的发展极为不顺利。

这样的情况并非个案,公募公司加速扩张的同时,意味着洗牌的时间点也在临近。杨敏指出,“行业竞争很激烈,必然优胜劣汰。因为现在还有不少公司是亏钱的,需要股东补贴,未来一些不赚钱的小公司肯定会被淘汰掉,行业会进入真正的洗牌阶段。光靠吃老本是不可能一直维持下去的,未来肯定会出现一些小的基金公司开不下去的情况。”

刘俊也认为,如果一个行业只有生没有死是不正常的,部分公司被淘汰是必然的。他表示,“对于很多新公司而言,1个亿资本金至少能烧个两三年,两三年以后就要靠自己过日子了,如果在资本金耗光后依然找不到立足点,同时难以获得股东的继续支持,那么只能遭遇被贱卖的结果。”

淘汰,或许是公募行业整体进入到新上升阶段必经的过程。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