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公募如何晋升大公司?4大案例9家公司告诉你就这么简单 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基金频道 >> 基金学校 >> 文章正文

中小公募如何晋升大公司?4大案例9家公司告诉你就这么简单

加入日期:2017-1-24 16:31:21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中国基金报。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导读】一些中小基金公司选择了特色化的差异发展道路,比如定增、量化、机构客户、股权激励和事业部制改革等,几年下来颇有成效。

  时间迈入2017年,公募基金即将迎来19岁的生日。在过去的近19年时间里,公募基金规模突破9万亿,基金公司以及有公募资格的资产管理机构达到122家,行业竞争日益激烈,马太效应令中小基金公司生存困难,一些中小基金公司选择了特色化的差异发展道路,比如定增、量化、机构客户、股权激励和事业部制改革等,几年下来颇有成效。不过,特色化道路并非万能灵药,过于依赖单一模式也会存在危机,有些模式还存在着一些潜在风险,一些基金公司在通过特色产品奠定成长基础之后,也在慢慢延伸业务领域,多拳出击。

  量化崛起

  代表公司:长信、泰达宏利基金等

  如果要细数2016年公募基金的,“量化基金”一定榜上有名。得益于2016年的优异表现,主动量化基金博得了市场的关注,而让市场更为震惊的是,主动量化基金的中长期业绩更为出色,多只量化基金已经跃升至偏股基金三年和五年期业绩榜前列。量化团队的强势表现也让长信、泰达宏利等老牌基金公司有了新气象。

  长信基金旗下的量化基金近年表现突出。Wind数据显示,在同类的主动量化基金中,长信量化先锋去年收益率10.52%,位居同类榜首,长信量化多策略和长信量化中小盘分列第9和第11名,业绩排名前11位量化基金中长信独占3席。而长信量化先锋的长期业绩更为优异,截至去年底,三年期收益率达221%,五年期收益率达283.31%,成为偏股型基金三年期和五年期业绩的双冠王,规模暴增至109.44亿元,成为业内体量最大的主动量化基金。

  优异的业绩带来了规模的上升,长信基金成立于2003年,在2003~2014年的11年间,管理规模多在200亿元左右,最高时曾达到343亿元,而在2015年增长至488.93亿元,去年底更是增至634.84亿元,全行业排名第39位,其中量化基金的规模占比约1/4。

  据了解,长信金融工程部成立于2008年12月,旗下第一只量化基金长信量化先锋成立于2010年11月。在2008~2014年的6年间,长信的量化团队仅有3名研究员加一个基金经理,随着2015年公司先后发行了长信量化多策略、长信量化中小盘两只基金,该部门扩张至11人。长信基金总经理助理、量化投资部总监常松表示,量化业务的内涵越来越丰富,未来会把量化投资部划分为大的量化投资板块,如量化投资部、FOF投资部、混合策略部、量化专户部等,把成熟的业务都独立出来,把长信量化的品牌用到极致,协调发展。

  2002年成立的老牌基金公司泰达宏利也依靠量化团队走出了新路,去年业绩排名前十的主动量化基金中,泰达宏利逆向策略和泰达宏利改革动力分列第2和第10,前10位中占据两席。其中,泰达宏利逆向策略在2014年一季末规模只有673万元,是一只濒临清盘的迷你基金,然而转型为量化基金之后,业绩表现突出,2016年收益率达10.13%,仅次于长信量化先锋,三年期收益率也高达130%,位居主动量化基金第5位,目前规模已经增至18.76亿元。

  每次谈及泰达宏利的量化团队,泰达宏利总经理刘建就颇为自豪,他透露,泰达宏利量化团队在市场上的认可度很高,保险、银行等一些机构投资者会主动接洽要求定制一些特殊策略的专户产品,预计今年量化团队管理的专户管理规模能超过100亿。

  刘建认为,如果一个产品的生命周期非常短,那么即使规模再大也没有意义,所以要坚持特色,提供可持续的、表现稳定的、符合中国经济未来发展方向的产品,只有这样,基金公司的规模才具有可持续性,基金公司才能可持续发展。

  事实上,近几年,许多基金公司都在发力量化投资,尤其是小公司和新公司,如九泰基金、国金基金等,也取得了一些成果。看好量化投资未来前景是一方面,量化团队的性价比高也是一方面。传统的基本面研究需要很高的人力成本,很依赖研究员和基金经理的个人能力和精力,能够管理的基金规模有限。而量化团队案头工作多,策略一旦通过市场的检验有效,就可以很快复制,一个团队管理几十只量化基金都不成问题,投入产出比很高。

  不过,随着量化投资获得市场的认可,量化团队的成本有了升高的苗头。九泰久盛量化基金经理孟亚强表示,现在量化基金在市场占比还比较小,单只量化基金规模偏小,还需要接受市场的考验,如果量化基金的规模都到50亿或者100亿,仍有持续的好业绩,才具有说服力。

  背靠股东做大规模代表公司:兴银、兴业、中加基金等

  去年,委外业务大规模爆发,公募基金投资者机构化的现象日趋明显。一份基金公司内部报告显示,2016年共成立委外定制类产品587只,募集规模4931亿元,发行数量和规模占比分别是51%、46%,而2015年共成立委外定制类产品177只,募集规模3396亿元,发行数量和规模占比分别是21.53%、20.66%。一年间,委外基金占比翻了一倍。

  在机构客户的争夺战中,拥有强大股东背景的中小公司纷纷发力。

  兴银基金(原名华福基金)成立于2013年10月,仅仅三年多的时间里,其管理的公募基金规模就达到653.1亿元,这与机构客户的支持分不开。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上半年,兴银基金旗下11只产品机构投资者持有比例高达98%。其中华福货币B、华福现金增利机构投资者持有比例均达到100%。而华福长乐半年定期开放债基、华福稳健、华福瑞益、华福朝阳的机构投资者占比也达到99%。兴银基金的股东为华福证券和国脉科技(002093,股吧),公司名称由华福基金变更为兴银基金,引发业内对其与兴业银行(601166,股吧)有关系的猜测。

  另外,兴业银行控股的兴业基金也借助于机构资金的力量,规模出现暴增,2014年底时规模只有143.77亿元,2015年暴增411.11%,达到734.81亿元,去年底又增至1333.34亿元,一举跻身千亿俱乐部,在基金公司中排名第18位。有北京银行(601169,股吧)做后盾的中加基金去年也开始发力,发行了8只产品,管理规模由2015年底的175.88亿元增至2016年底的413.59亿元,规模增加了136.5%。

  对于这些依赖于机构客户的基金公司而言,规模暴增带来行业排名的提升,管理费收入使得盈利情况改善,但是,委外资金带来的行业危机也不能忽视,北京一家中型基金公司总经理向中国基金报记者表示,基金公司的客户应该多元化,客户过于单一会增加一致性行为的风险,遇到去年底那种流动性紧张的情况时,基金行业将面临巨大的冲击。

  股权激励+事业部制代表公司:前海开源、中欧基金等

  自中欧基金率先试水事业部制以来,基金公司纷纷尝试,目前已有招商基金、国泰基金、九泰基金、国金基金、创金合信、融通基金等基金公司宣布实行事业部制。股权激励放开之后,中欧、天弘、前海开源等基金公司在内部实现了员工持股,九泰基金的股权激励也在审批中,许多新基金公司在成立之时就设定了股权激励方案,股权激励和事业部制几乎成为小基金的标准配置。

  2014年4月25日,首单公募基金股权激励方案花落中欧基金,公告显示,中欧基金股东国都证券和北京百骏公司,分别将其持有的公司10%的股权,转让给股东以外的自然人窦玉明、刘建平、周蔚文、许欣和陆文俊,5位高管合计持有中欧基金20%的股份。同步推进的还有事业部制改革。

  在股权激励和事业部制改革之后,中欧基金规模增长明显,数据显示,2014年末,中欧基金规模从2013年末的115.17亿元扩增至254.58亿元,2015年末再度增至763.51亿元,2016年末,中欧基金为776.86亿元,业内排名第33位。

  不过,作为业内首个吃螃蟹的人,中欧基金在创新的路上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实行改革这几年,先后有刘明月、曹剑飞、刁羽、曹明长等业内“大咖”的加盟,也有聂曙光、腊博、姚文辉、苟开红、曹剑飞等人的出走。中欧基金总经理刘建平也曾坦言,在引导公司转型的过程中,不光是制度的创新改革,有时候更是人员和文化的问题,在磨合的过程中,会有一些伙伴因为各种原因离开。

  而在深圳,前海开源的股权激励和事业部制也开展得有声有色。

  资料显示,前海开源基金公司2012年12月27日获得证监会批准,2013年1月23日注册成立,今天正好是其4周岁生日。4年间,前海开源公募基金管理规模由2014年底的25.33亿元增至2016年底的607.24亿元,在公募基金公司规模排名中位列第41位,旗下公募基金数量达45只,基金经理16人。

  2015年5月,前海开源增资扩股落地,新增注册资本5000万元全部由深圳市和合投信资产管理合伙企业出资,持股比例为25%。该合伙企业股东由前海开源基金公司拟任董事长王宏远和总经理蔡颖等28人组成。前海开源吸引了刘静、丁骏、曲扬等基金经理及龚方雄、田洁、朱永强、杨德龙等资管业内知名人士的加盟。值得注意的是,4年期间,离职基金经理人数仅为3人,离职人数低于同业同期平均水平。

  在谈及选择前海开源的原因时,来自南方基金的杨德龙曾公开表示是因为前海开源实行事业部制,也有股权激励,其兑现效率和分成比例在业内较有竞争力,并称“事业部制能实现创业理想”。依靠体制的创新以及成功的品牌宣传,前海开源迅速崭露头角,然而,争议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前海开源未来还需要面对更多的挑战,事业部制的成效也还需时间来检验。

  定增突围代表公司:财通、九泰等

  2016年的定增市场异常火热,数据显示,两市定增融资规模不断放大,2014年定增规模开始出现爆发式增长,当年实际融资为6822亿元,2015年突破万亿大关,比2014年多出一倍多;2016年继续保持高增长,全年定增融资接近1.7万亿元,创历史最高。巨量的定增市场也给公募基金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契机。

  定增在公募的火热要追溯到2013年,彼时财通基金刚成立两年,面对蓝海变红海的公募基金江湖,许多新公司都在传统公募业务上艰难地摸爬滚打,而财通把目光瞄向了定增市场,快速地拿项目、募资金,把定增专户搞得有声有色。在其他小公司还在为盈利模式发愁时,财通已经赚得盆满钵满。股东升华拜克(600226,股吧)2016半年报显示,财通基金2016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1.56亿元,取得净利润2.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3.33%和107.40%。

  财通基金的定增业务主要放在专户,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财通系共参与了470余个定增项目,已是200多家上市公司的重要股,树立了“定增王”的品牌。通过定增专户积累的良好口碑也反映在公募业务上,2015年定增公募基金问世,财通又陆续发行了4只定增公募,募集规模约150亿元,获得了10万余名投资者的积极认购。截至去年底,财通基金的公募管理规模214.71亿元,其中定增公募基金规模合计150.73亿元,占比高达70.2%,定增成为其公募业务的主力军。

  同样在定增领域深耕并建立了良好口碑的还有九泰基金。2016年,九泰基金旗下九泰锐智定增基金大放异彩,2016年上半年净值大涨26.28%,在所有公募定增基金中排名第一,在所有混合型基金中排名第二,其二级市场交易价格曾在4个月内大涨60%。去年全年业绩来看,九泰锐智净值涨幅27.86%,位居第一名。

  优异的业绩离不开扎实的投研能力,九泰基金总裁卢伟忠表示,九泰基金已经成立了40多人的定增投资中心,能够对市场上一年期定增实现全覆盖,同时在着力打造三年期定增的系统开发能力。并且,与股东九鼎投资、九州证券形成了高效的一二级市场联动投资机制,这是九泰能够做好定增业务的原因,也是九泰基金未来能够构建系统性优势的主要背景。

  不过,定增基金也正在面临一些问题,如再融资审批收紧、破发频现等。定增市场不断扩张的同时,进入市场的资金也越来越多,2016年定增项目破发频现,折价率从两位数收窄至个位数。数据显示,目前参与定增尚未到期的公募和专户产品共有1300单以上,截至今年1月8日,有417单处于浮亏状态,浮亏占比近三成。未来定增基金到期之后,如何以合适的价格退出,对公募基金来说,是一大挑战。

  另外,更为困扰定增基金发行的是定增基金上市后的折价。Wind数据显示,截至1月20日,已上市交易的定增基金全线处于折价状态,折价率最高的达到9.93%。折价对新发定增基金产生的负面影响不容小觑,一方面,以1元发行面值认购定增基金的投资者在基金上市后便出现较大浮亏,打击认购信心;另一方面,真正看好定增基金的投资者完全可以在二级市场折价买入,这样具有更高的安全垫。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中国基金报
(责任编辑:于振冬 HF103)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