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剩3个交易日,2015年即将收官。过去这一年,市场大起大落之后回归“平淡”,各类投资者经历过“躺着赚钱”的喜上眉梢,也感受了“千股跌停”的痛彻心扉。
自去年3月私募基金备案实施以来,得到“正名”的阳光私募行业,经历了管理规模随指数的扶摇直上,也接受了
盘点阳光私募这一年,哪些焦点值得铭记?
规模疯狂扩张 风控仍是硬伤
中国基金业协会的最新数据便显示,截至2015年11月底,已备案登记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共23705家,已备案私募基金22217只,认缴规模4.79万亿元,实缴规模3.82万亿元。相较起1月底的 2.63 万亿元和 2.11 万亿元,规模分别增加了82%和81%。
在所有业务类型中,证券类私募的扩张速度尤为惊人。据记者梳理统计,截至11月底,投资二级市场的私募证券管理人总共10563家,备案基金13355只,和1月底的数据相比分别增加了318%和205%。从规模数据来看,证券类私募认缴规模1.70万亿,较年初的0.85万亿整整翻了一番。
正当行业规模伴随着指数飙升而倍数级增长之时,一场股市调整却使阳光私募脆弱的一面暴露无余。三季度一次又一次泥沙俱下的市场行情中,私募基金净值普遍遭遇较大回撤,前五月动辄倍数级收益率的“股神”也黯然收场。此外,私募爆仓事件不断出现,就连知名私募机构和传奇大佬也难以幸免。
6月第一轮暴跌中,老牌私募深圳清水源、去年的私募亚军福建滚雪球、连续五年获得金牛阳光私募的展博投资等多家知名机构旗下均有产品跌破清盘线,并采取不同的措施挽救产品。第二轮暴跌中,“公募一姐”王茹远旗下的“鹏华资产天堂硅谷大浪潮”也曾逼近止损线,而期货大佬葛卫东则在公司官网发布《致投资者书》为旗下产品巨大回撤致歉,并自掏1.5亿元腰包加仓旗下两只产品。
“伴随股灾而来的是严酷的清盘潮。这给私募行业的一个沉痛教训就是,要学会敬畏市场、尊重市场。”私募排排网创始人李春榆向记者提供的一份数据显示,截至第三季度,2015年清盘产品高达1522只。其中,提前清算为496只,占比32.59%,相比往年大幅提高。“今年发行的新产品中已经有199只产品清算,其中提前清算的产品高达174只,占比高达89.20%。”李春榆说。
中国绝对收益投资管理协会理事长聂军曾向记者分析称,与公募相比,私募的突出特点是约束较少,但不看重基本建设和整套风控系统,却是私募行业的最大硬伤。“很多新成立的私募尚未组建完整的团队便已经发行产品,他们所谓的投研团队和风控体系更是处于筹建状态。”聂军表示,私募基金需从投资、运营、动态风险管理等方面完善基金公司基本建设,修复风控缺失这一行业硬伤。
对冲基金命运沉浮 多策略捍卫“绝对收益”
不同于公募基金多追求战胜指数,比拼相对收益;私募基金以追求绝对收益,在大资管行业中占有重要一席。2015年4月,继沪深300股指期货之后,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推出了上证50和中证500两大股指期货。随着交易品种的丰富,业内一度认为对冲基金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代,私募基金追求绝对收益将如虎添翼。
一切确实有一个美好的开始。记者便了解到,今年以来,越来越多的私募基金开始发行市场中性型产品,申请股指期货套保编码,对冲现货市场风险;一些私募基金进行套利交易,博取现货和期货市场之间的差价;除此之外,专注于量化对冲的私募机构数量增多,基金管理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对冲基金管理人预想中的黄金时代,却因为一场股灾生变。期指交易受限、程序化交易管理办法出台,量化对冲命运几经沉浮,行业在乱世中谋变。
2015年,对冲基金行业可谓“精彩纷呈”:以股指期货为主要交易标的的市场中性和套利策略“成于调整又毁于调整”;主打分散投资的组合对冲基金(FoHF)冷清半年之后,再度接棒成为资金新宠;期指成交萎缩之后,与股票市场相关性较低的CTA(商品期货策略)基金年底演绎火爆行情。
面对政策收紧、游戏规则改变的现实,对冲基金管理人的“挣扎”不难想象,但这背后显露出来的一个积极现象是:对冲基金同质化现象有了较大改善,多策略成为行业发展的趋势,分散配置、稳健投资的理念更为深入人心。据记者了解,不少对冲基金公司都在积极转型,经历此次考验之后,行业也有望迎来“涅槃重生”。
“之前国内对冲基金同质化现象严重,去年四季度对冲黑天鹅就是最好的说明。”上海某知名私募量化投资部总经理向记者介绍称,2014年底,对冲基金行业内,大量产品均采用市场中性策略,且都进行了错位对冲。市场风格突然切换时,行业整体就遭遇了黑天鹅。“经历这次之后,多策略是明显的趋势。只要策略足够丰富成熟,策略组合相关性够低,那么量化对冲仍大有可为。”该总经理称。
而上海泓信投资的投资总监尹克也告诉记者,多策略组合中,如果策略之间的相关性足够低,整个产品的预期收益风险比就会大幅提高,另外多策略还可以有效规避监管政策的风险。“我们现在就缩减了股票量化对冲的头寸,增加了债券量化对冲的头寸。另外也在关注衍生品期权,如上证50ETF期权的量化套利机会,和商品期货的量化套利机会。”尹克如是向记者介绍泓信投资的多策略转型之路。
行业乱象丛生 私募监管日渐从严
2015年,金融反腐轰轰烈烈,从证监会处长、副主席,到中信证券、国泰君安的高管,监管层打击证券市场违法乱纪行为的铁腕强硬。而“阳光化”不久,从基金投资到募集销售都存在不少乱象的私募行业,也成为重点监察的对象,私募监管日渐从严。
继青岛东海恒信被罚没7.3亿元,私募明星叶飞因操纵股票价格被罚没超过2600万元之后,11月1日晚间,昔日的“一哥”徐翔因涉嫌内幕交易和操纵股票交易价格被捕,业界为之震动。
“中国私募基金界,数万基金,数万亿市值,其实一直生活在灰色之中。大量行业恶习、行规,却被行业人士视为寻常,这亟需被整顿、被摒弃。”资深金融人士吴小平撰文指出,徐翔事件后,如何更加合理、合规、合法的融入到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和宏观经济转型中来,是每个私募基金经理人每日盘后需要深思的事情。
无独有偶,华南地区一位私募董事长也向记者表示,内幕交易与操纵股票交易价格,是长时间以来市场上很不好的风气。“和上市公司勾兑,做庄操纵价格,这的确是一部分私募的操作模式。这种生态其实是行业的悲哀。”在该董事长看来,徐翔的倒下,或意味着私募基金靠内幕交易获利的时代的终结,行业也将在制度不断完善的基础上,日益走向规范化。
除却在基金投资过程中严打内幕交易、铁腕净化市场,监管层日前也针对私募基金募集运作不规范、行业信用风险不断加大的问题,出台了《私募投资基金募集行为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下称《办法》),并发出征求意见通知。
多位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办法》最大的亮点之一在于明确了明确募集/销售主体。“这意味着私募基金拆分销售被明确禁止,私募销售机构今后的销售行为将会更为健康、规范。”格上理财分析师雷蕾称,按此规定,行业内能够从事基金销售的机构数量可能会大幅减少,不具备一定资金实力、合规性较差的募集机构将被淘汰出局。
此外,私募基金在宣传推广方面的范围、内容和形式均得到了进一步明确。公开宣传、虚假宣传、承诺收益等违规现象将会被全面禁止,在未经过特定对象调查的微信朋友圈开展推介活动也被明文规定属于违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