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和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寿命变得更长,这要求人们要为退休生活准备更充足的“粮草”。而随着量化宽松在全球范围的不断蔓延,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市场普遍处于低利率环境中,固定收益类产品的回报被大幅拉低至历史低位水平,这意味着人们的养老资金缺口将变得更大,进而迫使养老投资人必须从传统单纯的银行存款、理财产品和货币基金等固定收益类产品中跳脱出来,转而寻找表现稳定且收益更高的投资产品或产品组合。当然,这种转变也需要与养老投资的特点相匹配。
首先,养老投资收益要具有可持续性,也即保证投资人退休后能定期通过投资获得足够的额外收入,以确保其退休后生活依旧享有较高品质,但大部分资金成本仍被相对“锁定”住以便继续不断地创造财富价值,这种“锁定”还可以避免投资人因为自控能力较差或其它支出冲动等原因导致手上资金被提前消耗。美国国际战略研究中心的报告显示,近九成的中国老年人已经意识到这一点,从而希望能按月获取养老资金而非一次性获取养老资金,这意味着那些具有定期高分红特征的公募基金在未来将更为投资人所偏好。
其次,养老投资收益要具有较高稳定性,与年轻人投资不同,养老投资的主要目的不在于博取超高收益,而在于在确保投入资金的安全和稳定性前提下,能获取相对的高收益。因为高收益一般伴随着高风险,而风险需要时间来熨平,尽管人的寿命变得更长,但与年轻人相比,中老年投资人不具有平滑风险的时间优势,因而投资应相对稳健谨慎。如若不然,一旦遭遇像2008年那样的熊市,投资股市到今天可能依旧被套,不仅辛苦大半辈子攒下的积蓄快速缩水,还没有足够时间重头再来,这将影响投资人退休后大部分时间内的生活品质。故而,养老投资,宁可收益相对低一些,也要保证低波动性。
尽管养老投资的主要目的不在于博取超高收益,且要求波动性低,但在长寿和低利率背景下,投资人也期望能获取相对高的收益来填平越来越大的养老资金缺口,同时也需要更高收益来弥补通胀带来的货币贬值,以尽可能地使自己的退休生活品质变得更好。数据显示,中国过去10年的平均通胀率约为3%,而当前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仅为3%,这意味着银行存款只能刚好打平通胀,而无法为养老生活提供额外支持,即便是国内流行的银行理财产品、债券基金和货币基金等固定收益类产品的平均收益率也仅为3%-5%左右,指望这样的收益来填平养老资金缺口和改善退休生活显得很不现实。
综上分析,上投摩根认为,投资人特别是养老投资人对持续、稳定和相对较高好收益的追求,意味着他们今后应更多去选择那些能经常提供高比例分红,且能通过制度设计和流程保障来降低组合波动,并应用合理的资产配置方法来帮助投资人创造相对较高收益的混合型基金,这种混合的本质就是投资的多元化,如以债券为主,辅以少量股票,甚至兼顾少量投资于海外收益稳定的高收益债、新兴市场债和权益类资产的基金,从而使得投资组合的整体波动性与原来持有某个单一固定收益类产品相差不大,但预期收益却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