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2011年以来货币市场表现,面对国内严峻的通胀形势,央行先后3 次加息,连续6 个月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并将商业银行的保证金存款纳入准备金缴存范围,在持续紧缩政策的调控下,银行间市场资金面相对偏紧,各期限AAA级短期融资券收益率和银行间质押式回购利率维持在高位,其中,6个月短融、7天回购分别创下5.67%、9.04%的年内高点。
受益于短融、回购等主要投资标的收益率的上升,今年以来货币市场基金收益持续走高。截止11月30日,在上证指数下挫16.9%、各类型基金普跌的背景下,货币基金今年以来实现了3.03%的平均收益,最近7日年化收益率平均为4.64%,其中,有61只产品的7日年化收益率超过了3.5%的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占比接近80%,长信收益、方达货币、广发货币等26只基金的7日年化收益更是连续1个月维持在4%以上。
展望后市,在外汇占款流入大幅放缓、公开市场到期量萎缩、市场担忧经济加速下滑、年末资金有回笼要求的背景下,11月30日晚央行宣布下调存款准备金率50个基点,我们认为,央行此次降准主要是为了改善当前流动性紧张局面,并非反转为“刺激”,而且从政策变化到效果的显现还存在一定的时滞,短期内不会对货币市场利率产生大幅度冲击,而且货币基金的投资标的--短期融资券与一年期央票的利差仍处于历史高位,因此,未来一季度货币基金的收益也将维持在较高水平。
此外,近期货币市场基金利好不断,先有证监会为货币基金投资协议存款“松绑”,后有银监会“叫停”一个月期以下的超短期银行理财产品,政策红利为货币市场基金“高收益”状态的持续提供了有力支撑。
10月末,证监会下发了[2011]41号文--《关于加强货币市场基金风险控制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协议存款”不属于“定期存款”,货币基金投资“协议存款”将不再受制于“投资定期存款的比例不得超过基金净值的30%”这一上限规定,今后货币基金可加大对“可提前支取且没有利息损失的银行存款”的投资比例,新规的出台一方面有利于增强基金的流动性,同时也有望增厚货币基金的投资收益。
协议存款是商业银行针对部分特殊性质的中资资金如邮政储蓄资金、保险资金、社保资金、养老保险基金等开办的存款期限较长、起存金额较大、利率、期限、结息付息方式、违约处罚标准等由双方商定的人民币存款品种,根据协议可提前支取且没有利息损失,兼具收益性和流动性。近期货币新规出台,明确“协议存款”不属于“定期存款”,今后货币基金可加大对“可提前支取且没有利息损失的银行存款”的投资比例。
今年以来,货币市场基准利率--shibor(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震荡走高,其中,3个月shibor更是创下6.46%的历史新高,之后小幅回落但仍维持在5.65%左右的高位,而其自2007年1月4日正式运行以来的均值仅3.3%。在此背景下,以shibor利率为基准的协议存款利率也随之上行,对货币基金的高收益贡献不少。
临近年末,为了应付存贷比考核,各家银行纷纷展开“揽储”行动,发行短期理财产品冲存款现象屡禁不止,为此,银监会继9月末下发通知强调“不得通过发行短期和超短期、高收益的理财产品变相高息揽储”后,又于11月10在北京召开关于理财产品的内部会议,口头通知各家银行暂停发行一个月期限以下的短期理财产品。作为短期理财产品的替代,本来已经处于“高收益”状态的货币市场基金迎来持续净申购,资产规模的不断提升使得未来基金在与银行等机构商定协议存款利率时有了较大的议价能力。
(责任编辑:李占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