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是不折不扣的大熊市,新基金发行跌入低谷。以偏股型基金为例,2008年,64只偏股型基金总募集额不过666亿元,平均每只基金募集仅约10亿元左右。2009年则是一波不错的小牛市,新基金发行风生水起,全年共有92只偏股型基金宣布成立,其募集额达到3100亿元,平均每只基金募集33.6亿元。在这一点上,熊不如牛。
但业绩表现却与此截然相反。以平均收益率测算,WIND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成立的偏股型基金在去年平均收益率达到60%,而去年上半年发行的33只偏股型基金平均收益率为19%。如果嫌这种算法不公平,那仅计算去年下半年的平均收益率,2008年成立的偏股型基金也高过去年上半年成立的次新基金近3个百分点。
而如果以单只基金计算,则更显现出二者的巨大差距。2008年成立的偏股型基金中,诸如兴业社会责任(340007,基金吧)等多只基金星光璀璨,实现翻番,而业绩超过平均水平60%的基金就有37只之多。反观2009年上半年成立的偏股型基金,即便是年初成立、运行周期接近一年的次新基金,收益率最高者不过36%,而下半年成立的次新基金,则不少还在面值附近挣扎。孰优孰劣,一目了然。
发行规模和业绩呈反比,正是前述思维惯性使然。而仅就业绩而言,造成这种巨大差异的根本原因,除了存在一定的投资时间差外,更主要的是新基金建仓优势在不同阶段的不同效果。在熊市,当仓位较重的老基金们哀鸿遍野时,新基金却可以轻装上阵,以较低的价格获得更多的股票筹码,从而在熊转牛时能够获得较大多数老基金更为丰厚的利润;而在牛市,市场的不断上扬使得仓位较重的老基金们业绩斐然,而新基金由于需要一定的建仓期,往往会以比老基金更高的价格去购买股票,其业绩落后于大多数的老基金也在意料之中。
正因如此,我们会看到,熊市中成立的新基金在随后的牛市中往往成为炙手可热的牛基,而牛市中成立的新基金则往往黯然无光,甚至不小心踏入下一轮熊市而损失惨重。2009年的牛市验证了前一句话,而2007年牛市的一波基金大扩容,则已经验证了后一句。这种现象显然和基民的初衷相悖。基民偏好购买新基金,很大程度上在于其存在一定建仓优势,凭借这个时间新基金有可能打开一定的上涨空间,从而实现超额收益。但牛熊思维惯性的存在,却让大多数基民做出了与投资目的相反的抉择。
新基金分类审核制度的实施,将使今年迎来一波前所未有的发行潮。只有打破惯性思维,基民才有可能在基金投资市场上有所斩获。而要想抵住基金公司的宣传诱惑,基民们不妨牢记业内人士的一句口头禅:熊市买“新”,牛市买“老”。
【来源:中国证券报】
(责任编辑:小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