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业绩稳居前二,王亚伟已经不是一个普通意义上的“人”,他正不断演化为一个“标签”,点股成金的“标签”。每个投资人都想看看“标签”后面是什么,于是有人神化之,也有人将之妖化,核心无非是:他靠什么赚钱?
有人认为他天赋异禀:从公开记录来看,王亚伟把握大盘节奏时的敏锐、发掘个股时的慧眼、改变策略时的灵活都优于市场中诸多的公募甚至私募。比如,过去三年的市场环境分别经历了大牛市、大熊市和震荡市,环境的变化洗掉了一批批的基金经理,却让王亚伟证明了他感知和适应各种市场的能力。熟悉王亚伟操作的人最推崇他选股的能力:事实证明,无论熊市还是牛市,王亚伟总是能发掘一批冷门股或者有重组概念的股票。这种“眼光”造就了一种现象:“王亚伟重仓股票”在市场中已成为最有效的标签,胜过“王亚伟为什么选这个股票”本身。
但质疑的大有人在。
长时间操作一只“封闭”的开放式基金,没有申购赎回之忧,怎么能真正显示其功力?操作“重组股”的成功率,是什么原因能高达60%?在上市公司还在亏损阶段就提前介入重组股,那么多的“巧合”就不断在其身上出现?正因为如此,“王亚伟有内幕”之说被一些人深信不疑,即便王亚伟曾经在去年7月公开回应,“我从来不依据内幕信息去投资重组股,我只依靠三点:公开信息、合理推测、组合投资。”
背后的真相是什么?或者说背后有真相吗?没有人知道。
更实际一些的人则羡慕他身后的“大树”:他们相信,经过数年的发展之后,华夏基金手中掌握的上千亿的资金量在成就王亚伟的业绩时发挥了“默默付出”的作用,尤其是在市场数次显示王亚伟购买的股票多么“幸运”地在该涨的时候发力了。一些市场人士就曾表示,华夏基金新募的资金在王亚伟的获胜中起到了关键作用。这种质疑没有明确的依据,但可以肯定的是,业内规模第一的公募基金公司本身就具备更强的信息优势和市场号召力。王亚伟是华夏基金的“金字招牌”,而毋庸置疑的是,华夏基金成就了王亚伟。
一个名人需要付出被人质疑的代价,投资界的名人,同样如此。事实上,王亚伟也很清楚,同样在去年7月,他就对媒体表示“基金行业,老百姓关注度高,具备娱乐行业的某些典型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