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呈现加速贬值态势。12月15日,美联储宣布加息。在此背景下,有必要对人民币贬值形成的原因以及经济形势进行梳理,为明年的相关管理提供一套有价值、有深度的政策性思路和工具。
总体而言,人民币贬值是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美元走强后的全球流动性拐点、人民币贬值预期加强三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如果说英国脱欧是个意外,那么特朗普当选则是一个强烈信号,警示全世界各国人民不能低估“反经济全球化逆流”的涌动。从全球整个制造业产业链来看,资源国将大宗商品经由中国、日本、德国等国组装、生产后,输入欧美主要消费国消费;而主要消费国又靠品牌、创新、专利等服务贸易,获取超额收益的平衡模式。这一产业链条,可能会因贸易保护主义崛起而调整。
近期,美元指数异常强劲,累计升值幅度约6%。一般的分析认为,美元走强会导致资金回流美国并逐渐撤离新兴市场。加之,美国总统大选尘埃落定后,市场预期出现反转。同时,特朗普“百日新政”预计将释放减税增支、放松金融管制等“利好”,进一步影响了市场预期。在此情形下,全球流动性拐点开始形成,投机性需求增加,新兴市场货币下跌的各种因素集聚。
从过往经验看,自1994年汇率改革至今,人民币汇率短期出现过两次较大贬值压力窗口,分别是1998年和2008年。当时,它们都对稳定市场信心、促进国内经济平稳回升起到了积极作用。
此次的情况略有不同,但结合当前形势分析,整体上人民币贬值对我国仍然是利大于弊。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大宗商品等传统经济触底反弹有较大提振作用。与投资相关的能源、原材料等大宗商品类产品是中国经济的重要部分,且出口对汇率变动的弹性较大,小幅度贬值可以起到改善外需、促进出口的作用。
二是利好纺织、服装、化工等中低端制造业,对中国经济触底反弹有利。
三是有利于房地产等资产价格泡沫回归合理范围。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有利于经济稳中求进和人心凝聚。基于此,人民币贬值并不是中国这一时期的特有现象,更不是“洪水猛兽”。
2017年是中国经济触底企稳,供给侧改革与推进“一带一路”的重要窗口期,预计在增强汇率弹性的同时,人民币汇率将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事实上,自人民币10月初正式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SDR)后,中国央行提升了对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容忍度,并减少了对外汇市场的干预力度。这一举措可能出于两方面考量:一是为了修复前期人民币的高估价格,为后续汇率政策操作预留空间;二是人民币跟随美元升值顺势走贬,可以巩固经济企稳态势。
不过,随着人民币外汇储备逐步逼近3万亿关口,一致性的贬值预期势必被打破,严格防范投机性行为将在2017年显得更加重要。基于此,贬值应该不会成为新一年搜索引擎上的热词。
展望2017年,我国的货币政策将保持稳健中性,适应货币供应方式新变化,调节好货币闸门,努力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和机制,维护流动性基本稳定。基于这一原则性要求,我们需要全面评估外部环境变化对我国货币政策导向的影响。
对于外部环境,不能低估“反经济全球化逆流”的影响,且需全面启动对一系列“黑天鹅”事件的评估。同时,可实施更加严格的外汇管制制度。警惕美元周期的到来,强化资本外流管控,继续改善关于资本流动的分析、监测和风险管理。灵活运用“加息+降准”等货币政策,维护金融机构流动性稳定。